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好、发行好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对做好新时期的共青团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新闻媒体的多样化和迅速普及,使其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数据表明,现在青少年获取的50%的知识都来自于各种传媒。新闻传媒越来越成为共青团开展工作,影响、引导青年的重要手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作为团中央的机关报、机关刊,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青年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全国的青年报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办好、发行好一报一刊,不仅具有通过直接影响自己的青年读者进而影响更大范围青年的作用,而且具有影响其它媒体,特别是青年媒体在青年问题上的舆论导向的作用。这些作用对新时期的青年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也是其他工作不能替代的。 一报一刊作为团中央机关报刊,首先是党的喉舌,要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同时,也是向全社会展现共青团以及当代青年风采的窗口,还是共青团联系青年的重要途径,服务青年的重要阵地。这几年的工作实践一再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青年流动性增强、群体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推进共青团的工作,越来越需要一报一刊传播信息,营造氛围,提供舆论支持。这就首先需要我们的报刊社办好报刊,更好地服务于党政大局,更好地服务于青年,更好的服务于团的中心工作。同样重要的是,只有切实做好报刊发行工作,才能使其覆盖的范围更广、舆论效果更好,为团的各级组织提供更大的支持。 我国的新闻报刊事业,经过上个世纪最后10年的迅速发展以后,现在进入了竞争十分激烈的时期,加入WTO以后,这一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个竞争中获胜的媒体大多会发展成集团,迅速壮大起来;失败的将被吃掉,或完全被淘汰。为促进各新闻报刊出版单位积极迎接挑战,最近中央办公厅专门下发了〔2001〕17号文件,对新闻出版单位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团属报刊在这场已经展开的竞争中胜败如何,绝不仅仅是其自身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增加还是减少的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共青团开展工作最有效的阵地还有没有的问题,还能发挥多大作用的问题。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是所有团属报刊的旗舰,其兴衰会直接影响到全团报刊的兴衰,影响到全团的社会影响力。也正因如此,全团这几年才形成了“全团办报”、“全团发行”的共识,进而才有了现在的成绩。 二、正确把握挑战和机遇,坚定做好2002年一报一刊发行工作的信心 2001年中国青年报发行量跌幅为近年来最小,基本遏制了下跌的势头,并且继续在中央大报中保持发行量第二的地位。中国青年杂志2001年发行增长6%,连续两年稳中有升。这个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团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团中央书记处向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向解放军、武警部队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做好2002年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的发行工作,必须清醒地认识面临的形势。从不利的方面看,一是现在全国已有26家报业集团,他们资金实力较强,因而在发行上占有一些优势。二是都市类报刊近年迅速扩张,全国已有110多家,这些报刊地域性强,它们大多采取自办发行的方式,即时、便捷的优势以及近年来自办发行队伍的迅速壮大、发行网络的日益健全,比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这样的全国性邮发报刊在占领自费市场上有优势。三是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与实力雄厚的国外大型媒体集团的竞争客观上不可避免。四是电视、广播、互联网迅速发展,对传统媒体的挑战进一步增强。 但是,我们的有利条件更多。 第一,党中央对思想舆论阵地的建设高度重视。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想舆论阵地建设的重要性。团中央书记处高度重视一报一刊的办报办刊和发行工作。周强同志更是一直坚持直接抓、经常抓。 第二,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等有利因素,使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的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消费需求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进一步增加。 第三,正在开展的治理整顿小报小刊工作,为一报一刊这样具备较大规模、较强实力的品牌报刊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竞争和发展环境。 第四,我国民办高校和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去年底、今年6月团中央分别召开民办高校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会之后,民办高校、非公有制企业的团建普遍展开,有了很大进展,为开拓这两个潜力很大的新的增长点奠定了组织基础。 第五,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的办刊思想进一步明确,更加贴近社会、贴近青年,受到了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年的肯定和欢迎。积极探讨了既能发挥团的组织优势,又适合市场经济特点的新的发行机制。邮政部门对发行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大,邮电系统本身市场形象的进一步改善,使主要采取邮发方式的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发行工作渠道更加畅通。 