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我们这次会议,是九十年代首次团的组织工作会议,是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的形势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和团十二届二中全会精神,总结表彰全团集中颁发团员证阶段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团的组织建设和改革的任务,讨论修改将要付诸实施的有关组织工作文件。现在,我代表团中央书记处讲几点意见。
一、对集中颁证阶段工作的总结和团员证管理的意见
全团集中颁发团员证工作,从团十二大通过实行团员证制度的决议起,到八九年底已基本结束。历时一年半的集中颁证工作,涉及二十九个省、区、市和六大系统团委,向四千多万名团员颁发了团员证,全团颁证率达70%以上,超额完成了预定任务。这项工作,是八八、八九年团的组织工作的重头戏,是建国四十年来团的组织建设史上的创举,所取得的成果也是令人瞩目的。
集中颁证工作中,团的各级领导机关积极贯彻团十二大决议精神,把建立团员证制度作为全团组织工作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本地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集中颁证阶段的工作规模和颁证比例,积极稳妥地部署和指导本地区、本系统集中颁证比例,积极稳妥地部署和指导本地区、本系统集中颁证工作,认真落实集中颁证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研究和解决颁证工作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了团员证制度的实施。作为集中颁证工作直接实施者的基层团组织,面对颁证工作覆盖面广、工作量大等各种挑战,知难而进,勇于拼搏,通过大量艰苦扎实、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把颁证工作的各项个体任务落实到了每一名团员,显示和检验了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力。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山东、湖北、广西、四川、甘肃、青海、铁道等省级团委和解放军总政青年处,在这项工作中创造了较为突出的成绩。集中颁证工作还得到了各级党政部门的热情支持和有力指导。中共河北、福建省委办公厅,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中直机关党工委以及一大批地(市)、县党委转发了同级团委的颁证工作意见和方案,70%的基层党委负责同志担任了颁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许多地方党政部门为颁证工作抽调了干部,拨出了专款。正是因为全团上下的共同奋斗和中级党政部门的有力支持,才保证了集中颁证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以其广泛的声势与影响,推进了团的建设与改革。
——集中颁证阶段工作初步扭转了团员管理中长期存在的底数不清,使农村、城市街道和中学在团员团籍管理中存在的团员流失严重,团员档案、组织关系滞留等问题,程度不同地得到了解决;大量滞留团内的超龄团员办理了离团手续;一些地方和单位统计中的不实现象得到了纠正,在集中颁证工作的基础上,团的基层组织普遍建立健全了团员管理档案,加强了团员管理的基础工作。团的领导机关依据《团员证管理暂行条例》,普遍制订了适合本地区、本系统实际的团员证管理细则,使团员管理工作日趋合理和规范。
——集中颁证阶段工作突出了以团员意识为中心的主题教育,提高了团员的政治素质与思想素质,促进了团员队伍建设。各地团组织坚持以团员意识教育贯穿颁证工作始终,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一方面,教育和引导广大团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带领广大团员立足本职,艰苦创业,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做贡献。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了团员意识,提高了团员素质,同时也扩大了团组织的影响,增强了团组织的吸引力。据全国十八个省级团委统计,集中颁证阶段有361万名先进青年加入共青团,促进了团员队伍的发展。
——集中颁证阶段工作,加强了团的基层建设,推动了团的组织设置、活动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使团的基层工作水平得到提高。各地团组织充分利用集中颁证工作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加强团的基层建设与改革。集中颁证工作期间,河北、陕西等十二个省认真整顿基层团组织、新配专兼职团干部近9千名,使一批松散瘫痪的团支部焕发了生机;山西等十个省努力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建和新建了31764个基层团组织,使团的基层组织设置更趋合理;江西、福建等8个省把颁证与支部升级达标竞赛结合起来,使252759个团支部迈入了一、二类支部的行列,三类支部比例明显下降。同时,集中颁证工作促进了团的区域性社会化活动的发展,也为共青团组织加强自身的民主建设等创造了某些条件。
——集中颁证阶段工作培养锻炼了团干部深入基层、敢打硬仗的作风,考验了团干部队伍。为了把颁证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实到每个支部和团员、广大团干部,尤其是团的基层干部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顶烈日、冒严寒、跋山涉水、走村串寨,帮助和指导基层解决颁证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在完成颁证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密切了与广大团员的联系,培养了敢打硬仗的作风。颁证工作的实践证明,我们这支队伍是能够战斗的。
在客观总结集中颁证工作成效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问题和不足。少数团的领导机关对于实行团员证制度仍然缺乏正确的认识。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能够从组织上服从和在工作中贯彻团十二大决议及团中央的工作部署,但思想上对实行团员证制度的时机或作用存有疑虑;另一种是,极个别省、地团的领导机关不但对团员证制度缺乏应有的认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认真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个别团委负责同志甚至以在团十二大上对实行团员证制度没有投赞成票为由,对大会的决议采取消极态度。有些团的基层组织将颁证工作简单化,把颁发团员证等同于发放一般证件,不抓教育,草率行事;有的面对自身组织的薄弱状况和颁证工作的繁重任务却步不前;还有的把颁发团员证和团员证管理这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割裂开来,只颁不管,忽视了巩固成果建立制度的工作。此外,团中央颁证办公室由于经验不足,有的问题考虑不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某些地方和基层的颁证工作。对于集中颁证阶段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清楚,予以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因为团员证是基层团组织的创造,建立团员证制度是千万人都花费了心血和汗水的事情,所以,我们对这项工作的成绩和不足应该作客观评价,对任何一方面的夸大或低估都是不严肃、不应该的。集中颁证阶段的实践再次表明:实行团员证制度是团的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全团工作的基础建设,在加强团员管理和配合其它工作等方面具有各级作用。但团员证不是万应灵丹,不能解决基层存在的所有问题。它只有同团干部素质的提高等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充分的作用。我想我们应该取这样的态度。
