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华同志在中国青年报刊协会
第十六届年会上的讲话

(1998年10月27日)


  一、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青年报刊工作的新发展

  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年。2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进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着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我国的青年报刊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不断成长壮大。

  青年报刊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文革”期间青年报刊事业受到极大摧残,几乎全部停刊。1978年,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相继复刊,一大批省市青年报刊复刊或创办。随着广大青年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新闻出版业的发展,青年报刊事业蓬勃发展起来。目前,全国的青年报刊发展到100多家,其中加入中国青年报刊协会的有72家。青年报刊的种类日趋齐全,有时政、工作指导、教育、综合文化、文摘、理论研究等类,涵盖了社科期刊7类中的6类。同时,办出了一批在全国富有影响、深受广大青年欢迎的报刊。

  青年报刊坚持正确的办报办刊方向,在动员、鼓舞青年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共青团事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青年报刊按照党的宣传方针,树立为共青团服务、为青年健康成长服务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努力做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青年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同服务青年建功成才相结合,宣传青年典型同时代精神相结合。青年报刊为培养一代社会主义“四有”青年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年报刊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全国新闻报刊界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几年来,辽宁青年等5家期刊获“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奖”,一批编辑记者获得了“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和韬奋新闻奖。一批优秀新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五四新闻奖”,创办出一批受中央和省级表彰的名专栏。今年初,中国青年、中华儿女、辽宁青年、青年一代、涉世之初、黄金时代、青年文摘、青年博览、少男少女等9家期刊被新闻出版署确定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青年报刊形成了坚持宗旨、正确导向、服务青年、深入实际、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确立了“青年与社会,社会与青年”的报道视角,走出了“服务青年建功成才,推动共青团事业发展,从而赢得自身发展”的道路。

  青年报刊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青年报刊创建初期,家底薄弱,技术装备差,条件十分简陋。随着80年代国家对宣传文化单位实行事业化管理和企业化经营的政策,青年报刊进一步解放思想,逐步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机制,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目前,青年报刊的固定资产、从业人员、总发行量、广告经营、年利税和技术装备、基本建设都有了新的提高。物质力量的壮大和技术装备的改善,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好报刊工作、促进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的20年,是青年报刊快速发展的20年。回顾这20年的发展历程,有许多经验,也有一些需要吸取的教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是:一是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做到实事求是,导向正确。二是要把为青年服务、为共青团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基本方针。三是要努力提高报刊质量,用高质量的报刊作基础去开拓报刊产业的新天地。四是适应新闻出版业发展的趋势,积极推进报刊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二、跨世纪进程中青年报刊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青年报刊面临的总的形势是好的。党的十五大提出了跨世纪的宏伟蓝图,为青年报刊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新闻出版业“治散治滥”的工作成效开始显现,16000多种内部报刊的转化和部分公开发行报刊的调整优化,给青年报刊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在“治散治滥”中,青年报刊经受了检验,只有1家报刊作了内部调整,有2家报纸有望转为正式报纸。但同时我们要看到我们存在的问题。80年代是青年报刊的辉煌时期,进入90年代后,青年报刊总体发展趋缓。开始出现不平衡,有的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有的则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青年报刊对社会、团的工作和青年的舆论引导力量在减弱,青年报刊的影响力不如80年代突出。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是机关报刊最重要的功能。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战线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舆论引导力量的强弱,决定着报刊作用发挥的大小。作为肩负服务共青团工作,服务青年和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使命的青年报刊更是如此。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我们主观努力不够的地方,也有许多我们无法左右的因素。但青年报刊社会影响力的减弱,直接影响了青年报刊在社会上、在读者中的地位,直接关系到青年报刊的生存与发展。

  青年报刊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从总体上看,青年报刊自身实力有限,在竞争中不处于优势地位。全国现在有公开发行的报纸2000多种,公开发行的期刊8100多种,广播电台1200多座,电视台900多座,有线电视台1200多座,教育电视台1000多座。众多的新闻媒体既显示出我们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繁荣昌盛的新局面,同时也加剧了新闻出版业市场的竞争。近年来,电脑互联网络的发展,也对报刊提出了新的挑战。青年报刊在大报大刊雄厚实力的竞争下,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现在全国成立了6家报业集团,分别是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文汇新民报业集团。这些报业集团在传媒实力、经济实力、人才实力、技术实力及发行实力方面都远远超过了青年报刊。据国家工商局的统计,1997年全国报纸广告超亿元的有30多家,其中有10家突破了2亿元,最高的达6亿。1998年全国期刊发行超百万的有21家。

  青年报刊在全国报刊界是一支不小的力量,但本身并没有形成合力,形成一支整体的力量。加入中国青年报刊协会的青年报刊就有72家,尽管我们每一家的力量和大报大刊比都不算雄厚。但从总体上看,则实力又是不小的。大部分青年报刊又大都在共青团各级组织的领导下,应该讲,既有联合增强竞争力的需求,也有许多方便的条件。但是,这样一种联合始终没有形成。被有关方面认为最有可能集团化的青年报刊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集团化的前景。

  今后几年,是青年报刊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正在逐渐实现从扩大规模数量为主向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的转变。再过几年,经过“治散治滥”的优化调整,经过适应市场的改革转变,经过地域化和集团化的发展,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报刊和报刊集团将会形成,新闻出版业将真正进入优胜劣汰、突飞猛进的新时期。青年报刊正逢其时,任重道远。

  三、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报刊新的发展道路

  我国目前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完善的过程,也将是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深刻变革的过程。这对青年报刊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年报刊怎么办?或者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的机关报、机关刊怎么办?

