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实践中闪耀 ——胡锦涛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回信 使全校师生受到极大鼓舞和激励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记者:李斌 吴晶)在雪域高原,在大漠深山,在革命老区,12年来,北京大学的一届届在读研究生,展开了一次次支教扶贫接力,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青春之歌。
2011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回信。这封充满深切关怀、带着殷切嘱托的回信全文如下:(略)
胡锦涛总书记热情洋溢的回信,给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和全校广大师生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在西部地区的各个支教点,在充满生机的北大校园,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引起强烈反响,“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正成为越来越多北大学子的自觉行动……
“一定要以总书记回信为动力,用更好的成绩、更大的进步向总书记汇报”
“真没有想到,总书记亲自给我们回信了!”5月13日下午,正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支教扶贫的张振东,收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这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手捧来信,惊喜万分。
几乎同一时刻,分布在西藏、青海、云南、新疆支教点的其他17位支教团成员,也收到了学校专程派人送来的总书记回信。同学们聚集在一起,争相传阅、大声诵读,仔细体会着回信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
集体给总书记写一封信,是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共同心愿。去年8月,来自不同院系的18位研究生接过学长传下的接力棒,志愿到西部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8个多月的艰苦磨练,让同学们收获了许多刻骨铭心的感受和体悟。当有人提议给总书记写信说说心里话时,立刻得到了全体成员的响应。大家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反复沟通、三易其稿后,将写得满满的3页纸装进信封,寄往北京、寄往中南海……
收到同学们寄来的信件,胡锦涛总书记十分高兴。他仔细阅读这封特殊的来信,为同学们朴实坦诚的话语、平凡感人的事迹而感动,为大家在基层一线的拼搏奉献、成长进步而欣慰。
5月10日,总书记在百忙之中提笔给支教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支教扶贫的行动给予充分肯定,对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提出殷切希望。
飞鸿传情意,千里心相通。总书记的回信飞越千山万水,从北京传到了支教团成员所在的各个支教点,给同学们送来了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深情鼓励。
在青海省大通县民族中学支教的张振东和杨天虎一接到总书记的回信,就高声念了三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第二天上午,得到消息的青海分团其他3位同学也赶了过来,大家聚在一起传阅着来信,反复体悟着信中的字字句句。
“总书记的回信虽然并不很长,却是沉甸甸的。”张振东说,“总书记对我们的支教扶贫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让我们更看清了自己行动的价值和意义;总书记对我们提出要求、寄予厚望,让我们更感到了肩上的责任。我们一定要以总书记的回信为动力,进一步做好支教扶贫工作,努力用更好的成绩、更大的进步向总书记汇报。”
这是支教团的同学们终生难忘的时刻。从世界屋脊到祁连山麓,从彩云之南到天山脚下,总书记回信的喜讯,把各个支教点上的同学召唤到了一起。大家一边读信,一边你一言我一语畅谈着内心的感受。
丰富阅历、磨练意志、增长才干——总书记的这些话,同学们体会格外深刻。新疆支教分团的同学们曾利用课余时间,到昌吉等周边地区体验民情,到中小学开办励志讲座,到SOS儿童村进行志愿服务。分团成员金晟同学说:“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总书记的回信说出了我们最深的感受。今后,不管是在新疆继续支教,还是回到北大学习以至走上工作岗位,我都将自觉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在实践中磨砺成长。”
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努力成长为堪当国家建设重任的栋梁之材——总书记的这些话,同学们铭记在心。皑皑雪山围绕的拉萨中学,与布达拉宫只有一街之隔。在这里支教的西藏分团团长刘笑吟说:“近一年来我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是课堂里永远无法获得的。不久的将来,我们都会成为建设国家的生力军,必须沉下气,放下身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北京大学组织开展支教扶贫,与其说是给西部地区提供了帮助,不如说我们的学生从当地收获了更多。”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总书记的回信对北大支教扶贫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同学们在实践中的收获作出高度概括,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作出了指示。我们要认真贯彻回信精神,把支教扶贫这个活动组织得更好。”
