王晓同志在全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现场 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2006年6月20日,根据录音整理)
我们这次会议是在中央刚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周强同志和团中央书记处对本次会议非常重视,周强同志会前多次听取有关工作汇报,作出重要指示,并专门向会议发来了贺信。周强同志在贺信中充分肯定了各级团组织在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支持下,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所取得的成绩,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使我们深受鼓舞,备感振奋。本次会议还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共青团中央向刚刚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团干部并通过你们向全团青工战线的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致以诚挚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重视支持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特别是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协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几位领导同志先后发表了重要讲话,希望团中央青工部和与会的同志们认真学习领会并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结合学习贯彻周强同志在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刚才几位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认真总结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自2004年4月,团中央联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协启动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以来,各地区、各企业按照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青年职工的普遍欢迎。据统计,截止到去年年底,共培养青年高级工313939名、青年技师40422名、青年高级技师5392名。概括起来讲,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青年职业技能培训扎实开展。各地各企业把开展技能培训作为培养青年技能人才的基础环节来抓,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探索培训载体,对青年技术工人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构建了青工培训体系。很多企业在帮助青工熟练掌握岗位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积极开展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引导青工紧跟行业发展潮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本领。一些企业利用互联网络对青工进行培训,通过建立网上技校等途径,有效解决了工学矛盾,扩大了培训参与面。很多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培训机构、青少年活动阵地和社会培训阵地的作用,采取联合办学等方式,提高了青工培训的社会化水平。特别要强调的是上海团市委积极探索并推行了青工技能培训学分制,实现了培训与竞赛、鉴定的有效衔接,完善了青年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流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进一步做好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召开本次会议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全团推广上海团组织的经验和做法。今天下午,马春雷同志还要向大家介绍经验,请各地团组织和团干部认真学习、借鉴。
二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整体推进。技能大赛作为一种特殊的评价认证方式,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中具有重要作用。2005年,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举办了首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吸引了110多万青工参加,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各地各企业根据“层级推进、相互衔接、规范运作”的竞赛工作要求,积极争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支持,广泛开展了各级各类青年职业技能竞赛,为优秀青年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了平台。各省(市、区)普遍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为广大青年职工学技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是青年职业技能鉴定有序进行。各企业依托企业、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定期组织主要面向青年的职业技能鉴定活动,有的还组织青工专场技能鉴定考试,突破了比例、资历、年龄、身份等限制,满足了青工认证、提升技术等级的愿望和要求。有的企业着眼于评价、使用的有机结合,在青年中推行预备技师制度,很好地解决了资格和待遇脱节的问题。有的企业建立了青年高技能人才库,向入库人员提供特殊津贴,要求入库技术人员带徒弟,有效配置了青年技能人才资源。在每年11月举办的“青年职业技能鉴定周”期间,各地各企业举办了形式多样的鉴定活动,畅通了青年技能人才成长的通道。
四是工作保障健全有力。各地各企业普遍将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将青年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纳入政府或企业的表彰序列,逐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重视培育、树立青年技能人才典型,创造了“徐强精度”的青年技术工人徐强等一批青年技能人才典型的树立,在青年中形成了积极的成才导向。各地各企业积极加强活动阵地建设,吸纳整合社会资源,为青年学技成才提供了坚实的阵地依托。去年9月,团中央命名沈阳为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并制定了2006—2010年基地建设五年规划。沈阳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将基地办设在沈阳团市委,出场地、出编制、出经费、出资源,并把沈阳6所技校划入基地,为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各地团组织学习借鉴。
回顾两年多来的工作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各级团组织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实践是丰富而生动的,积累的经验也是非常宝贵的。从上海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工作实践来看,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经验需要我们去认真总结。
第一,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科学理论是指引团员青年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科学指南。我们培养的青年技能人才应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求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而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就要坚持不懈地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青年职工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第二,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服务大局、服务青年是共青团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就要自觉地把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放到党政工作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去设计、去把握、去推进,围绕青年职工成长发展的健康需求,在工作实践中实现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的有机统一。
