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关于建了团组织“干什么”的问题。也就是组织建设载体问题。特别是在农村,一定要回答这个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根本任务在发展生产和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上。我们要从党团关系角度,明确农村基层团组织的主要任务和工作的主要切入点。这也决定了农村基层团的组织格局和载体设计。要特别强调,乡镇称为组织格局,村称为组织载体设计。组织载体设计可以有两类:一类是行政性的载体,就是村团支部;一类是产业化的载体,就是协会团支部、合作组织团支部、产业链条团支部。从全团情况看,两类载体都可以用,有什么就用什么。但不管是哪类载体,农村基层团组织都要围绕党在农村的总体任务,带领农村青年增收致富。因为载体设计是由根本任务推导的,由此还可以推导出应对路径,就是找每一类社会组织存在的根本任务、根本功能来设计工作切入点。特别要注意,农村基层团组织一定要用带领大家增收致富的旗帜吸引人。政党组织凝聚人心,首先是政党主张,然后是干得怎么样。因此,我们主张载体可以有两类,但是“干什么”要旗帜鲜明,尽力而为。
4.关于干部载体问题。县一级我们很慎重,县一级组织格局试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看县与乡镇的对比关系。乡镇、村这两级团组织的干部载体,要有全新的思考,可以考虑几类人。第一,乡镇党政班子、村“两委”当中的年轻干部。专职团干部是正职、副职都可以,关键要把乡镇、村团组织“一把手”选好。第二,致富带头人。要把热爱共产党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热爱青年工作的致富带头人,产业链上的重要负责人作为干部载体,正职、副职都可以考虑。第三,大学生村官。对于干部载体,乡镇、村一级都要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考虑。基层团干部有两面性,年轻有好的一面,便于联系青年;年轻也有另一面,对政治性、思想性组织把握起来有困难。我们要力争去选那些既年轻又有能力的,做到两者兼顾。
5.关于上级团组织支持下级团组织的问题。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归根结底靠三条:一靠制度条件,二靠工作内容设计,三靠团干部队伍,需要形成工作的整体性,既要靠党建充分有力的带动,也要发挥团组织的创造性、主动性。抓基层,不能过分地寄希望于一招一式特别是寄希望于一份文件或一项制度就能解决问题。
第一,要解决最基层组织所能感受到的“组织存在”问题。我们不能再让基层长期孤军奋战,要让下级团组织感受上级团组织的存在。今年团中央、团省委、团地市委分层次开展的县、乡镇、村团干部三级培训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上级组织对每个基层组织的存在问题。地市一级团委培训村团支部书记面临很大挑战,很重要一条,就是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这里强调一条,45岁以上的村团支部书记不列为培训对象。
第二,资源、条件、人力要尽量往下放,让下级组织有一定灵活性使用的资源和条件。
第三,要特别注意重要工作载体和工作力量。就业创业是重要工作载体,金融和科技是重要支持力量。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规定着农村工作方向,土地是天然的,资本是人决定的,缺的是两条,一是技术进步因素,二是资金。今年,我们要扎扎实实地继续做培训、小额贷款、见习基地;科技上要先试,不大规模做。下一步,我们要把所有能调动的科技力量调动出来,支持农村基层团的工作。
第四,要帮助下级团组织创造制度条件。制度条件很重要,但不唯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