“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教导,更加自觉地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
“总书记十分了解当代青年,他回信中的话说到了我们的心坎里。”正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蒙晓燕,这样表达自己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回信后的感受。
1999年7月,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22岁的蒙晓燕来到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河南新县支教扶贫。回想起12年前的那段经历,她不由得感慨万千:“那一年时光深深印刻在我的生命中,使我第一次对基层有了真切的认知,对国情有了深入的思考。以社会实践为课堂,以人民群众为导师,确实是我们年轻人健康成长的最大力量源泉。”
从1999年派出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起,迄今北京大学共有163名学生参加了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足迹遍布西藏、青海、云南、新疆、宁夏、山西、河南等7个省区,服务时间累计超过35万小时。
这是青年学子倾心奉献的一年,更是他们在基层一线经受心灵洗礼的一年——
拉萨中学的学生们忘不了,为了让45分钟的地理课上得更生动,支教老师多次不顾高原反应,骑自行车到野外采集素材、丰富教案。拉萨中学校长唐泽辉由衷地赞叹,经过一年支教,这些北大学生最大的变化,“首先是更成熟了,其次就是对民族地区的理解和感情更深了。”
云南大理贫困山区的百姓们忘不了,从北京来的支教老师为了家访奔波几十公里、上百公里,还帮着给孩子们申请助学金。支教团成员袁琼深有体会地说:“你在书本上读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你亲身去走一遍山路,看到农民在烈日下劳作,确实是很不一样的。”
曾在宁夏西海固支教的张海涛忘不了:“罗山中学只有几排简陋的平房,平房后面的操场上有一个篮球场,是以前的支教老师争取一笔资助款修建的,但学校没有钱买篮球,孩子们只能在那里玩滚铁环游戏……”
曾在青海大通县支教的王飞忘不了:“开家长会是在一个下雪的下午,看着这些冒雪走几十里路赶来的家长,面对着讲台下他们真诚的目光,我真的有些惭愧。如果教不好他们的孩子,我对不起这些信任我的家长……”
“那种荡涤灵魂的升华,是支教工作带给我的宝贵财富,令我终生受益。”曾在山西灵丘支教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团总支书记徐未欣动情地说。
从精心备课授课,到组织讲座、演讲、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从关心、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到通过各种方式资助当地发展,争取来30多万元资金、8000多册图书、6000多件衣服……12年来,一届届北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薪火相传,用爱心和热忱为贫困地区送去了知识和温暖,也在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青春的自我超越。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马煜是研究生支教团中的“特例”——2009年8月,未满20岁的他本科二年级课程刚结束,毅然向学校提出休学一年、赴藏支教的申请,最终破格成为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
“一年的支教经历让我懂得了责任、付出和宽容。”马煜说,“离开支教的学校时,每位学生都给我写了一封信,回忆我们共同的经历,祝愿我扎西德勒。每当我回想起与这些学生相处的日日夜夜,想到他们每个人给我写的祝愿,我感到的只有快乐、幸福和满足。”
“把支教扶贫的接力棒一届一届传下去,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在总书记的号召下,更多的北大学子们正在行动起来。北京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已经组成,17位成员两个多月后就要启程,他们中三分之二是共产党员。
赵瑞就是新一届支教团的一名成员——两年前,还在读本科三年级的他志愿赴甘肃天水一所乡村小学支教一年;今年下半年,“始终忘不了孩子们那几十双眼睛”的他将再赴西部地区支教。
“在我们即将奔赴西部的时候,收到了总书记给支教团的回信,这让我十分激动。”赵瑞对记者说,“我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教导,更加自觉地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我相信,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我一定能在新的支教工作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
“一定要按照总书记回信指明的方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
5月13日下午,北京大学办公楼一间会议室里,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回信精神座谈会正在进行。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师生代表齐聚一堂,踊跃发言。会议气氛十分热烈,持续了5个多小时……
连日来,总书记的回信在北京大学师生中广为传诵。未名湖畔,博雅塔下,师生们谈感受、话体会、说打算,纷纷表示一定要按照总书记回信指明的方向,高扬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大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
学习总书记的回信,青年学生决心坚定、豪情万丈——