第三,要坚持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职业能力是青年职工开展职业实践的基石。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就要坚持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紧紧抓住技能培训、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等工作环节,采取地方推动和行业推动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青年职工的参与率和工作实效。
第四,要坚持以机制建设为保障。机制建设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就要着眼于工作的持续发展,在组织领导、动态管理、评价考核、政策保障、表彰激励等各个方面健全完善机制,为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认真总结阶段性成果和经验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说,工作发展不平衡问题,在不同的地区、行业、单位之间工作不平衡,是一个需要逐步改进的客观现实,但在工作的局部上,出现严重失衡的情况,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工作领域需进一步拓宽,青年职工的参与率需进一步提高;工作结构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培养技术技能型青年人才的同时,加强对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青年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下大力气抓好青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逐步加以解决。
二、把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技术工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是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最终保证。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双高”人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范围,列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点。近几年,在劳动保障等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不断提高,“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风气逐步形成。特别是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办发15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是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讲,青年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状况影响和决定着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前景。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实施,开辟了青年技能人才成长的现实途径。希望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进一步认识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共青团组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速建设现代化,是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需要大批掌握高新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型、设计型科技人才,而且需要大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勤奋敬业、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技能型劳动者。特别是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正在向世界制造大国迈进的阶段,与实际需求相比,我们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劳动者素质偏低、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青年职工是企业职工的主体,处在企业生产服务的第一线,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再好的发明创造也要在他们手中变成产品;他们熟悉生产技术、设备操作和工艺流程,是整个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普遍经受了工业文明的洗礼,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立足岗位开展创造性劳动的意识相对较强。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能够帮助青年职工提高职业技能,为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创新创造、建功立业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共青团组织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和谐社会,其结构应该是“橄榄型”的,即中等收入阶层庞大,极高和极低收入阶层较小。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不仅对社会贫富分化具有较强的调节功能,而且在社会利益冲突中具有缓冲作用,有助于社会保持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我国中等收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8%,这个比重明显偏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收入分配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因此,尽快建立“橄榄型”社会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从现实情况看,包括技能人才在内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中等收入阶层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和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和国家的总体就业形势相一致,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也十分严峻,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当前青年最紧迫、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可以帮助青年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从而顺利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可以帮助青年职工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不断提高劳动收入;可以帮助青年技术工人适应职业高级化的变迁趋势,获得更多更好的向上流动机会,从而有效地促进社会结构转型和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共青团组织为党做好青年职工群众工作的客观需要。