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正当时灵丘农业创新忙
——团中央扶贫工作队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试验
为了推进灵丘的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进而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达到平衡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灵丘的长远目标,2007年团中央扶贫工作队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筹办了灵丘新农村发展学院,聘请农科院专家张清泽教授担任产业副院长,以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为重点在部分乡镇开展了种植试验。
史庄乡试验种植马铃薯新品种
马铃薯是灵丘的传统种植品种,尤其是赵北、史庄等北部山区乡镇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生长。2006年工作队与赵北乡政府、大同高寒作物研究所合作建立了赵北种薯基地,与豪洋集团尝试建立了马铃薯交易市场。2007年,借助有机蔬菜在东河南清泥涧首次种植成功的有利时机,工作队确定了“在灵丘稳步发展有机农业”的总体思路,并与史庄乡政府协商,决定在史庄开展有机马铃薯的种植试验。
种植试验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实验推广有机种植方式和技术,二是着眼未来加工的需要引进新的种薯品种类型。为了做好试验,史庄乡政府分别在西口头、盘道沟两村各开辟了1亩试验田,西口头为水浇田,盘道沟为旱坡地。经过前期的调查论证,2007年4月,工作队出资引进了优质马铃薯种薯300余斤,包括高产、生长期较短的美国“大西洋”、荷兰“费乌瑞它”及本地生长的“科新一号”三个品种,由张清泽教授全程指导,进行有机种植示范。
马铃薯种植一直是史庄乡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采用传统的粗放式种植方法,每亩产量能够保持在2000至2500斤的水平,每亩收入约为700-1000元。引进新品种、采用有机种植方式后,预计亩产可达3000斤以上,有机马铃薯单价是传统马铃薯的2倍,每亩纯收入将达到2000元以上。如果有机新品种种植成功,工作队将协助引进加工企业,推广种植面积,实行面向出口的订单种植,为当地老百姓增收开辟稳固的渠道。
目前,马铃薯试验种薯已经播种,长势良好。第一批有机马铃薯有望在7月初上市。
赵北乡与高寒作物研究所开展全面合作
2007年4月中旬,在赵北乡党委书记徐振宇、团中央驻灵丘扶贫工作队队员李江波的带领下,赵北乡部分村民组成农业考察团来到大同市高寒作物研究所考察农作物新品种。
考察团一行在大同高寒作物研究所与多位技术专家展开座谈。徐振宇首先向专家们介绍了赵北乡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情况,提出了赵北乡马铃薯种薯基地的发展规划。随后,专家们针对赵北乡的实际情况着重介绍了对马铃薯、玉米、大豆及各种杂粮的高产品种和科学、高效的种植方法。座谈会上,双方还就在2006年建立种薯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合作建立高寒作物种植基地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除考察项目外,按照2006年达成的合作协议,工作队出资3万元委托高寒作物研究所生产的“摘花白”、“费乌瑞它”等高产马铃薯种薯微型薯7万余粒已经生产完毕,顺利运回赵北。这些种薯将免费发放给赵北乡种薯基地的农户们,种植生产一代种薯。农户代表兴奋地表示:“有了团中央工作队、乡政府的支持和技术专家的指导,我们对种好马铃薯非常有信心,一定能把‘山药蛋’种成致富的‘小金蛋’。”
下关乡推广三茬种植新技术
4月8日,下关乡的农民们满怀希望的在乡政府精心挑选的21亩优质耕地上播种了近5000斤马铃薯,拉开了下关乡农业三茬种植试验的序幕。
下关乡地处灵丘县南端,海拔相对较低,境内以山区坡地为主,无霜期较长,水资源比较丰富。当地老百姓传统上以种植夏马铃薯和秋白菜(或秋菠菜)等两茬作物为主。为了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乡党委、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向团中央扶贫工作队提出了试验三茬种植的构想,并希望工作队帮助联系专家提供技术支持。
工作队积极响应下关乡的请求,并建议直接试验三茬有机作物种植,特意安排张清泽教授担任技术顾问全程指导。经过论证,双方决定规划21亩土地,通过科学利用无霜期优势、种植短生长期作物的方式,在一年内分别种植夏马铃薯、秋白菜和早冬菠菜三茬作物。为了保障试验的顺利进行,团中央扶贫工作队和乡政府共同出资引进种子,并为参与试验的农户配发了有机农药和有机化肥。
此次第一茬播种的“费乌瑞它”马铃薯生长期仅为70-80天,比原来种植的“晋薯7号”缩短了15天,最早可在7月初成熟上市。同时,秋白菜种植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按照计划,秋白菜的育种工作将于6月下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