目前,集中颁证阶段工作已经结束,实行团员证制度将纳入团的组织建设日常工作。已经具备颁证条件的未颁证地区和单位,要抓紧组织实施颁证工作;尚不具备颁证条件的地区和单位,不必仓促上马,但要积极为颁证创造条件,在条件基本成熟和能够确保颁证质量的前提下,适时开展颁证工作。
在集中颁证阶段完成了全团70%以上颁证任务之后,我们必须把实行团员证制度工作的成果,建立和完善团员证制度的关键环节,是一项比颁证更为复杂、艰巨的任务。“三分颁证、七分管理”这句话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从现在起到团十三大前,全国团员证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是:以年度团籍注册为核心,以严密团员管理为重点,发挥团员证的基本功能,建立起以团员证为媒介的新的团员管理制度。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抓住以下三个工作重点。
1.用《团员证管理暂行条例》规范团员管理的各项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团员证制度为核心的团员管理新机制的建立。
集中颁证阶段工作的基本结束和《团员证管理暂行条例》的普遍实行,为团员管理新旧机制的转换创造了条件。由于新旧机制的转换是一个逐步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两种机制在一定时期并存,是我们在团员管理工作中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团的各级领导机关要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对于团员管理制度的各项新规定成熟一项,落实一项,把建立团员管理新机制作为团的组织建设的长期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当前,在已颁证地区,实行新的团员组织关系转接和团员奖励办法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对已经实行一年的新的优秀团员奖励办法,各地要总结经验,形成制度,继续推行。
2.立足团员证基本功能,抓好团员年度团籍注册工作。
年度团籍注册是团员证管理工作中的核心问题,抓住这一环节,就抓住了团员证制度的根本。团的各级领导机关要以年度团籍注册为主要抓手,带动团员证管理工作在基层的落实。要充分利用年度团籍注册的有利时机,加强团员意识教育,提高团员思想素质,增强团员履行义务、发挥模范作用的自觉性。要通过年度团籍注册对团员团籍定期进行认定,对团员队伍进行质量检验,保持团员队伍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使年度团籍注册成为基层团组织自我调整的正常运行机制。
3.扎实细致地做好团员证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基层团员管理的经常性工作纳入正常有序的轨道。
团员证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团员证制度真正确立并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团的领导机关要依据《团员证管理暂行条例》,制订切合本地区、本系统团员管理实际的《团员证管理细则》,使团员证管理规定逐级具体化。要根据团干部的流动特点和团员证制度长远建设的需要,把实施团员证制度的业务培训纳入团干部培训计划,并把团员证管理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列为考核团的组织干部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基层团员证管理工作的研究和分类指导,及时解决基层团员证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团的基层组织要把团员证管理基础工作的重点放在建立“两册两制”上。所谓“两册”,即基层团委和团支部分别建立与团员证内容相对应,并准确反映团员队伍基本情况的《团员登记册》、《团员花名册》;所谓“两册”,即明确划分基层团委和团支部在团员证管理方面职责的团员证管理责任制和年度团籍注册制度。“两册两制”要力求统一规范、简化实用。
同志们,我们在集中颁证阶段打了一场成功的攻坚战,现在,我们又面临着实现团员管理新旧机制转换的艰巨任务。我们要脚踏实地,积极探索,继续拚搏,争取在团十三大之前将团员证制度在全团真正确立起来。
二、在提高素质上下功夫,切实加强团员队伍建设
近一个时期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共青团要在提高团员队伍的素质上下功夫。这是对团员队伍建设提出的重要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各级党团组织的带领下,广大团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突击队作用,在去年发生的政治风波中经受了考验。事实证明,团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无愧于党的有力助手和可靠后备军的光荣称号。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近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削弱和冲击,致使有的团员政治信念动摇,对党的领导和共产主义目标产生怀疑,盲目崇拜西方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有的团员崇尚个人主义,片面强调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缺乏奉献精神;有的团员纪律和法律观念淡漠,不愿意过严格的组织生活,不履行团员义务,道德素质不高;极少数团员在去年春夏之交发生的政治风波中,丧失政治立场,参与了错误活动。对相当一部分一般团员来说,还有个先进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加强团员队伍建设,提高团员思想政治素质,是摆在团的各级组织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制定了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要求巩固和发展全国的稳定局面,克服经济方面的暂时困难,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健康发展。