刚刚入学不到一年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生黄译旻表示,将以总书记所说的“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作为今后人生的航向标。“因为只有向实践学习,才能深切体会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才能深刻认识基本国情;只有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将自身成长与人民幸福、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赢得真正精彩的人生。”
曾在2008年5月北大师生座谈会上聆听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哲学系博士生李婷婷表示,总书记的回信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以学习回信精神为新的起点,以更坚定的理想指引人生,以更严格的要求加强学习,以更深入的实践锻炼成长,以更扎实的态度面向未来,努力在各个方面创新争先。”
学习总书记的回信,广大教师深受教育、激情满怀——
长期从事文化研究的中文系教授王岳川表示,总书记的回信给当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指明了正确方向。“一批批北大学生主动到西部地区参加志愿服务、经受锻炼,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青年学生的成长进步,看到了青年学生在出国留学热之后回归大地、回归基层的新选择。”
正带领学生进行智能机器人项目攻关的青年教师王启宁,2008年5月曾参加胡锦涛总书记与北大师生的座谈,总书记鼓励青年人在提高实践本领上狠下功夫的谆谆教诲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总书记这次给北大支教团回信,再次强调青年学生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作为北大教师,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去做,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对3年前胡锦涛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工作的那一幕幕,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至今记忆犹新。读着总书记的回信,闵维方感动地说:“3年前,总书记来到北大师生中间,勉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磨练意志,增长才干;3年后,总书记又给北大支教团的学生回信,希望青年学生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努力成长为堪当国家建设重任的栋梁之材,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年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北大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回信精神,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创造更好的条件。”
“衷心祝愿同学们都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总书记回信中的这句话,让多少北大学子热血沸腾!
“总书记的回信进一步坚定了我投身西部、投身基层的决心和信心。”曾在西藏志愿服务一年的中文系硕士生陈蒙,今年毕业后将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工作。谈起自己的未来,小伙子坚定地说:“中国的发展不能没有西部地区的发展,也不能没有农村的发展。通过自己点点滴滴的努力,为中国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做一些事,踏踏实实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做一些贡献,这样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
青春在祖国西部飞扬 ——记连续12年支教扶贫的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记者:李斌 吴晶 李江涛)“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衷心祝愿同学们都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这是胡锦涛总书记近日在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回信中,写下的殷殷嘱托和深情祝福。
这祝福,属于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每一位成员。自1999年迄今,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向青海、西藏、新疆、云南等地派出12届163名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间超过35万小时。
这祝福,属于每一位曾在祖国西部洒下汗水的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他们用一年不长的时间,点亮了西部孩子的梦想,收获毕生难忘的成长,谱写下一曲曲激情飞扬的青春之歌。
12年来,他们在西部播撒希望的种子,点亮心灵之灯
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2010年11月的一天,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刘笑吟所教的班上有位男同学离校出走。刘笑吟在拉萨城寻找到半夜,最终找到他并耐心劝导,孩子大声痛哭,决定重返课堂,并承诺一定好好上学……
为西部的孩子们尽心竭力,这是每一位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写照——12年来,志愿者们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在西部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播撒希望的种子,点亮一盏盏心灵之灯。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地处偏僻的东峡镇,很多学生甚至连县城都没有去过,一些孩子徒步几小时回家,要先做完家务才能做作业,即使是写作业,也只能趴在炕上……
