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暨百支博士团“三下乡” 志愿服务行动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 (2000年10月1日)
下面,我想就“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今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几个显著特点 今年暑期,各地各校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的统一部署,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共动员组织了100多万大中专学生和近2000名博士生参加“三下乡”活动,是近年来人数较多的一次。学生们不畏酷暑,深入基层,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开展了科技扶贫、企业帮扶、文化宣传、医疗服务、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多种形式的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活动。在田间地头、山乡农寨,在厂矿车间、学校医院,到处活跃着学生们的身影,飘扬着“三下乡”的旗帜,到处是忙碌的镜头和感人的场面。今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各方面的普遍好评。具体地说,今年暑期的活动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 1.紧扣迈向新世纪的时代主题。今年是世纪交替之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确定为“向新世纪迈进,在实践中成才”。这样一个主题,符合广大青年学生以奋发成才的昂扬姿态迎接新世纪的内在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参与“三下乡” 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地各校紧扣这一主题设计开展活动,比如上海突出了“世纪·青年·责任”的主题,山西突出了“世纪之交迎挑战,深入实践长才干”的主题,使活动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增加了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了解,增强了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也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成才和发展都将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2.紧密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当前一项带有全局性的重要工作。今年的“三下乡”活动把服务西部大开发作为重点,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抓住了各地党政特别是西部地区党政的兴奋点,从而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活动中,一方面是西部省区加大了“三下乡”活动的力度,一方面是东部、中部省市大力支持,东西联动,形成合力。西部地区欠发达的原因之一是缺少科技,缺乏人才。参加“三下乡”的学生们充分发挥科技文化优势,为西部地区服务,引起了地方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今年,广西、重庆、新疆、西藏等许多省市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与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学生座谈,不少地市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过问“三下乡”活动的安排,对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充分发挥博士生的作用。集中组织较大规模的博士生参加“三下乡”活动,是今年的一个突出特点。博士生知识层次较高,在“三下乡”活动特别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这成为“三下乡”活动一个新的亮点。百支博士团“三下乡”志愿服务行动一启动,就出现了组团接团供需两旺的局面,计划组织的100支规模很快被突破,一再控制后仍组织了180支,近2000名博士生参加了志愿服务。今年博士生“三下乡”成果丰硕,有的博士为当地进行资源调查和产业发展规划,有的博士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有的帮助农民改良品种,在农民专业户和项目带头人中带了不少“徒弟”,有的在服务地区建立服务基地、科技园区,实施项目对接,签定了一大批科技含量较高的合作意向,许多项目正在进一步实施中。博士生“三下乡”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推动了校地合作,大大提高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贡献”的能力,有着很大的潜力和很好的前景。 4.创新了活动的组织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各地按照这样一个原则,在活动开展前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提前了解被服务地区的需求情况,按项目要求组建“三下乡”服务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活动的针对性。二是首次利用互联网络,提高了组织工作的效率。我们与全校网公司共同设立了“三下乡”专门网站,利用网络快捷、便利、共享的优势,部署工作,发布信息,开展活动,扩大宣传,有力地促进了活动的开展。也有不少地方和高校开始把网络引入“三下乡”活动。三是广泛吸纳社会资源,提高了保障能力。全校网公司对今年的百支博士团“三下乡”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专门为参加“三下乡”活动的部分学生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和医疗保险。部分地区和高校也积极吸纳社会资源,为“三下乡”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看到今年“三下乡”活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学校的“三下乡”活动形式主义仍然很严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求实,不深入;有些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学生包括博士生不能认真了解当地的情况,不能虚心向群众学习,产生了不好效果;还有些学生怕苦怕累,甚至在接待等方面向地方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影响了学校形象和“三下乡”活动的声誉。“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各地发展仍然不平衡,有的省市、高校对活动不够重视。我们只有认真吸取活动中的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才能够使“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二、近年来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几条基本经验 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十多年,“三下乡”从1997年算起也已经开展了四年。这项活动之所以受到广大青年学生和各地干部群众的真诚欢迎,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总结。坚持和发展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克服活动中的不足和问题,保障活动的健康发展,推动这项活动在新的形势下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大的方面看,这些经验主要有四点: 1.必须始终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社会实践是一种途径,目标是育人。我们讲“受教育”,就是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青年一代的整体要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受到理想信念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情社情教育,激励青年学生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引导青年学生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正确成长道路。这是我们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政治责任。我们讲“长才干”,就是要根据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成长的新要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丰富阅历,增长见识,磨练意志,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我们讲“作贡献”,就是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特别是高学历学生的知识技能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三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集中体现了党的要求、学生的愿望、社会的需要之间的统一,体现了目标与途径的统一。忽视了“受教育、长才干”,社会实践活动就没有了灵魂,失去了方向;忽视了“作贡献”,社会实践活动就丧失了现实的基础,也就无法实现育人的目标。只有在工作中全面把握这一宗旨,才能够激发和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 2.必须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是共青团等部门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具体体现,游离于中心工作的“三下乡”,只为地方增加负担的“三下乡”,于群众可有可无的“三下乡”,或者是走一走、看一看的“三下乡”,是得不到地方支持和群众欢迎的,也是难有前途的。