第六,各级团组织多年来在一报一刊发行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集全团之力推进一报一刊发行工作的优良传统。 综上所述,尽管做好一报一刊的发行工作困难很多,但有利因素更多,关键是真抓,抓实。这几年的实践也一再证明了这一点。上海团市委从1996年开始采取“集订分送”的办法后,连续5年完成了一报一刊的发行任务。去年以来开展“集订分送”试点工作的四川、江西、黑龙江等12个省市,发行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在同样的外部条件下,有的省市从1997年至2001年发行量连年增长,2001年比1997年增加6.1%,有的却每年以12%左右的速度下滑。同是东部地区,有的万人订报数达到5份,而有的却只有2份。在中西部地区,万人订报数有的达到了8份,有的也只有2份。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年份之间,由于工作不一样,上下波动的情况也是不鲜见的。这一切都说明,公费市场也是市场,也必须去开拓。而且整个公费市场是很大的,一报一刊在其中占的分量相对较小,可以开拓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完成甚至超额完成2002年的发行任务是有客观条件的,是完全可能的。 三、落实各项措施,切实做好2002年一报一刊发行工作 做好一报一刊的发行工作,一方面需要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进一步端正办报办刊思想,提高办刊质量,在宣传报道方面有力配合好团的重点工作。我们专门请各地记者站的同志参加今天的会议,就是希望记者站的同志也要积极配合当地团组织的工作。另一方面,各级团组织要树立全团一盘棋的思想,采取有力措施,真心实意、想方设法地做好一报一刊的发行工作。 几年来抓发行的工作实践一再证明,要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把各项已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措施落到实处。对2002年的发行工作,团中央已经下发了通知,提出了具体要求,今天我再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要加强对发行工作的领导。省级团委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并对本地区、本系统完成发行任务担负起领导责任,分管副书记要集中一段时间,拿出相当的精力抓这项工作。宣传部门要提出切实可行工作方案,做好日常工作和落实工作。地(市)、县级团组织也要有一名书记负责这项工作。 第二,要抓好订报订刊经费的落实。要严格执行团中央《关于团费交纳和管理使用的补充规定》,各级团组织所收团费应首先用于订阅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团中央组织部在进行团费检查审核的同时,将各地订阅报刊计划的完成情况,与各地团费的收缴管理使用情况一并通报,与团费返还直接挂钩。同时,要积极争取党委宣传部门等党政有关部门的支持,不断拓展面向社会落实订报订刊经费的渠道。 第三,在继续突出抓好学校、企业、部队等重点系统和重点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培育民办高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等新的增长点。各级团组织要在抓好普遍征订工作的同时,突出重点领域。中国青年报征订的重点领域是大中学校、国营企事业单位、部队、各级党政机关和大中城市等,中国青年杂志征订的重点领域是地县团组织、学校、企业和金融、部队等系统。同时要拓展民办高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等新的增长点。据对全国22个省(区、市)的调查,去年就有民办高校861所,在校人数超过100万。另据统计,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年均增长速度在30%左右,目前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有1.3亿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接近70%。他们接受新事物快,对信息的需求十分强烈,创造精神强,是一报一刊发挥作用和征订发行的重点群体。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这两个领域的发行力度。各级“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青年文明号”集体、青少年宫、青少年读书俱乐部、青年文明社区、外来务工青年培训学校也要争取订阅。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发行工作,由总政组织部和武警总部政治部作出安排,力争使发行量能够稳中有升。 第四,积极推广“集订分送”办法,做好“代理制”试点工作。“集订分送”是把共青团的组织优势与发行利益机制结合起来的有效办法,是推进中国青年报征订工作的重要手段。今年,中国青年报还将启动代理制试点,在部分省市聘用发行员。这是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发行工作的重要措施。“集订分送”和代理制搞好了,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报纸发行量,而且可以减轻团的领导机关用行政手段推动发行工作的压力。目前,全国有13个省级团委准备实施代理制试点,有10个省级团委准备实行“集订分送”,有7个省级团委准备实施全额考核奖励办法。现在已有7个省级团委与中国青年报正式签订了有关发行协议。希望各省(区、市)结合实际,采取适用的发行办法,力求发行工作有新的突破。 第五,要积极扩大报刊赠订规模。各级团组织要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开展向党政领导、社会人士、老少边穷地区和困难企业赠订报刊的活动。各级青年企业家协会和青年乡镇企业家协会要动员会员单位向灾区和贫困地区、困难企业赠报赠刊。共青团联系的其它青年社团都要广泛开展向各自联系的贫困地区赠报赠刊活动。地、县团组织要结合实际,争取当地企业、政府部门和其它社会团体的支持,积极开展向当地的中小学校赠报赠刊活动,力争消灭初高中订阅中青报和中青杂志的空白。各级团组织要把订阅一报一刊作为开展评优争先活动的重要内容。 同志们,明年是建团80周年,是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一年,也是向全社会展现团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广大青年精神风貌的重要契机。我们要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以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宣传发行工作的优异成绩,向建团80周年献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