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的国家,为广大劳动者开辟成长发展的通道,帮助他们在自己的职业领域、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不断得到提高、承认和尊重,对于坚持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对于始终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对于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不断强化政治职能,为党做好青年职工群众工作是共青团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引导帮助广大青年职工立足岗位学技成才,既满足了青年职工成长发展的需求,又抓住了服务青年职工的关键。这项工作做好了,就能更好地把青年职工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职工群众基础。从各地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团组织积极争取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支持,哪怕争取到一个很小的政策,政策上有一个微小的突破,都会让很多我们不认识、接触不到的基层青年受益,甚至可以改变他们的一生。黑龙江哈尔滨市有个青年职工叫王学敏,2004年年初的时候是初级工,在团组织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帮助下,一年内连续两次参加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成长为高级技师,由此改变了他的一生。齐鲁石化有个职工被评为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后,企业给了他很多成长发展机会,派他上大学并拿到了本科学位,他对党团组织是终生感激不尽。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是共青团组织为党做好青年职工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
希望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培养青年技能人才的支柱性、统揽性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实,不断抓出新的成效。
三、努力开创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工作的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紧紧抓住技能培养、竞赛选拔、鉴定评价、表彰激励等工作环节,逐步建立符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要求、具有共青团特色的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具体讲,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统筹协调,实现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很多具体任务和具体问题。统筹兼顾工作的各个方面,推动工作全面协调发展,是扎实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基本要求。在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工作环节中,技能培训是基础环节,技能竞赛是驱动环节,技能鉴定是核心环节。我们通过抓技能培训,帮助青年技术工人提高职业技能,为他们参加技能竞赛、接受技能鉴定打下基础、创造条件;通过举办技能竞赛,促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双向互动;通过进行技能鉴定,帮助青年技术工人实现技术等级的确认和提升,这三个环节可以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新的形势下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就必须足于全局,紧紧抓住各个工作环节并注重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着力改善各个工作环节的协同能力和结合能力,实现青工技能培养、竞赛选拔、鉴定评价、表彰激励等各方面工作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要着眼于协调发展的要求,着力改善工作结构上的不平衡,推动工作的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同步发展。要着眼于行业层面的结构改善,联合行业协会等组织,在巩固和扩大传统行业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推动工作向新兴行业和领域拓展,实现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协调发展。要着眼于所有制层面的结构改善,在抓好公有制企业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非公经济领域的工作开展,实现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协调发展。要着眼于对象层面的结构改善,在下大力气抓好企业青年职工技能培养工作的基础上,关注、开展农民工群体的技能培训等工作,实现不同青年群体技能培养工作的协调发展。据统计,农民工已占我国工业企业职工的42%,而且基本上是青年。要着眼于布局层面的结构改善。2004年,主办单位启动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时,先后确定了400家企业作为试点单位,这些试点单位的生动实践为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蓬勃开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刚才,主办单位命名他们中的102家单位为示范单位,并将其他符合条件的试点单位转为重点联系单位。除了这400家企业之外,其他很多企业也开展了工作,而且做得还不错。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还有很多空白点。因此,希望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在巩固扩大现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消灭空白地带和空白点,实现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在布局层面上的协调发展。
第二,要把握主线,实现总量目标和结构目标的综合平衡。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工作成效既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质量上,数量表征是基础,质量表征是关键。工作成效的数量表征可以用绝对量和相对量这两个指标来表示,所谓绝对量就是共青团组织培养的青年技能人才总量,所谓相对量就是团组织的培养规模在整个技能人才队伍中所占的份额或比重。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工作质量如何,在宏观上表现为结构是否合理、优化,在微观上表现为青年技能人才是否具有较高的能力和业绩。因此,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不仅要完成数量上的任务,还要达到较高的质量水准。希望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树立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综合平衡观,切实把握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这条主线,逐步实现工作总量目标和结构目标的综合平衡。2004年启动实施计划时,主办单位提出用5年时间培养青年高级工40万名、青年技师7万名、青年高级技师3万名。在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支持下,工作进展比较顺利,超额完成了进度目标。虽然目前青年高级技师人数偏少,但我们要看到发展前景是好的,因为我们有了大量的青年高技能人才储备。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贯彻落实中办发15号文件的起步之年,也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的收官之年。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工作实际,自我加压,埋头苦干,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防止和克服服务对象少数化、联系对象精英化等不良倾向,努力提高青年职工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不断扩大培养规模,提高规模效益。