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后备军,必须带领广大团员坚决维护和保证党的领导,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共渡难关,在本职岗位和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模范作用。同时,从国际敌对势力实行“和平演变”与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来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将长期存在。形势对团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出发,站在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团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团员队伍建设,提高团员素质,当前要侧重抓好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方面的工作是集中精力搞好团员教育评议活动,提高团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团十二届二中全会根据团员队伍的状况和共青团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所担负的重要使命,提出在今年集中一段时间,对团员进行一次以团员意识为中心的思想整顿。为落实这一任务,团中央书记处决定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在全团开展团员“教育评议活动”,即团员意识教育、民主评议团员的活动。
教育评议活动是在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加强团员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提高团员素质,增强团的战斗力和积极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团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进一步激励广大团员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各项社会生活中发挥模范作用。
开展教育评议活动可按照学习、实践、评议、表彰先进与组织处理的步骤,通过组织团员学习文件,对广大团员进行正面教育和理论灌输;开展有益的实践教育活动,帮助团员增强团员意识;对团员进行民主评议,帮助团员发扬成绩、克服缺点;表彰优秀团员,使广大团员学有榜样,成为合格的共青团员;处理极少数不合格团员,严肃团的纪律,并使广大团员受到教育。
教育评议活动要贯彻“热情爱护、严格要求”的方针,把握好这样三条原则:
1.既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又要开展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评议活动的宗旨,是提高团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正面教育,是实现这一宗旨的主要途径。教育评议的各个阶段,都要充分体现正面教育的原则。要旗帜鲜明地向广大团员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使广大团员懂得,背离四项基本原则,国家没有希望,已经取得的建设和改革成果也会丧失。同时,要正视团员队伍在思想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掩饰、不护短,有针对性地开展认真而不是敷衍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帮助团员明辨是非,找出自身素质上的差距,提高思想认识。
贯彻既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又要开展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就要重视起团的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团的组织生活的作用,通过教育评议活动的开展,提高团的组织生活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原则性,使之真正成为对团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有效形式。
2.既要注重理论灌输,又要强调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是团员思想教育中相辅相成的两种基本形式。注重理论灌输,就是通过集中讲授团课和请基层党政领导作报告等形式,帮助和引导团员从理论上认识到: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完善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原则,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团的思想教育的特点。基层团组织要围绕各条战线的中心任务,特别是各地区、各单位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的具体任务,在教育评议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和开展教育主题突出、适合青年特点、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并使之与学雷锋、树新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教育活动,树立共青团员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群体形象,巩固和升华思想教育成果。
3.既要大力表彰先进,又要严格执行团的纪律。教育评议活动要坚持正面激励为主,通过民主评议,评出先进,评出方向,评出团结,评出干劲。同时要严格执行团的纪律,对于经教育帮助仍不改进的极少数不合格团员予以除名。对犯错误的团员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教育和挽救他们,错误情节严重的按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直到开除团籍。
需要指出的是,必要的组织处理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因此必须严格区分各类不同情况,严格掌握政策。尤其要严格把握和准确划分经帮助可能合格的团员与不合格团员的界限,对于经帮助可以合格的团员,即后进团员,团的组织要立足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通过谈心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扎实细致、与人为善的思想工作,满腔热情地帮助和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可以采取暂缓注册、限期改正的的方式,促使其改正错误,取得进步,成为合格团员。不合格团员在团员队伍中为数极少,但却严重损害了团组织的形象。因此,在准确划分团员类型的前提下,对于极少数放弃政治信仰、严重违法乱纪、丧失团员条件的不合格团员,要依据团章的有关规定,按照正常的组织程序,严格执行团的纪律、直至除名或开除团籍,以保持团员队伍政治上的先进性和组织上的纯洁性。
