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区域性大党建格局中扎实推进社区团建
团上海市委紧紧抓住上海市实施区域性大党建战略的有利契机,进一步深化“党建带团建”,按照“覆盖有效、管理有序、服务有力、协调有方”的总体目标,以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为抓手,以“两新”组织和居民区为重点,逐步形成以社区(街道)团工委为核心,区域内各级各类基层团组织为骨干,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社区青年组织共同推进的区域性大团建格局。
一、紧跟社区党组织管理体制的调整步伐,同步推进社区(街道)团工委调整。按照团市委的部署,各级团组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推动街道团工委向社区(街道)团工委调整。各社区(街道)团组织在党工委的领导下,积极探索新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在调整过程中,注重把区域内青年中心、青少年组织和青年社团的代表吸收充实到社区(街道)团工委领导班子,扩大社区(街道)团工委的代表性,增强对辖区内青年组织和工作资源的协调和牵动能力,有效扩大了团组织在社区的联系网络。截至2006年底,全市已有46个街道完成由街道团工委向社区(街道)团工委的调整,采取“两部一中心一特色”(即居民区工作部、社区综合工作部,青年中心和特色青年组织)模式运作,社区(街道)团工委在区域内青年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初步显现。
二、把握区域性大党建工作重点,大力探索“两新”组织团建创新。各社区(街道)团工委把“两新”组织团建作为社区团建的重要内容,创新建团模式,提高团建实效,积极服务“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一是加强建团工作,逐步扩大覆盖面。在已经建立党组织、符合建团条件的“两新”组织中及时建立团组织,协助“两新”组织党组织开展工作;在一些暂时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先期建立团组织,开展团的工作。目前,主要依托“两新”组织集聚的楼、区、园,结合行业特征、团员特点和实际情况探索楼宇建团、区域建团、联合建团等模式,并加强与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的沟通与合作,探索“工建、团建、妇建联动”的新模式,同时积极吸纳区域内青年聚集的企业、学校和驻区单位团组织共同参与到社区青年工作中。如长宁区各社区(街道)团工委定期召开“两新”团建联席会议,积极同工会、妇联组织合作,扎实推进在已建党未建团的“两新”组织中同步建立团组织,目前全区已建“两新”团组织210个,覆盖365家“两新”组织;普陀团区委总结出了“两新”组织团建“四步工作法”;卢湾区淮海中路街道、瑞金二路街道大力推进在楼宇中开展共青团工作。二是积极服务“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社区团组织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两新”组织青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区域性大党建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如静安区静安寺社区(街道)团工委在“商务”楼宇中,借助楼宇团支部团员骨干的力量,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小组;徐汇区团组织发挥青联、学联、青企协等的作用,通过“推优”入党、推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人选、评选“光启十佳青年”和行业精英等方式将优秀青年人才凝聚在党团组织周围。
三、按照加强居民区党建工作要求,积极推动居民区团的建设。通过开展居民区团组织直选工作、探索团员代表常任制,建立“听证会、评议会、协调会”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团内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完善居民区团组织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培育品牌工作项目,提高区域团组织的服务能力;同时,依托居委会、活动室、会所、物业管理公司等阵地,支持居民区内各类青少年组织开展活动,把党的声音传送到所联系的青少年群体中。截至2006年底,全市有475家居民区团组织开展了直选工作,增强了基层团组织的活力,有力服务和支持了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四、依托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加强青年中心和流动团员联络站建设。各级党组织积极为团组织开展活动提供阵地、优化条件,支持各级团组织依托全市街道(乡镇)党员服务中心,在全市街道(乡镇)一级普遍建立青年中心。各级团组织积极构建“社区团工委+青年中心”的新型社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网络,进一步创新青年中心的管理机制,发挥青年中心在服务社区党建、推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社区青年的组织化程度和团组织服务青年的能力。截至2006年底,全市建成青年中心128家,开辟了区域性团建工作的新阵地。加强社区“流动团员联络站”建设,做到每个联络站“有固定场地,有规范名称,有鲜明标识,有专人负责,有团员名册,有活动手册”,做好区域内失业团员、外来务工团员等流动团员关系转接工作。如黄浦区董家渡社区(街道)团工委在谷泰滨江大厦党员服务点设立流动团员联系点,在海西居民区党员服务点设立青少年服务活动点等。同时,团市委还积极推进电子团员证的发放和使用,创新流动团员管理模式。
五、积极培育和发展青年社团组织,支持和引导其健康发展。各级团组织把培育和发展青年社团作为推动区域性大团建的重要内容,改变单纯依靠团的组织覆盖来凝聚青年的方式,抓住上海市加快培育社团组织,降低政务类、服务类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和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的契机,围绕社区青年学习成长、文化娱乐、权益维护等需求,大力培育公益服务类、反映诉求类、事务管理类和兴趣爱好类的青年社团组织,努力扩大对团员青年的广泛联系和有效覆盖。通过加强与青年社团组织负责人的联系,把青年社团组织纳入区域青年工作体系。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加强对青年社团的引导和管理,支持社团组织在法律法规范围内,按照各自的章程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完善。如静安区石门二路、南京西路社区、虹口区乍浦社区等团组织扶持、培育了“梅龙镇广场白领会”、“相约四季俱乐部”、“齐智俱乐部”、拉丁舞联谊会等青年社团,通过有效服务把更多的青年团结在团组织周围。截至2006年底,市级层面有效联系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青年社团组织已近100家,团市委还建立了上海青年社团(组织)领袖沙龙,并成立了民办非企业性质的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
六、按照区域大党建形成合力的要求,建立区域性大团建工作的整体协同机制。各区(县)团委切实担负起区域性大团建工作的领导、规划、试点和推进工作。社区(街道)团工委主要发挥协调和实施作用,在社区层面实现以社区团工委为核心,开放性、协作性、充满活力的共青团跨所有制形式、跨行业部门、跨组织层次的区域性大联合。各级条属团组织发挥协作和配合作用,打破条块分割,把工作纳入区域性大团建体系,主动融入社区,在活动、场地、人员、信息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扩大区校、区企合作的范围和内涵,实现工作联动。
七、按照区域性大党建整合资源的要求,建立区域性大团建工作的资源共享机制。一是实现党建、团建资源互动。在区域性大党建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区域团组织积极发挥作用,争取党政支持,承担政府青年事务,拓宽工作领域。二是推动团内资源联动。区域团组织充分挖掘团内资源,优化区域各级团组织资源分配机制,把资源向基层团支部倾斜,保障基层团组织工作正常有序开展。三是推动社区资源共享。区域团组织充分依托区域性大团建工作平台,与区域内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种社会组织建立联系,共建共享区域内文化、体育、人才等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