  当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尚处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青年报刊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会有一个过程。现在立刻提出一个模式,一个方案还为时过早。而且也不可能靠某一级组织和部门提出一个方案就解决问题。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只能在实践中探索。由于青年报刊各自的情况不同,这种探索本身也应该是多彩多姿的。但有许多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的。

  要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报刊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有的暂时我们还看不大清楚,有的则已经开始逐渐明晰起来了。一是如何适应报刊产业化的趋势。新闻出版署颁布的《新闻出版业2000年至2010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中国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目标。既然是产业,就要有产业化的经营。青年报刊要遵循经济规律,用现代企业制度的办法,推动报刊产业化发展。二是如何既保持青年报刊的政治属性,又适应服务读者的广泛需要。近年来,一批以都市报为代表的立足于为读者服务的综合性市民生活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迅速发展。以成都为例,1995年以前只有成都晚报一家市民报。1995年后,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相继创办。仅3年时间,“华西”日发行量达50万份,1997年广告收入8000多万。“商报”日发行量达40万份,1997年广告收入超过1个亿。今年9月1日,由原新华社四川分社主办的蜀报经改版扩版和资产重组后推向市场,现在日发行量已达10万份。青年报刊要探索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路子。三是如何适应报刊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报刊集团化是报刊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新闻出版业“治散治滥”和“阶段性转移战略”,目的就是要形成能辐射区域市场或全国市场的新闻出版集团。集团化符合报刊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是许多西方现代化国家报刊业发展的共同经验。我国已经组建了6家报业集团,正在向集约化方向发展。青年报刊要在自愿联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组建报刊集团,共谋发展的道路。我们还要注意研究国外报刊的发展规律,借鉴国外报刊发展的成功经验。

  要认真研究青年报刊市场。报刊业既然作为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然也就有市场问题。我们面临的竞争实际上也就是市场的竞争。我们要教育引导青年,首先要把自己推销给青年。办的报刊没有人看,无论多么的正确,也是没有作用的。青年报刊市场,套用现在一个通行的词汇,已经是买方市场。我想这一点大家会比我感触更深。青年人对传媒有多种选择。就是报刊,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作不同的选择。青年报刊一般都把自己定位在“青年”上。但青年是一个非常丰富多彩的群体,你的市场究竟在哪一部分青年人中,是知识阶层,还是工薪阶层,还是青年农民、大学生。市场都是非常具体的,不是一个大概念,一个模糊的估计能解决问题的。现在发行大战愈演愈烈,发行的过程本身应该成为一个开拓市场的过程。任何市场都不是现存的,而是被创造出来的。人们潜在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市场也就是无止境的。青年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许多媒体现在都盯着这一块。作为青年报刊更应该认真地去研究,去开拓。我相信我们每一家青年报刊都发表过不少的关于市场经济的文章,都为市场经济呼吁喝彩过,现在问题是我们如何把市场经济的法则用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要认真研究当代青年的特点。当代青年与80年代、90年代初的青年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大部分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生或成长起来的,是“改革开放的一代”。由于他们生活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兴趣爱好都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他们处在世纪之交,历史也为他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何认识、把握这一代青年是我们做好青年工作的前提,也是大家办好青年报刊的前提。对当代青年我们以为是了解的,实际上许多是我们并不了解的,许多时候是在用我们作为年轻人时的价值观念理解他们。这样,我们怎能去抓住青年,进而影响青年呢?现在一方面,青年的文化生活需求远比过去为高,另一方面我们的读者却在不断地减少,我们办报办刊的兴奋点和青年的兴奋点往往不能统一,这其间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

  必须明确的是我们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报刊的发展道路,并不是要改变青年报刊的政治属性。报刊的政治属性是居于第一位的属性,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在这一点上,青年报刊一定要非常清醒,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毛主席过去讲过,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说,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正确的办报方向和导向是青年报刊的生命和灵魂。青年报刊要按照党的新闻宣传方针,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改革开放服务,为青年服务,为共青团工作服务。青年报刊要加强对青年的引导,激励广大青年奋发向上,要大力为共青团工作提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真正履行好机关报、机关刊的职责。