“我竭尽所能回答他们的所有提问,给他们讲北京大学,讲天安门、长城,讲北京奥运,讲神舟六号……”北京大学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刘杰说,“对于花季的少年们来说,他们要拥有梦想和憧憬。点亮他们的梦想,就是我们的理想。”
点亮梦想,何尝不是所有志愿者的理想——
为了这个梦想,刘笑吟每周授课课时达到20个小时,授课班有5个;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校的第十二届支教团金晟等3名志愿者一共承担了8门专业课和一门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有行政管理学、共青团运动史,还有高等数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在青海大通县六中,第十二届支教团志愿者薛秀丽身患胃病仍坚持上课,白天教3个班,晚上还要给高三的重点学生进行辅导……
为了这个梦想,一届届北大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金晟等3名志愿者开办了英语特培班,给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开小灶”,利用少数民族学生喜爱歌舞的特点,教学生们学唱英文歌曲,并鼓励课间用英语交流;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朱思明在青海大通四中所教初中班的英语平均分只有20分,她在班里实行“一帮一、一对红”,让先进生每人帮助一名后进生,后来这项措施还扩展到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
第二课堂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平台,也是北大志愿者一展身手的舞台——担任云南楚雄一中团委副书记的第十二届支教团志愿者马文彬编写了《学生社团管理条例》,指导学生社团制定章程、社规。在他的努力下,学生社团数量很快从9个增长到20个,活动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在西藏拉萨中学支教的第十二届支教团的王天时积极参与组织了新生军训、“阳光长跑启动仪式”、“12?9大型文艺汇演”等活动,丰富了学校的第二课堂……
办公室、教务、政务、团委……志愿者们的身影遍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在起草文件、撰写会议简报等看似琐碎的工作中,他们尽职尽责,任劳任怨……
为了学生们的希望,他们克服高原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含着咽喉片坚持在讲台上;他们一次次长途跋涉,辗转数十里地走访学生家长;他们在寒冷的清晨冻醒,独自咀嚼着想家的滋味……
“虽然我在学业上不一定能让他们有多少进步,但我至少要让他们保留有一丝前进的希望,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的动力。”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张振东的话,是所有志愿者的共同心声。
志愿者无私奉献,感染着当地老师,也感染着学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校校长马合木提?海力力说:“北大支教生的教学态度非常认真、严谨,还把最好的思想观念带到了新疆,我们的学生们学到了好的理念和知识,教师也很有收获。希望北大今后派更多的人来……”
拉萨中学高二(五)班学生珠扎说:“北大的老师经常启发我、引导我,教我知识,教我做人,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上大学,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12年来,他们在西部用爱播撒阳光,也收获着阳光
西藏拉萨中学有个“宏志班”。
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孙轲曾负责这个班的地理课教学。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地理课,一次下课时,孙轲希望同学们能每人买一本地图册,这样对学习会有很大好处。但是,当他第二次站在讲台上,发现全班只有3个同学的桌子上放着地图册。
“我很纳闷,难道是自己没有表达清楚?当我用质疑的语气问他们的时候,他们一言不发,每个人都低着头。”后来,孙轲才知道,班里学生的家庭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差很多,这些孩子有的是孤儿,有的父母因为车祸丧失了劳动力,4.8元一本的地图册已经超过了他们能够承受的范围。
“曾经无数次在电视里看到那些贫苦山区孩子的故事,但是当这样的经历真的出现在我面前时,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和难过。”
孙轲毅然用自己的生活费购买了地图册:“当我抱着一大摞地图册走进教室的时候,孩子们流泪了,我的眼圈也湿润了。”
大爱无声,大爱有行——
面对落后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志愿者们主动自制教具和器材,甚至出资为学校购买教学设备;面对因贫困即将失学或已经失学的学生,志愿者们从自己微薄的生活费中挤出钱为学生垫付学费、书本费……
一个志愿者,就是一座希望的桥梁,将祖国和西部心手相连——
从2000年8月开始,每年都有一张2000元的汇款单,从北大青鸟集团发往山西灵丘一中。
第一届支教团的徐未欣现在北京大学任教,她至今仍然难以忘记11年前在山西灵丘东河南镇中学的那一刻:结束支教工作前3天,一位叫武振旺的学生找到她说自己想上高中,请求帮助。武振旺姐弟3个,弟弟即将小学毕业,她和姐姐当时都在读初三,成绩都名列前茅。为了供3个孩子上学,家里连照明用的每月15元的电费都拿不出来了,只能用蜡烛。上高中需要花费的“天文数字”让她父母很是无奈:“一年2000块钱,我砸碎了骨头也供不起啊。”
“做过家访后,我更加犯难了。在一年的支教时间里,所能发动起来资助学生的相熟的朋友同学都差不多发动过了,而且资助高中生每年两千元,可不比资助初中生每年三百元。”徐未欣蓦然想起在北大上学时,有一位老师告诉她如果有困难可以随时联系。