教育评议活动是今年团的自身建设的一件大事,团的各级领导机关要根据地区、行业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具体的工作部署。团的基层组织要从本单位团员思想实际出发,将教育评议活动内容进一步具体化,使之更具针对性。各地可从不同战线选择部分单位先期试点,在取得经验后,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开。教育评议活动的结束后,各省级团委应及时进行总结,并将情况报告团中央。
第二方面的工作是严格坚持团员标准,重视积极分子培养,在确保团员素质的前提下,保持团员队伍数量的相对稳定和适当增长。
自共青团全国代表会议提出新时期团员发展方针以来,团的各级组织认真贯彻这一方针,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新团员,不断壮大了团员队伍。从总体上看,团员发展工作是健康的,成绩是主要的。但是,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团员发展工作存在着随意降低团员标准,忽视积极分子培养,在青年升学、参军时搞突击发展等现象,农村和街道团员比例长期偏低的问题也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团员队伍的发展工作,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新时期团员发展方针,努力做到“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积极培养,协调发展”。
“坚持标准,保证质量”,首先是要坚持团员的政治标准,保证团员的政治素质,不能盲目降低团员标准,在团员发展中送人情,“拉郎配”,为达到指标而降格以求,造成团员队伍素质下降,也不能随意拔高团员标准,对积极要求入团的青年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从而放松以至停止团员发展工作,造成团员队伍萎缩。要坚持团组织先进性与群众性、团员队伍质量与数量的辩证统一,坚持团员标准,保证团员质量,做好团员发展工作。
“积极培养”就是要注重青年积极分子队伍建设。过去一段时间内,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团员发展工作存在随意性,忽视必要的青年积极分子培养工作,使相当一部分新团员,由于入团前缺乏必要的教育、培养和考察,思想基础不牢,不能在青年中很好地发挥模范作用,影响了团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事实证明,加强青年积极分子的培养,是提高团员队伍素质的有效措施。因此,团的基层组织要高度重视青年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对要求入团的青年,认真进行教育、培养和考察,并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制度。要有计划地发展团员,未经团组织培养、考察的青年,一般不得发展入团。中学团的工作不仅是全团工作的基础,而且是团员发展的源头。中学要普遍推广建立“中学生团校”、“少年团校”的经验,其它战线也要借鉴这种成功做法,做好青年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为团员队伍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协调发展”就是要加强团员发展的薄弱环节,使团员数量分布和团青比例逐步趋于合理。团员数量分布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城乡团员比例相差悬殊,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城市街道的团员数量少,团员比例低,它影响了这些地区和战线的团组织团结教育青年在两个文明建设中作用发挥。团的各级领导机关要继续把加强团员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解决农村团员比例偏高的战线,尤其是高等院校则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团员素质上。中学团员发展工作对大学团员队伍状况有直接影响。因此,中学发展团员,一是要保证质量,二是要把握数量与节奏。从中学实际情况出发,应该把团员发展重心放在初中和高中一、二年级,发展团员第一位的条件是政治素质,坚决纠正重分数轻政治表现和毕业前的突击发展。只重视重点中学而忽视普通中学团员发展的现象也要纠正。要通过数年努力,使代表团的团员分布和团青比例日趋合理,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壮大团员队伍。
三、加强管理,提高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团干部队伍。
目前,我们拥有二十一万名专职工作者和数百万名兼职工作者组成的团干部队伍。这是一支忠诚党的事业、朝气蓬勃、受到团员青年信赖的年轻的干部队伍。尤其是处于团的工作第一线的广大基层团干部,扎根于青年之中,为完成团的各项任务,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克服了种种困难,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正是这样一支队伍,构成了我们共青团带来的坚实基础。
但是,在肯定主流和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团的干部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主要是:近几年,团的专职干部队伍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团的基层干部缺额比较严重;团的干部管理还不够完善,在选拔、使用、培养、输送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特别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尽管这几年团干部队伍的文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但团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同承担的任务相比尚未有差距,仍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显然,这无疑是跨入九十年代之后,全面加强团的自身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切实加强团的基层干部的配备和管理
应该说,加强团的基层干部的配备和管理并非新课题,但在当前却很有针对性。全团组织统计情况反映,一九八七年以来,全团专职干部连续两年下降,即一九八六年为二十三万,一九八七年为二十二万五千,一九八八年为二十万八千。而下降部分又主要集中在厂矿企业和农村乡镇。团的专职干部数量下降,势必影响团的基层工作的正常开展。与此同时,在干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团干部的来源渠道不很通畅,待遇、使用不完全按规定执行,转业输送难度较大,协管不力等不能及时加以解决,也直接影响我们这支队伍的工作状况。