另一方面,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要在盘活现有青年技能人才存量的基础上,以青年技能人才增量的结构性调整,带动工作总量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这里讲五个结构优化:一是要优化类型结构,既要培养技术技能型青年人才,又要培养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青年人才,形成各种类型青年技能人才比例协调的合理结构。二是要优化等级结构,着眼于青年技能人才队伍层次结构的协调,遵循累积效应规律,以培养初级和中级青年技术工人为基础,以培养青年高技能人才为关键,推动青年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三是要优化能力结构,在青年职工中广泛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循环经济、节能降耗、绿色制造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引导帮助青年职工增强创新意识、节约意识和职业意识,培育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创造能力、节能降耗能力、岗位转换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青年技术工人搭建各具特色的成长平台。四是要优化人文结构,在抓好青年技术工人能力培养、注重业绩考核的同时,加大对青年职工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力度,引导青年职工自觉实践社会主义道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促进青年职工在品德、知识、能力上的相互融合。五是要优化年龄结构,在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支持下,进一步突破年龄、身份、资历、比例等方面限制,逐步降低青年技能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重心,为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潜力巨大、实力雄厚的后备人才队伍。
第三,要突出重点,实现创新方式和加强管理的相互促进。创新方式,加强管理,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工作重点,也是提高工作成效的具体措施。工作方式的不断创新,带动了工作管理的规范和升级;而管理的加强,又对工作方式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动力,二者的相互促进,可以使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实施进入良性循环。在创新工作方式方面,我想讲三个创新。一是要创新培训方式。要根据不同类型青年技术工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把握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原则,采取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青年技术工人的知识容量、技术含量和创造能量。比如,我们可以以培训对象为主体,进行“菜单式”培训;以工作任务为目标,进行“应用式”培训;以难点弱点为牵引,进行“研究式”培训;以实践锻炼为途径,进行“体验式”培训;以创新创造为重点,进行“拓展式”培训等等。要积极应用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建立青工技能培训网校、开展远程教育等途径,创新教和学的方式,有效变革培训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突破场地等硬件设施的局限,打破地域、时空等方面限制,从而有效放大培训规模,帮助青年职工及时收获学习培训成果。要深入开展青年创新创效、青年岗位能手、导师带徒、“五小”等群众性实践育人活动,并通过建立青年技师协会、青年技能人才联谊会等途径,开展同业技术交流,为青年技术工人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创造条件。二是要创新服务方式。要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不同条件青年技术工人的不同需求,帮助他们设计职业生涯,制定学习培训计划,掌握了解有关信息,用足用好政策,降低青年技术工人学技成才的个体成本。要提供全程式服务。帮助青年技术工人从确立阶段性的技能提升目标到提供成长发展平台,再到获取相应的职业技术等级和职业资格证书,帮助青年技术工人沿着技能提升的通道,从较低的技术等级提升到较高的技术等级,直至成长为高技能人才。要提供后续性服务。加强跟踪培养,并充分尊重市场竞争规律、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做好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举荐、评价、表彰等工作,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在促进青年技能人才的优化配置、合理有序流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三是要创新评价方式。要按照国家提出的“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现行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技术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要求,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在评价内容上,既要注重对青年技能人才的工作能力、业绩进行评价,又要注重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状况进行评价,引导青年技术工人努力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理想信念。在评价标准上,对青年职工,既要设置能够反映他们能力水平的技术指标,又要设置能够反映他们工作业绩的经济指标,还要设置能够反映他们品德修养的人文指标,实现技术指标、经济指标、人文指标的有机结合;对团组织,既要设置能够反映团组织工作规模的数量指标,又要设置能够反映团组织工作效益的质量指标、结构指标,把数量指标、质量指标、结构指标有机结合起来。在评价程序上,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规范操作、确保质量。在评价手段上,既要通过青工技能培训学分制等载体,加强对青年技术工人的日常性和基础性评价,引导青年职工打牢基础,又要通过举办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组织青年职业技能鉴定,对青年技术工人进行集中性和发展性评价,为青年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快速成长创造条件,做到日常性评价和集中性评价相结合。举办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组织青年职工专场职业技能鉴定是服务青年职工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一些青年职工“鲤鱼跃龙门”,但是众多青年技术工人的技术等级提升还是要依靠扎扎实实的培训,一步一步来。我不主张通过突击性的方式使大规模的青年技术工人成为高技能人才,而是应该一步一步地夯实基础、逐步成长为高技能人才,这样青工也能终身受益。同时,对团组织要加强评价,突出工作效益在工作评价中的核心地位,突出劳动保障等部门在工作评价中的权威地位,突出青年技术工人在工作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把自我评价、行政评价、青年评价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工作评价指标化,工作认证规范化和工作成果显性化。在加强管理方面,也要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实施项目化管理。项目化运作,是一种先进科学的工作方式。实施项目化管理,就是要借鉴项目化运作的思路,确立阶段性的项目化管理目标,通过科学的计划、控制和组织,在时间、质量、成本、结构、效益、资源等方面对工作进行项目化的指导和控制,确保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二是要实施过程化管理。首先,要抓源头,关口前移,从一开始就要介入,掌握管理工作的主动权。其次,要抓控制,做到数量控制和质量控制相结合,以质量控制为主;整体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以重点控制为主;静态控制和动态控制相结合,以动态控制为主,并通过过程评估,及时校正和调整工作路径和手段,确保管理工作的连续有效。最后,要抓具体,认真查找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逐步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三是要实施信息化管理。