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的工作方式社会化
——崔波同志在全国小城镇共青团工作现场会
结束时的讲话(摘要)
2000年1月12日)
(根据录音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团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现在共青团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今后还将继续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怎样来概括这些变化呢?现在大家比较倾向于用“社会化”这个词。

  团的工作社会化最早是深圳提出的,之后,许多地方也有了类似的提法。许多同志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严肃认真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已积累了很多成果。正是在此基础上,团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化青年工作运行机制”的问题。但从全团看,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处在大家能接受这一概念,可又说不清楚,或在具体内涵上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的状态。因此,谈几点个人认识和大家一起讨论。

  一、 什么是团的社会化

  《辞海》上对社会化一词的释义是(1)普遍化,如“劳动社会化”、“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之意;(2)“社会教化”或“人的社会化”,即个人参与社会生活,通过交互活动习得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

  近来,团的工作中社会化一词使用的很多,如团的工作社会化、组织设置社会化、工作手段社会化、资源配置社会化、工作机制社会化等等,不同的提法含义也不尽相同,更使这一概念显得既丰富又复杂。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与就团论团相对应的社会化,主要取普遍化之意;二是与行政化相对应的社会化,主要强调群众性的一面;三是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意义的社会化。但三个方面表达的都有一个意思,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就必须积极调整自己,更好地融入、适应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并从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团的社会化的本质应是团组织在保持自身性质、职能不变的情况下,面对社会变革,主动自我调适的过程。

  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正在由一个整体性社会走向多样性社会;社会成员由过去的“单位人”正在逐步变为“社会人”。以青年人为工作对象的共青团必须适应这样一个重大变化,使自己的工作方式适应社会的多样性,适应青年群体的多样性,适应青年个体“社会人”的特点。这种适应的取向、内容也可以称为社会化。这个意义上的社会化既是对现阶段团的社会化特点的形象描述,又是对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特点的自身运行机制、工作机制目标的具体界定。但作为现阶段社会化特点、目标的社会化,是以自我调适、双向互动的社会化为基础的。

  二、 团的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工作方式社会化

  作为团组织与其生存其间的外在环境互动的社会化,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社会汲取尽可能多的营养和能量;二是按照社会运作的一般特点,及时正确地调整自身的运作机制,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三是通过工作有效地影响社会。这第一、第三两个方面的社会化成果直接表现为具体的工作方式,第二个方面的社会化成果则需要通过第一、第三方面的具体成果来检验、体现。

  个体的人通过社会化能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由生物人发展为社会人,但不能改变自己的生物学性质。团的社会化是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运行机制,以更好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能,而不是、也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基本性质。因而,社会化主要是完成任务、履行职能的具体方式。

  既然团的工作方式社会化是团的社会化的重点和关键,我以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和提法上应重点放在团的工作方式社会化上。这是因为一方面可以避免“团的社会化”、“团组织的社会化”等提法可能引起的误会。另一方面比“运作机制社会化”等提法更加突出重点,更具有操作性;比“团的工作社会化”等提法更准确。再者团的工作方式社会化作为实现“建立社会化青年工作运行机制”目标的工作重点或实施措施,与目标本身较好地体现了统一性。

  三、 农村团的工作方式社会化应该走在前列

  团的工作方式社会化的推进程度既决定于团组织自身的自觉努力,也决定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深圳能在全团率先提出社会化,既有深圳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大胆探索的主观因素,也有其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客观条件。我国改革开放从农村发端,农村经济体制政策环境已相对稳定,也就是说与企业、学校、社区等战线相比,农村团的工作面临的大环境也已相对稳定,这就为农村团的工作方式社会化走在全团前例提供了客观条件。能否走在前列,就看我们各级团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团组织和从事农村团工作的团干部的主观努力了。今天这个会专题研究小城镇团的工作,实际上也是研究农村团的工作社会化问题。近几年着力推进的农村三项重点工作,特别是推进的具体方式,其实质就是“社会化”。只要这些工作做好了,就能有力地推动团的工作方式社会化的进程。

  做好团的工作方式社会化的工作,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以更好地培养、更有效地引导、带领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目标;(2)以切实服务于青年和社会需求为切入点;(3)以适应青年特点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为着力点;(4)以创新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