加强团的基层专职干部的配备和管理,首先要解决团的基层专职干部配备逐年下降,尤其是工矿企业、农村乡镇和中学团的专职干部缺额严重的问题。根据企业“青年在三百人以下设团委的单位,应配团的专职干部一人”的规定和从目前团的基层工作实际需要出发,企业团的专职干部的配备应不低于青年职工总数的千分之三;农村乡镇团委和完全中学团委应按规定配备团的专职干部一至二人;初级中学,学生人数500以上的,也应配备团的专职团队干部。按照上述要求,团的各级领导机关要与党政有关部门积极协商,采取措施,尽快解决团的基层干部缺额问题。同时,要按照中共中央(1989)12号文件关于“不要随意抽调工会、共青团、妇联的干部从事他们本职以外的工作,不得把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机构撤销、合并或归属于其他工作部门”的重要精神,健全团的各级组织及其工作机构,保证团的干部专职专用。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团的基层专职干部的配备,并不意味着忽视团的基层兼职干部的重要作用。团的基层干部队伍历来就是由专职干部和兼职干部两部分组成。他们处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发挥着各自应有的作用,形成了具有群众组织特点的干部队伍结构。因此,我们一贯坚持基层团干部队伍的专兼结合。我们目前对团的基层专职干部的配备要求,是符合团的基层工作的实际和需要的,必须得到贯彻执行。
加强团的基层干部的配备,不是简单的数量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优秀的青年人才吸引到团干部队伍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严格把好配备干部的质量关。必须强调干部的政治素质,防止和纠正重才轻德的错误倾向,也不能片面强调年龄和文凭,要把那些政治上坚强、作风正派、联系青年、热爱团的工作、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选拔到团的工作岗位上来。
关于团干部管理方面的问题中央有许多政策规定,有的多次重申。这些政策规定是行之有效的。从团干部管理工作搞得好的地区、单位看,关键在于协助党组织贯彻落实这些规定。党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中,对于团组织协助党组织管理团干部、团干部列席党委会、参加其他专门机构、团干部的配备、待遇、使用、输送等问题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我们认为,党中央的这一通知精神,为我们解决团干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级团组织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推动各项政策、规定的贯彻落实。一方面,各级团组织要切实承担起协助党组织管理团干部的工作职责。协管工作,重在考察,贵在主动。应以考察为中心,逐级加强团干部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及时与党组织沟通情况,对干部的评价提出看法,对干部的使用提出建议。另一方面,团的各级领导机关要根据中央有关精神,结合地方工作实际,积极争取党政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地区性政策规定,优化工作环境,解决实际困难。近几年,一些地方团的领导机关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效果是好的。
团干部转业输送是团干部管理方面面临的新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对团干部队伍建设影响很大。对此,团的各级组织必须予以重视。要从建设的角度对待团干部的转业输送。团的上级组织要协助党委为下一级团委干部的转业输送创造条件,团的领导机关要积极争取党政部门的支持、帮助,为团干部的转业输送疏通渠道。同时,要积极探索团干部的成长、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的人才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团干部转业前的职业培训,包括挂职锻炼、见习进修、在职或脱产学习等,增强团干部走向新的工作岗位的适应和竞争能力。团干部要在工作实践中刻苦学习、增长才干,努力把自己造就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要继续把共青团建设成为培养和输送干部的重要基地。
(二)努力提高团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
今天共青团所面临的艰巨任务,要求有一支素质精良的干部队伍。从目前团干部队伍的状况出发,努力提高团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改进工作作风,增强业务工作能务,是加强团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各级团干部要牢牢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同党保持最紧密的联系,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注意党性锻炼,摆正个人同组织的关系,成为执行各项纪委与维护集体团结的模范;要加强作风修养,深入青年,深入实际,做实事,求实效,锻炼真本领,不辜负党的重托和青年的期望。
加强团干部培训工作,是提高团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措施。一九九○年团干部培训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团的基层干部培训工作,具体要求是:普遍实施团干部基础级岗位培训,对在职的团支部书记培训一遍,同时逐步推行到其他各行业的基层团委书记。
近年来,团干部培训工作得到了加强,团校建设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团干部基础级岗位培训的基础配套工作已经完成,一级岗位培训的研究、试点工作正在积极进行。毫无疑问,这是完成一九九○年团干部培训任务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但是,团干部培训工作方面的问题也是存在的,主要反映在:政治理论教学比较薄弱,业务知识培训与团的工作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一些团校,主要是已建成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干部学院的某些团校,未能正确理解团校教育正规化问题的解决,否则,势必影响今年团干部培训任务的完成。
加强团干部培训的政治理论教学,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为主课的团干部培训工作方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论述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培训放在首要位置,并贯穿了教学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这要作为检验、评价团干部培训质量最重要的标志。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培训,使广大团干部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学会辩证的方法论,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各级团校是团干部培训基地。要根据各自承担的培训工作职责,按照上述培训任务要求,与同级团委组织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培训计划,安排足够的教学、后勤力量切实付诸实施。同时要在指导教学、培训师资等方面为团的基层组织解决困难,创造条件。各级团校,尤其是在团校基础上建成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干部学院的,要确保短期业务培训作为工作重点,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团中央组织部将于今年上半年对各级团校的工作进行检查,进一步确立团校的办学方向,帮助团校把握好短期业务培训的工作重点。