提高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工作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工作数据库、电子档案、青年高技能人才库等途径,对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实时动态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要寻求突破,实现基本建设和环境建设的整体推进。基本建设和环境建设是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重要保证。希望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积极寻求突破口,一手抓基本建设,一手抓环境建设,为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深入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在基本建设方面,要加强三个建设,一是要加强资源建设。资源,是基础性的工作要素。资源建设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工作的绩效。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要正确分析本地区、本单位资源供求状况,不断创新资源建设的方式、手段和机制,努力突破资源的瓶颈制约,推动工作实现新的发展。要开发整合组织资源。切实加强各级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组织领导机构的自身建设,提高推进工作的组织效率和组织化程度,努力构建既能充分发挥组织领导机构各个成员单位的比较优势、又能形成工作合力的工作格局。要开发整合阵地资源。在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支持下,以企业职工培训中心、技工学校和团校、青少年宫等青少年活动阵地为依托,确定一批青年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和青年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实现培养基地的共建、共享,为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重要的物质载体。要开发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团组织的联络优势,选准社会需求的兴奋点,加强与有关部门、社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动员更多的社会机构、社会力量支持、参与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有效吸纳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社会化的平台和机制。二是要加强载体建设。载体,是推进工作的有效手段。今年2月,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总结基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决定试点推行青工技能培训学分制,这必将为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深入实施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是我们推出的一项重要活动。各地团组织在组织青年职业技能竞赛时,要增强全局意识和品牌意识,统一名称,共同打造符合青年要求、具有共青团特色的竞赛品牌。三年前,我曾设想在每年11月的全国青工技能月期间确定几天,举办“青工技能高考”;也曾探索举办东亚青年职业技能对抗赛或邀请赛,这些工作可以在今后进一步加以探索和实践。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要在抓好技能培训学分制、“振兴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等载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本单位工作实际,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形载体。在载体建设上要注重通用性、参与性和可操作性,设计的工作载体必须能够通用,易于推广,易于青年参与,易于团组织特别是基层团组织操作,切实增强对青年职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三是要加强理论建设。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对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规律性和前瞻性研究,积极推动理论创新,力求形成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和成果,为做好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在环境建设方面,也要抓好三项建设。一是要抓好舆论环境建设。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优秀青年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大力培育、弘扬青年技能文化,有效克服“重文凭、轻技能,重科技人才、轻技术工人”等不良倾向,使重视技工、重视技能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为青年技能人才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要抓好政策环境建设。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一项政策依赖性强、政策需求量大的工作,迫切需要优化政策环境,发挥政策的先导功能和保障作用。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要进一步争取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支持,着眼于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长期性,从制约工作的根本性、长期性和关键性问题入手,制定并落实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本性政策;着眼于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制定并落实富有成效的针对性政策;着眼于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连续性,把握新的情况和要求,积极推动政策创新,制定并落实连续性政策,为工作开展提供相适应、可持续的政策保障。三是要抓好制度环境建设。有效的制度建设可以为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提供稳定的、可持续的保障。制度建设是一个在制度供给和需求的双向互动中不断优化制度配置结构的过程,在供给层面上,制度建设重在设计,设计的要求是要适应工作目标和工作需求;在需求层面上,制度建设重在应用,应用的原则是围绕工作目标发挥制度功效;在供求互动层面上,制度建设重在创新,创新的方向在宏观上表现为有效调控制度供求,微观上表现为着力实现动态平衡。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切实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在应用好现有制度、发挥好现有制度功效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工作协商制度、跟踪服务制度、青年高技能人才预备制度等制度,为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安排。比如,可以探索建立工作协商制度,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及时通报情况,提高协作效率。再比如,我们可以借鉴党建带团建工作中“推优入党”的做法,探索建立青年高技能人才预备制度,明确团组织在青年职工晋升技术等级中的地位和作用。总之,要在抓好制度安排的同时,切实抓好制度落实、制度创新等关键环节,使制度体系成为长效机制链,为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深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同志们,“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加强青年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义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团结引导广大青年职工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立足岗位学技成才,建功立业,在与祖国共奋进的青春实践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