  四、各级团组织要高度重视青年报刊工作

  共青团组织和青年报刊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正视挑战,研究对策。要认识到,挑战不仅是针对青年报刊的,也是针对主管主办青年报刊的共青团组织的。既是对青年报刊工作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共青团组织领导水平的检验。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发展道路,是摆在共青团组织和青年报刊面前的一项共同任务。

  各级团组织要高度重视青年报刊工作,既要加强政治领导,把握政治方向,也要研究和支持青年报刊的发展。要按照中央“讲政治、守纪律、顾大局”的要求,严格把关,牢牢把握报刊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要使青年报刊始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弘扬主旋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确保不出政治性、导向性、原则性的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只满足于不出问题。不出问题是一个起码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报刊面临着迫切的发展问题。各级团组织要主动帮助青年报刊积极改革,克服困难,不断探索发展的新路子。发展才是硬道理,不求发展就不能生存。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瞬息万变,只有主动出击,积极发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才不会处处被动。各级团组织要积极鼓励、引导青年报刊开阔视野,大胆走向市场,在广阔的市场空间寻求更大的发展。

  各级团组织既要为报刊的发展服务,又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加强对报刊的管理,做到管理与服务并重。青年报刊为共青团工作服务,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服务,各级共青团组织也要积极为青年报刊服务。青年报刊面临许多问题,有些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的,有些则必须得到团组织的帮助和支持才能解决。在做好服务的同时,也要切实加强对青年报刊的监督、管理和引导。青年报刊绝大多数是各级共青团组织主管主办的报刊,有相当一部分是共青团的机关报、机关刊。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充分重视青年报刊工作,加强对青年报刊工作的领导,把青年报刊工作当作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各省(区、市)和主要城市团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同青年报刊建立固定的工作联系,经常过问青年报刊工作。青年报刊都是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但是经济独立不能割断工作的联系。有些地方团组织或多或少存在对青年报刊工作重视不够的问题,这种倾向一定要注意克服。加强对青年报刊的管理,关键是如何管理。各级团组织要注意研究青年报刊问题,按照新闻出版规律管理青年报刊。共青团分管报刊的书记,要努力熟悉报刊业务,要认真研究新闻出版规律和市场规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管理不是要搞行政命令,不是要越俎代庖。

  各级团组织要充分认识青年报刊对共青团事业和青年成长的积极作用,注意研究利用青年报刊做青年工作。青年报刊是共青团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作为新闻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青团工作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是共青团联系广大青年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日益成为共青团工作向社会延伸的手臂。每一种报刊都凝聚了一大批青年读者,面向一定的社会层面,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对青少年的成长,对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青年各方面的状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共青团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通过青年报刊间接影响青年与通过各级团组织直接教育青年将会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将成为共青团组织极其重要的手段。我们要学会利用媒体,利用青年报刊做青年工作。当然,这不是要大家把书记的讲话,把工作安排全都搬上报刊,而是按照报刊的规律去发挥报刊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青年报刊业是共青团组织兴办的几个比较成功的事业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共青团的作为,取决于共青团的建设与发展。加强青年报刊的建设也是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五、加强青年报刊协会工作,为青年报刊提供服务

  中国青年报刊协会是团中央领导下的全国青年报刊自愿组成的行业自治性组织,业务上归口新闻出版署管理,是经民政部批准的全国一级社团。协会成立于1988年,今年也是协会成立10周年纪念。协会的主要职责是组织会员单位总结交流办报办刊经验,进行专题研讨,坚持正确导向,反映青年报刊的呼声,促进青年报刊的发展。

  10年来,协会坚持为青年报刊服务的宗旨不动摇,在组织青年报刊交流办报办刊经验、进行专题研讨、评选表彰优秀作品、开展专题采访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很有成效。不但密切了青年报刊之间的联系,而且促进了青年报刊的发展,在全社会展示了青年报刊朝气蓬勃的形象。在全国同类协会中,中国青年报刊协会是最具活力的协会。

  为庆贺协会成立10周年,充分展示青年报刊的成果,协会编辑出版了《跨世纪的青年报刊一10年论文精选》和《青年报刊风彩》画册。并经团中央书记处同意,评选表彰了首届“全国优秀青年报刊工作者”。我代表团中央书记处,向受到表彰的同志表示祝贺,向为促进青年报刊的发展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所有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新的形势下,青年报刊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与青年报刊的需求来比,协会的服务工作还做得不够,还有不少的差距。希望结合这次协会换届工作,进一步研究如何为青年报刊提供有效服务的问题,力争把协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协会秘书处有这样几个初步的考虑:一是把协会两年一度的“三好”评选纳入团中央、中国记协组织的“五四新闻奖”评选,进一步提高奖项规格。二是建立青年报刊审读制度。定期出版《青年报刊审读情况》。还想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起草《青年报刊工作条例》,进一步规范青年报刊的工作,争取以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和团中央的名义发文。协会是青年报刊之家,也请大家进一步支持协会的工作,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