为了适应团干部基础级岗位培训的大面积实施和基层团干部培训工作发展的需要,从今年起,县(市)团干部电化教育培训工作站的建设应该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一九八八年,团中央专门下发文件提出建立全团干部电化教育培训网络。两年来,全团干部电化教育培训中心已经建成,各省、区、市依托于团校的电化教学机构也已具备一定规模,但作为全团干部电化教育培训网络终端部分的县(市)团干部电化教育培训工作站的建设起步很慢。我们认为,目前全团干部电化教育培训网络的建设已经具备必要的基础,大力推行县(市)工作站建设的时机是适宜的。为此,要求各团省、自治区、直辖市委组织部与各团校、各地、县委共同协商,按照团中央《关于建立“全团干部电化教育培训网络”的意见》,作出规划,促进落实。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步子可以快一些,已经具备条件的要尽快开展工作。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抓上三、五年,使全团干部电化教育培训网络形成一定规模,就能发挥应有效益。
加强团干部培训工作,不只是各级团校及其他培训机构的责任,团的各级领导机关,尤其是团的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团干部培训工作的规划、协调、研究、指导,改变那种偏重于干部的管理、使用而忽视干部的培训、教育的倾向。要加强对本地区、本系统团干部培训工作的检查、督促。关于今年团干部培训工作,团中央组织部已拟定了一份实施意见,年底,各省级团委组织部应就这一实施意见的完成情况向团中央作出书面报告。
(三)深化团的干部制度改革,加强团的干部制度建设
团的干部制度改革,是团的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建立改革开放条件下,符合共青团性质、特点的干部人事体制。近年来,尤其是团十二大以来,各地根据党中央原则同意的《中央关于团的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在党政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在团的干部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团中央组织部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适时推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并为深化团的干部制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有领导、有步骤、积极稳妥地把团的干部制度改革引向深入。
——对于已有的改革成果要进一步巩固发展。协和的基层干部选聘是较早出台的一项改革措施。目前全国乡镇专职团干部中,选聘制团干部已超过百分之四十,实践证明,实行团的基层干部选聘制,开辟了基层团干部来源的新渠道,在基层团干部配备上走出一条新路,创造了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给团干部队伍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团的基层工作,也为党和社会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青年干部。当然,团干部选聘工作也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一些地区和单位对选聘干部与国家正式干部不能一视同仁,选聘团干部对今后的转业存在一定的后顾之忧,一些地方干部工作中存在的不正之风也影响了团干部选聘工作的顺利进行等。但我们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选聘制本身的弊病,很大程度上是干部制度改革里程中新旧体制交替的矛盾体现,属于发展中的困难。我们不能因为改革面临新世界情况、新问题而停止不前,更不能因噎废食,轻易放弃改革成果。据了解,一些地方把其他序列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同步进行,并辅之其他改革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团干部选聘制面临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一思路是对的。团干部交流锻炼、见习党政工作职务也都是已经实践检验的改革成果。对于这些改革成果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对于业已成形的改革措施要不断丰富、完善。团内民主选举制度已在全团范围较普遍地推行,各级团组织根据不同层次、行业的特点和社会民主建设进程,在团内民主选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一些地方团的领导机关适时总结制定了有关规定,保证了团内民主选举工作的健康发展,本着对业已成形的改革措施不断丰富完善的原则,团中央于八八年底开始起草《共青团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组织选举规划》和《共青团基层组织选举规则》,并先后在团中央常委扩大会议和团中央委员会成员、各省级团委组织部门范围内征求了意见,目前正在进一步修改,将在酝酿成熟后提出。对于这样的改革措施。需要把握好方向,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对于长远的改革设想要逐步配套健全。团的干部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必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共青团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从全局着眼,从实际出发,从业已成熟的问题入手,注重改革的配套措施,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这次提交会议征求意见的《团的基层专职工作者试行条例》和《共青团基层兼职工作试行条例》,正是在近几年团的干部制度改革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与此同时,团中央组织部还在制定《团的基层专职工作者试行条例》。这三个条例将作为团的干部制度的总体构架,在此基础上,还将陆续起草关于团干部的编制、配备、考核、奖惩、培训、输送等各项实施细则,与三个条例相配套,逐步形成团干部制度科学完整的体系。
四、加强团的基层整体化建设,使团的基层工作在九十年代迈上新台阶
