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教育厅(教委),科技厅,文化厅(局),新闻办,公安厅(局),信息产业厅,通信管理局,体育局,广播电影电视厅,新闻出版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科协: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适应信息网络时代的新形势,大力发展先进的网络文化,建设健康的网络阵地,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服务青少年的成长进步,满足广大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共青团中央、国务院新闻办、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光明日报社决定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切实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塑造青少年。着眼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建设体现时代特点、符合青少年需求和代表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网络文化。充分发挥青少年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推动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通过网络凝聚社会资源,运用网络加强教育引导,建设网络培育新型阵地,依托网络繁荣主流文化,为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二、时间和范围
本活动启动时间为2006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长期开展。
三、重点内容
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绿色网络内容、绿色网络载体、绿色网络场所、绿色网络人才、绿色网络组织和绿色网络产业六个方面的内容。
1.大力繁荣符合青少年成长需求的绿色网络内容。游戏、动漫、短信、彩铃和流媒体音视频是青少年最喜爱的网络内容,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重要影响。要把握网络内容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照顾青少年的网络内容需求,把绿色网络内容推荐给青少年,加大绿色网络内容的研发力度,坚持网络内容的正确导向,用健康网络内容建设绿色网络空间。
2.积极建设服务青少年发展要求的绿色网络载体。门户网站、专业网站、主题网站,搜索工具、电子邮箱、即时通讯工具,聊天室、论坛、博客等,是青少年最常用的网络载体,在青少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要遵守网络法规和道德,正确使用网络载体,共同维护网络载体。要适应网络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加强技术创新,推出科技含量高、使用便捷和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绿色网络载体。
3.切实建设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绿色网络场所。社会上网、学校上网、家庭上网和移动上网,是青少年体验网络生活的主要渠道,关系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提高和网络品格的形成。要倡导网络文明公约,安装合格的过滤软件,防止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伤害,建设有利于青少年的上网场所。要结合青少年的特点,推荐有利于保护青少年的优秀网络产品。要制订规范和标准,推出促进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绿色网络场所。
4.大力培养促进网络文明建设的绿色网络人才。健康网络内容的提供者、优秀网络载体的设计者、安全上网场所的管理者和一切网络文明的参与者、建设者,都是促进网络文明的有生力量。要形成优秀青少年网络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推动青少年网络人才的成长。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竞赛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发现并积极举荐各类青少年网络人才,为网络文明建设培养更多的绿色网络人才。
5.不断壮大引领先进网络文化的绿色网络组织。各级各类网络协会、信息化人才协会、计算机协会、软件协会等正式组织,大中专院校与网络有关的各类研究会、协会和兴趣小组等非正式组织,各类网上社团等虚拟组织,是引领网络文化的重要力量。要牢固确立网络文化时尚的正确导向,推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活动。要富于时代性、把握规律性、体现创造性,依托现实网络组织和虚拟网络形式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要评选表彰一批促进先进网络文化建设的绿色网络组织,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建网络文明。
6.努力推动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绿色网络产业。当今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以网络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计算机技术、网络平台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广泛集成,孕育并催生了综合信息提供、平台搭建、基础运营、增值服务等节点的网络产业。要实现网络与青少年的良性互动,实现网络经济、网络社会和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的和谐发展。要大力开展绿色网络文化创意竞赛,加强青少年网络运用能力的培养,促进绿色网络产业的持续发展。
四、主要活动
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要重点开展以下六项活动。
1.开展“最受青少年喜爱的绿色网站”评选活动。目前,以青少年为主体对象的网站数量众多,要通过评选活动,推选出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绿色网站,引导更多的网站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网络精神产品,逐步建设相对安全独立的青少年网络体系。建立专为青少年设立的、提供健康内容的搜索引擎。
2.开展“数字虹桥计划”公益活动。通过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捐助,多方筹集资金和设备,建设信息网络基地,开展远程教育和培训,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积极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要创造条件设立“数字虹桥计划公益基金”。
3.举办中国青少年电子竞技大赛。从由家长、教育专家等评选推荐出的绿色游戏中选定若干思想性好、趣味性强、竞技性高的游戏,在全国和国际范围内举办电子竞技比赛,寓教于乐,把游戏变成青少年成长进步的阶梯和快乐生活的源泉。
4.开展绿色流媒体进校园活动。要结合大中专学生喜爱的收听收视内容,推动业经国家批准开办的网上视听节目进入校园,用便捷的方式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
5.举办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要以提高青少年网络文化素养为重点,适时举办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促进绿色网络行动的开展和网络文明建设。
6.开展“中国青少年创意文化奖暨中国创意产业十大青年领军人物”评选活动。大力培养、选拔和表彰在我国创意产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青年,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时代精神,激励全国青年积极创新。
在重点开展以上活动的同时,各地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实际情况和青少年的特点,着眼各地信息化、数字化的产业布局,综合运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推动青少年的国际网络交流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青少年网络文化形式。
五、实施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的重要意义。要把这项活动作为贯彻落实中央8号和16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此项活动,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游戏工作委员会、光明日报社网络信息部承办,主办单位成立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组委会(组委会名单附后)。
2.周密安排,讲求实效。要密切配合,做好协调,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要牵头转发文件,指定专门的部门负责,有条件的要成立省级青少年网络协会负责这项活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把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调动宣传力量,尤其是团属新闻报刊,加大活动宣传力度,为“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形成进一步关注青少年在信息网络时代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
4.探索经验,总结表彰。要把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的活动情况及时通报给组委会办公室,组委会办公室将汇总分析,提炼经验,推进下一步工作,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同时,组委会办公室将于每年年底召开经验交流总结大会,评选“组织奖”、“贡献奖”,对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
附件: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组委会名单
共青团中央
国务院新闻办
教育部
科技部
公安部
信息产业部
文化部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国家体育总局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光明日报社
2006年2月26日
附件:
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组委会名单
名誉主任:韩启德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主任委员:杨 岳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
蔡名照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马颂德 科技部副部长
奚国华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
孟晓驷 文化部副部长
田 进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
于永湛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王 钧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
程东红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
陈佳贵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杨志海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兼秘书长
王(艹+易)鸣 香港青年协会总干事
何东平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
副主任委员:曹东新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任
刘正荣 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副局长
高 洪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
廖小罕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
副司长
顾建国 公安部十一局副局长
王秀军 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副局长
庹祖海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
罗建辉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社会
管理司副司长
寇晓伟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和
网络出版管理司副司长
王路生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副主任
牛灵江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少年科技
中心主任
解延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
主任
李国强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
科教发展中心主任
张碧涌 光明日报社网络信息部主任
何志强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市场部总监
阎桂芝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
郝向宏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副主任、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
组委会办公室秘书长:郝向宏(兼)
组委会办公室设在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具体负责本次活动的实施。
联 系 人:金 锐 邵德海 牛 亮 刘禹彤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西里28号英特公寓B座21A
邮政编码:100028
电子邮箱:zqwx@vip.sina.com
电 话:010-64475044 64475043
传 真:010-64475054
(2006年2月26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