这些年为什么送医送药那么受欢迎?为什么文艺演出那么受欢迎?因为满足了群众的迫切需要。为什么博士团受欢迎?因为满足了地方和企业对科技的需要。我们只有在开展活动前主动了解地方的需要,在设计活动时充分考虑地方的需要,在活动实施中切实针对地方的需要,才能够使“三下乡”活动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沃土当中,更好地服务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3.必须充分依靠党政支持和团学组织与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培养造就“四有”新人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各级党政的支持、团学组织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社会实践活动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组织的一项活动,涉及面比较广,离开了各方面的配合难以顺利实施。各级党政的重视和支持,宣传、教育部门的参与是关键,各高校是开展活动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地方及社会有关方面为活动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各级团学组织则承担起具体的组织工作。实践证明,这几个方面协调一致,配合默契,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就会顺利开展。 4.必须切实提供有力的依托和有效的保障。这是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这些依托和保障一方面体现在物的投入上,比如适当的经费、足够的阵地等,一方面体现在人的投入上,比如师资的配备、人员的培训等,还体现在制度建设上,比如考评制度、激励制度等。这些要素解决不好,就会大大制约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那些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往往是在这方面解决得比较好的学校。 三、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几个努力方向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既为高校共青团工作包括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大学,要把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作为重点,要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利用假期开展支工支农支教等活动。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坚信,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始终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共青团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一个主要手段,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不能满足于目前的现状,要有新的发展。总体上看,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如何再上台阶的问题。希望大家更多地面向新的形势,进一步提高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在坚持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这项活动不断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里,我想就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几个方向性问题谈些意见。 1.进一步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面。近年来,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呈日趋高涨的势头,每到暑期寻找社会实践机会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那些实践经验多、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更受欢迎。近年来,社会实践活动的规模日益扩大,但总体上看,每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还是少数,大多数有愿望、有需要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加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多想些办法。一方面要广泛寻求社会支持,尽可能多地把社会资源吸引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创新活动方式。近年来,部分学校采用了集中组队与分散活动相结合、学校统一规划与学生自由组合相结合以及学校确定项目面向学生招标等多种形式,有的地方团委主动组织返乡度假大学生开展活动,这些都为学生的广泛参与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规模不断扩大,今后要继续努力,争取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加到活动中来。 2.进一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服务层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要牵动高校和地方,关键是要提高服务层次,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低水平上,更不能停留在走一走、看一看上。当前,许多地方都在寻找依靠科教发展的新路子,迫切希望与高校建立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活动要起到桥梁的作用,通过活动,把学校的科技人才资源进一步动员起来,与地方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好本专科生的基础上,要加大博士生、硕士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组织更多的青年教师参加活动,以“混编队”的组织形式,争取为地方解决一些问题;要逐步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建立起高校与地方的长期合作关系。只有提高服务层次和水平,才能为地方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才能促进社会实践活动进入一个学校支持、地方欢迎的良性循环。 3.进一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讲求实效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生命线。“三下乡”活动的实效主要体现在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上,比如,学生们通过参加活动,了解了国情,了解了社会,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没有的东西,在实践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这本身就增强了我们平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比如,学生们通过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自己所学的东西也是一个检验,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再比如,通过“三下乡”活动,为地方创造直接或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也是“三下乡”活动能够获得地方欢迎,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总之,要从整体上提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力戒形式主义。这一点做好了,“三下乡”活动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 4.进一步健全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方式和活动机制,是“三下乡”活动稳定开展的重要保证。这方面可做的工作很多,可改进的地方也很多。比如活动开展前的沟通机制,过去这方面相对比较薄弱,现在看,必须大大加强。只有学校与地方提早沟通供需,才能够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今年博士团的情况看,那些服务效果好的,都事先经过了反复沟通,有的还直接到服务地区了解情况。比如活动开展后的评价机制,现在比较重视学校评价,记学分、评优等等,对学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但同时也要重视社会评价。现在有不少学校已经建立了社会实践资信证书制度,这样就可以把参加社会实践和学生将来的就业联系起来,这对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在今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还要逐步探索建立如社会资源的引进机制以及地方项目需求与学生和学校之间的衔接运作机制等,使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规范化。同志们,“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大家的辛勤耕耘,已经具有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再往前推进一步,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在座的有很多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有着丰富的经验,也有许多思考。希望同志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开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