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在“中国梦·西部情”西部计划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莫 锋
尊敬的各位领导,青年志愿者朋友们:
大家好!
我叫莫锋,我发言的题目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内蒙古自治区,现在赤峰团市委工作。
2003年,我面临着人生重要的抉择:毕业后到哪里去?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当时,我们国家发生了非典疫情,我看到了千千万万个白衣战士不怕危险、与病魔搏斗。我的老师们也走上了抗击非典的第一线。这一切让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问自己,作为一名预防医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应该为祖国、为人民做些什么?我了解到,西部地区当时疫情风险尤为严重。西部最需要预防医学专业的人才。对,我应该到西部去,为边远地区的卫生防疫事业尽一份力!正在这时,团中央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我第一个就报了名,到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卫生防疫站当了一名志愿者。
巴林右旗地广人稀,卫生防疫状况比我想像中的还要落后。这里长期受到鼠疫、结核杆菌等传染病的威胁,还深受高氟、碘缺乏等地方病的困扰。工作中,我不是穿着白大褂等着病人上门,而是深入到牧民家中为他们防病治病。数九寒天,我冒着大漠风沙,奔波在崎岖的乡间小道,经常是一天下来,双脚已冻得失去知觉。盛夏酷暑,我顶着刺眼的阳光,穿梭在茫茫的大草原,忙碌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有一次,我在翻阅计划免疫门诊记录时发现,一个6岁的小女孩被狗咬伤后,打了两针狂犬疫苗就再也没来。按规定,必须全程注射5针才行啊。家长根本不知道狂犬病发作多么可怕。我感到情况十分严重。我四处打听,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跑了几十公里,终于找到了小女孩的家。孩子的父亲却对我说,打了两针后孩子没发生什么事,不想再打了。我反复地跟他解释,狂犬病的潜伏期可能很长,现在不发病,不代表以后不发病,可一旦发病,死亡率是百分之百的,就把孩子毁了。在我的耐心劝说下,家长最终同意带孩子回来打完了剩余的3针疫苗。
大草原黄了又绿,一年的志愿服务期很快就到了。对我来说,新的选择又摆在了我的面前:是留下,还是离开?我的家在广东,父母是我永远的牵挂。但西部吸引我的不仅有事业上广阔的发展空间,大草原特有的淳朴和热情更让我深深地眷恋。
记得那年冬天的一天,室外已是零下20多度,还刮着漫天的风沙,我和一位防疫员骑着摩托车到牧区打疫苗。我们足足跑了160多公里路,直到晚上8点多钟才回来。回到卫生院,那里一片漆黑。借着摩托车的灯光,我看见院长带着全体职工站在大门口,焦急地等待着我们的归来。一刹那,我激动的热泪夺眶而出。那一夜,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喝醉了。从那时起,我就把美丽的草原当成了自己的家!
2004年8月,我决定留在了巴林右旗工作。年末,我被组织破格任命为旗卫生局副局长。我心里明白,这不是因为我有多大本事,而是大草原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求!我抓住国家加大对基层卫生投入的契机,积极争取了5所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我还给母校写信,提出在巴林右旗建立北京大学医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设想;学校当即拿出了100万元作为建设资金。现在,每年都会有一大批北大的专家和学生,来到巴林右旗进行社会实践,开展义诊活动,传授医疗技术,当地的医疗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不知不觉中,我在赤峰工作生活已经10年了。我切身体会到西部基层是我们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是净化心灵的大熔炉,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可以大有收获。前年,在组织的关怀下,我担任了赤峰团市委书记。我不但在事业上有所收获,还和一位蒙古族女孩结了婚,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今天,我已经完全融入了大草原,吃羊肉、喝奶茶,和蒙古族兄弟一样骑马、唱歌。每当听到“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和上几句。美丽的草原就是我的家!
我深深知道,我这个家还相对落后。但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一直都在努力奋斗,我也正在和他们一起奋斗!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在奋斗中我们的人生会更加精彩,祖国西部也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