“或许,可以试试?”徐未欣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和一定给武振旺找到资助者的信念,在邮电局里拨通了北大青鸟集团副总裁张万中老师的电话。
“谁也没有想到,张老师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资助武振旺高中三年的学费。挂上电话,我几乎掉泪。”11年后的今天,徐未欣想起那一刻,眼睛不禁有些湿润,“要知道,张老师和他的朋友们一共资助了约20名学生高中三年的学费和杂费,使他们得以继续学业,拥有了实现大学梦的机会。”
爱的阳光,播撒在西部的土地上——第十一届支教团青海分团志愿者争取到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奖助学计划”和“爱心图书室计划”两笔捐助款,缓解了受助学生的燃眉之急。
12年来,支教团共为服务地争取到资助金30余万元、图书8000余册、衣服6000余件,开展各类讲座100余场……
12年来,他们深深爱上西部的土地,留下深深的牵挂
“我们在山西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用一生去回味。”
“青海大通一中,我想我一生都会怀念这个地方,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一草一木,还有那些最最纯净的眼睛。”
“西藏的山,西藏的水,西藏的庙宇宫殿,还有朴实热情的人民,这片土地上的一切无不让我赞叹,让我感动,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
一年西部行,一生西部情。一年的时光,很短,但留给支教志愿者们的却是一段段毕生难忘的记忆。
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魏姝难以忘记:在青海省大通县第一中学,同学们的午餐就是晒着太阳,拿馍馍蘸开水吃,连学校食堂里1元的水煮土豆都不舍得买。
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易立难以忘记:在西藏拉萨市第三中学,他和同学们一起读关于周杰伦的专题文章、合唱英文歌曲《BigBigWorld》(大大的世界),热烈讨论汉族历史与藏族历史。
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叶芳宇难以忘记:在自己煤烟中毒住院时,在大通二中支教的两个同学整整守了自己一天一夜,自己被她们用两床棉被裹得紧紧的,而她们就缩在急救室的长凳上睡到天亮。
……
就是在这样的点点滴滴中,他们品尝着支教扶贫的酸甜苦辣,与西部人民结下终身难忘的情谊。
从学生们身上,志愿者获得了深厚的信赖。易立说:“同学们愿意将心里话告诉我,相信我能为他们守住秘密”。
从当地老师和家长们身上,志愿者感受到了朴素的期望。叶芳宇难忘她在青海的“老师们”,是当地学校里的同事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教会了她很多,也照顾她很多,“他们是我的良师加益友。”
“这一年,与其说我教会了孩子什么,不如说是他们教会了我很多;与其说我是一个支教老师,不如说我是一个获得锻炼的学生。”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刘萨说。
临别之际,学生们自制的千纸鹤、家长缝的布鞋垫塞满了行囊。当地的老师们说,别的东西可以不带,这些必须带上,一件礼物一颗心哪……
耳边,仿佛还回响着送行的青海学生唱起的“花儿”:“流下的泪,和成面,烙成饼,给老师做盘缠!”在青海支过教的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胡江说,我们在那里一年,留下的是一辈子的挂念。
西部,从此后,成了他们魂牵梦萦的地方。西部的孩子,从此后,成了他们最最牵挂的人。
12年来,一届又一届北大学子在西部大地收获成长
“一年的支教人生,让我在笑容和泪水中学会了坚强,让我在艰难和困苦中明白了前进的意义。”
“一年的支教生活让我明白,发现一个人的独特的潜质并让他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比简单地灌输一些外部的东西要重要得多。”
……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一年的支教扶贫,让北大学子们收获对国情的认识,收获思想的成长……
他们收获着为人师表的光荣。北大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蒙晓燕说,应该感谢“老师”这个纯洁的称谓,当它从孩子们的口中向着你说出时,就意味着站在几十双明眸前的你必须尽善尽美。
他们感受着自我价值的彰显。魏姝说,在这里,我是被需要的、被信赖的、被爱戴的。我切切实实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他们对国情有了更加贴切的认识。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吴爽说,通过支教,对西部、对基层、对教育、对社会、对国家、对未来,我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也有了更为强烈的愿望——要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
他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不屈。易立说,在西藏拉萨的一年,我看到了这片仍然处处散发着淳朴气息的土地上涌动的现代化风潮,我看到了人们在坚守传统生活习惯的同时,已经转变了传统的观念,思想连通着高原外的世界,我也看到了我们的祖国为西藏建设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给西藏发展注入无限活力。
从清晨到深夜学生苦读的身影,他们看到了执着不灭的希望;从当地教师对学生耐心的教导,志愿者们看到了奉献;从老乡时而深锁、时而舒展的眉头中,他们看到了坚韧与乐观……
“支教中,改变的不是你原本想去改变的对象,改变的是自己。在那样的境地下,你在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快的速度长大着。”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吴春春的话,是所有志愿者经历成长后的共同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