当我们着眼于团的工作在九十年代要有更大发展的时候,必须看到,团的基层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过去几年,全团认真贯彻“工作支部,全团抓落实”的方针,团的基层建设得到了一定加强,为九十年代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基础。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正确的,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同时,我们必须总结经验,拓宽思路,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团的基层建设,把团的基层建设置于改革开放的社会变化之中,把基层的不同层次、诸多方面联系起来看待,进而形成九十年代团的基层工作新的构思。
新的构思基于这样的分析和认识: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乡镇企业、小集镇的兴起,城市企业内部承包责任制的深化和企业集团的产生,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对团的基层工作提出了必须与之相适应的客观要求,也为团的基层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社会环境。第二,随着大量现代文化、体育、娱乐、新闻传播设施的普及与应用,当代青年的学习、交往、活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活动半径在扩大,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思想更加活跃,对团的思想教育和活动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第三,随着团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团组织的社会职能得到了丰富与完善,参与社会监督、民主协商和代表维护青年利益等职能在基层展开,对团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第四,近年来,团的各级组织在抓基层打基础的实践中,已经开始意识到适应上述客观要求对于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建设的重要性,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定经验。最近,我们同部分省、市和基层的同志就九十年代抓基层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初步形成了团的基层整体化建设的工作思路,在这个会上请大家结合会议的其它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
团的基层整体化建设思路,就是强调基层团组织的不同层次和方面的整体化,在加强支部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基层团委的作用,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青年要求的基层工作机制,形成团的基层建设的整体效益。概括地说,就是要“以支部为基础,以团委为主导,以阵地为依托,以活动为联结”,全面建设团的基层。
坚定不移地抓好支部建设,为团的基础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支部是团的最基层组织,与广大团员青年保持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是团的全部工作的基础和显示终端。团支部在团的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团的上级组织无法替代的。离开了支部,团的思想教育、组织建设和独立活动,特别是大量团的经常性工作就失去了落脚点,再好的工作设想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活跃团的工作,说到底是活跃团的支部,抓好全团250多万团支部,我们的组织就有了底气,各项工作就能有着有落。因此,在团的基层整体化建设中,搞好支部建设是第一位的任务,必须下大力气,认真贯彻“抓支部、抓落实”的方针,不断根据需要调整好支部的组织设置,抓好支部班子的民主选举,切实帮助团支部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增强支部的自转能力,使团支部充分履行自身职责,为团的基层整体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去冬今春一些地方开展大规模的基层团组织整顿工作,就是扎扎实实地抓好团的支部建设的有效措施。
充分发挥团委在基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使基层团委真正担负起自己的工作职责,保证所属支部的工作正常与活跃。基层团委是企业、乡镇、学校、机关、街道等基层单位团的领导机构,是团的基层工作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支部工作最直接的指导者,又是一个单位团的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指挥者。实践证明,一个单位团委坚强有力,工作安排得当,所属支部的工作就有声有色;反之,团委软弱涣散,甚至工作停摆,这个单位多数团支部工作就会死气沉沉。因此,活跃团的基层工作,必须抓好团委建设,发挥其在基层工作中的主导或“龙头”作用,这是我们抓基层的题中应有之义。一般说来,基层团委配有专职干部有来自各个不同方面的委员,日常工作有专人负责,遇到大事可集思广益;基层团委与单位的党政领导有着直接的联系,了解单位的工作全局,可以经常得到党政方面的指导与支持;基层团委直接组织开展的对本单位全局工作有影响的活动,能够提高活动水平,激发团员青年的活动热情,推动支部工作;基层团委还掌握着一定的活动经费与活动场所,有一定的物质依托。抓住基层团委,有效地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对于全面活跃团的基层工作有很大的意义。目前,一些地方已经意识到在基层工作中加强基层团委主导作用的重要性,如贵州全省正在开展的“修好区、乡断头路,确保工作到支部”的工作,浙江、广东以“兴镇带村”为主要形式加强农村基层建设的做法,内蒙古等地牧区开展乡镇团日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并在着手解答这一相同的课题,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进一步加强阵地建设,为活跃基层团的工作提供物质依托。阵地建设,是活跃基层的重要物质条件。有了阵地,团的基层组织就有了一个适合青年某些重要特点的舞台,团的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会增强,凭借阵地,我们就有可能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在与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封建迷信、落后习俗的争夺中赢得青少年。改革开放以来团的基层工作的成功经验,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加强阵地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团组织自身的努力,阵地建设在一些地方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 ,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但从全团来看,这项工作的发展很不平衡。