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
为了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引导当代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共青团中央于今年5月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各地团组织按照团中央的统一部署,陆续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在总结前一阶段和各地工作的基础上,团中央研究制定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简称《纲要》)。现将《纲要》印发给你们,请按照《纲要》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附件:1.《“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 2.团中央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领导小组名单
共青团中央 2007年10月16日
附件1: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是共青团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培养对象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大学生骨干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共青团干部主要指各级共青团组织的专职干部;青年知识分子主要指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教学推广等工作的青年高级知识分子。
二、培养内容
1.大学生骨干培养
工作目标:帮助大学生骨干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
主要课程:
——理论学习。每年组织大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一周的集中理论学习。邀请专家学者、党政官员等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举办形势报告会,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大学生骨干的理论素养和辨析能力。
——实践锻炼。每年组织大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两周的基层实践锻炼。深入到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开展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民宿体验、参观考察等活动,增加大学生骨干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志愿服务。组织大学生骨干每人每年参加不少于100小时的志愿服务。通过在校园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参加扶危济困、支教支医、文艺演出、政策宣传等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骨干的社会责任感。
——对外交流。创造条件,组织大学生骨干在培养期间参与一次国际交流活动或与港澳台地区青年的交流活动,帮助大学生骨干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对外交往能力。
——课题研究。要求每个大学生骨干在培养期间,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选择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完成并提交一份研究报告,以提高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工作格局:贯彻落实《全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有关要求,构建全国、省(区、市)、高校及院系四级培养的工作格局,分工负责,分层实施。团中央、全国学联举办“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每年对全国主要高校200名左右学生骨干进行为期一年的集中培训和跟踪培养,建立相应的学籍管理、导师辅导、评价考核等机制。各省级团委、学联参照这一模式,每年对本省(区、市)主要高校学生骨干进行集中培训不少于200人次。各高校校级团学组织每年对本校主要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200人次的轮训,院系团学组织对班级主要学生骨干进行轮训。
2.共青团干部培养
工作目标: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团干部,帮助团干部了解国家发展形势,培养大局意识,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主要课程:
——理论研讨。以各级团校和团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为主要依托,举办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研讨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等重要课题进行教育培训和研讨,着力增强团干部参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本领。
——参观考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团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西部贫困地区进行参观考察,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并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开展专项的课题调研,提交调查报告。
——挂职锻炼。一是加大基层团干部到上级团的机关挂职学习的力度,二是扩大上级团的机关干部到基层的挂职锻炼比例,三是增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间团干部的相互挂职培养。同时,积极推进团的干部到地方、企业等其它单位的挂职锻炼。
——出国培训。进一步加强各级共青团、青联组织和各国青年组织的友好交流与合作,组织优秀团干参与青年国际交往活动。加大优秀团干部国外研修培训的力度,在继续实施好百名优秀青年国外研修培训等已有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培训渠道,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
工作格局:按照分级分类、全员培训的原则,结合实施共青团干部“百千万”教育培训工程,进一步突出重点,提高层次。针对团的各级领导干部,团中央每年有计划地培训省级团委书记、副书记50人,培训地(市)级、县(市)级团委书记1000人,团的省级、地级各级领导机关负责下一级团组织班子成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针对基层团干部,要争取将其纳入各级党委的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在五年内使全国农村基层团干部、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区基层团委书记普遍接受一次培训。
3.青年知识分子培养
工作目标:加强党史、革命史和改革开放教育,引导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国家发展历程,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自觉走与实践结合、与人民群众结合的道路。
主要课程:
——社会服务。继续深化“科技之光”青年专家服务行动、博士团服务地方、“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下基层”等工作,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拓展青年知识分子走入社会、服务基层的渠道,发挥他们的知识、技术优势,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
——国情考察。启动“青年知识分子国情考察团”,每年定期组织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结合各自的学术研究方向,就涉及国家发展、社会民生的热点问题或基础性课题,深入到党政机关、厂矿企业、农村基层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度考察调研,形成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报告。
——高端研讨。通过举办高层次的研讨班、论坛、交流会等方式,组织青年知识分子集中学习党的历史、中国革命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研讨社会热点问题,交流各自学术领域的前沿发展,打造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之间交流沟通、共享信息、研究协作的平台。
工作格局:重点完善全国、省(区、市)两级青年知识分子培养网络。团中央依托全国青联、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全国青联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等组织,与中科院、社科院、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合作,每年至少组织开展300人次的社会服务、200人次的国情考察和200人次的高端研讨等活动。各省级团委可参照团中央的做法,加大对本地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的培养和团结力度。
三、工作保障
1.组织分工
全国层面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工作在团中央书记处的领导下,由学校部牵头、机关相关部门和直属单位共同实施。学校部负责工程的总体设计、协调建议和督促落实,并重点推动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实施;组织部负责团干部培养工作的实施;统战部、宣传部负责青年知识分子培养工作的实施;国际部、统战部负责三类群体的对外交流及与港澳台交流;志工部负责提供志愿服务机会;办公厅负责协调相关工作保障;中央团校负责阵地建设、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理论研究。
各地团组织要切实加强对本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领导,成立相应领导机构,逐步建立领导决策、议事协调、表彰激励等工作机制,通过重点项目和活动,推进各类青年骨干的培养。
2.硬件保障
一是经费保障:各级团组织应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和挖掘社会资源,为工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二是阵地保障:要依托各级团校、团内教育培训基地以及高校业余党团校、各类理论社团等,强化阵地建设;努力构建能够广泛影响青少年的强大网络阵地。三是师资保障:团中央和各省(区、市)要广泛吸纳专家学者、党政领导、企业管理者、社会知名人士等组建开放式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导师团,为培养工作提供师资保障。四是教材保障: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高校“两课”教材、中央编印的理论读本等,组织力量编写切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需要的各类资料和教材。
3.机制建设
一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通过规范培养时限、科学安排内容等途径健全培养机制。二是建立重点培养对象信息库,切实加强跟踪培养,为他们的成才发展提供切实帮助。三是各级团组织要探索完善定期向党政积极举荐优秀青年人才的机制,积极推动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人才培养规划,推动党委政府把优秀的青年人才纳入相应的后备人才培养范围。四是健全推介机制,通过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三好学生、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评选活动,加大对重点培养群体中优秀典型的选拔、表彰、宣传和推介力度。
附件2:
团中央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培养工程”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 胡春华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常务副组长: 杨 岳 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
副组长: 贺军科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成 员: 唐显凯 团中央办公厅主任 倪邦文 团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刘可为 团中央宣传部部长 周长奎 团中央学校部部长 安桂武 团中央统战部部长 倪健团 中央国际部部长 王雪峰 团中央志工部部长 万超岐 团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陈光浩 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团中央学校部,办公室主任由学校部部长周长奎兼任。
(2007年10月16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