要使团的基层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必须进一步抓好阵地建设。团的领导机关,要根据有关规定,为基层阵地建设创造条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支持基层阵地的建设与发展。团的基层组织也应该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形式的创办和巩固自己的活动阵地,充分发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阵地作用,统一协调、互为补充,不断提高基层团的活动水平。经费基地是活动阵地巩固和发展的保证。有条件的基层团组织,可以兴办一些为青少年服务的经营项目,开展经营自助,以补充团的活动经费不足,为阵地建设提供经费来源。但必须按照国家政策、法律,严格管理,杜绝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以活动为联结,形成团的基层整体运动。我们觉得,上述三大条件是基层整体建设的必备要素,但仅有这些条件还不足以完成整体化建设。使基层整体化得以实现,还必须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联结,从而获得整体效益。生命在于运动,共青团的生命力在于活动。没有健康有益的思想教育、文化娱乐活动和社会公益、生产建设、民主参与等活动,共青团就有能适应青年的特点,就有能充分体现应有的社会职能,就不能使自己充满活力。而团的活动要想获得扎实效果,必须落实到基层。除此之外,活动对于团的基层整体化建设来说,还具有“催化”与“粘合”等特别意义。因为在团的基层这样一个范围里,有团员、团干部、几级组织和活动阵地等因素,是思想联系和组织联系使之成为团体,活动则可以成为团体中思想和组织联系的最活跃的体现,同时促进基层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络和有机结合,使团体机制形成整体运动,从而成片活跃。还应该看到,强调贯穿基层整体中的纵向和横向活动,是现实生活的积极需要。毫无疑问,团的工作基础支部,支部是开展团的活动的重要单位。但是,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的开放,团员青年需求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使单纯依靠支部开展活动出现了一些局限。例如,支部开展的有些活动,会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活动内容难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团员青年要求,等等。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扩大活动范围,提高活动水平。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学校、乡镇等团委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活动方式、提高活动水平的措施,显示了很好效果。
综上所述,支部、团委、阵地、活动,是团的基层整体化建设中的四个要素,它们相互联系、渗透和制约,具有整体性,加强或削弱任何一方面对其它方面以致整体都会产生影响。基层的活跃在于四个要素不同程度的加强和发展,基层的全面活跃在于四个要素的全面加强和协调发展。因此,在我们分析了过去和现实状况之后,很有必要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接受这样一个新的思想:要用全面的、系统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团的基层,把基层作为一个整体,主动地、富有预见性地去推动团的基层整体化建设,以适应生活,适应发展,适应所肩负的新的使命。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按照整体化观点看待和建设基层的时候,不能只笼统地看到基层的整体性,还要看到整体是由个体所组成,整体存在于个体之中。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既关系到基层的秩序和协调,也关系到整体化建设的把握。因此,基层整体化建设,在体现“以支部为基础,以团委为主导,以阵地为依托,以活动为联结”这一指导思想的同时,还需要体现适当的工作原则。我们分析和总结了一些具有整体化特征的基层团组织的做法,这方面的工作原则似可以概括为:“合理分工,各有侧重,扩大交叉,充分融合”。基层团委与支部之间应以团章规定的职责和任务为分工作基础,同时从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出发,有分有合、各有侧重地开展工作和活动。一般说来,团支部应侧重做好团员发展、组织生活、需要支部开展的学习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和检查团员活动,考察团员等工作,这些工作是上级团组织不能替代的;基层团委侧重于吸收、消化和动员贯彻上级精神,安排对党委中心工作的配合,设想研究和对基层全盘工作进行设计布置,开展相对宏观一些、规模影响大一些、要求高一些的活动。基层团委工作与活动要着力体现方向性、丰富性,上规模、上水平,从而构成自己应有的主导特征。支部工作与活动要着力体现针对性、规范性,求深入求细致,从而构成自己应有的基础特征。讲分工、侧重交叉、融合,目的在于使整体化建设中不同层次的组织明确职责、配合得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求得有序、协调、生气勃勃的整体发展。实行了团员证制度的地方,还应发挥团员证在整体化建设中的作用。
团的基层整体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对“工作到支部,全团抓落实”方针的进一步深化,而不是抛开我们以往的工作另起炉灶。这一设想吸收和概括了近年来团的基层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经验,具有较大的包容性,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实施,有利于使基层改革的各单项成果融汇到一起,相互配套。基层整体化建设的实施,也给基层以上各级团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认识角度、管理方式和工作指导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和适应。地方团的组织要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试点和推进,并通过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基层整体化建设的设想,把团的基层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我们准备在适当时候,总结和表彰一批在基层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以推动基层整体化建设在全团的进一步实施。
同志们,这次会议是九十年代全团组织工作迈上新台阶的起点。全团组织干部要充分认识九十年代组织工作的艰巨任务和自身光荣使命,以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貌,共同谱写九十年代共青团组织工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