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努力构建新世纪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新格局
——赵勇同志在全国城市社区共
青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1年8月29日)


  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座谈会,是为了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近年来加强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的基本经验,研究当前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总体思路。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非常重视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多次强调要加强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明确要求通过这次会议推动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整体加强,全面活跃。大家在昨天的讨论中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想法和建议,我听了很受启发,相信通过这次会议,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一定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这次会议得到了吉林省委、省政府和长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共青团吉林省委、共青团长春市委为召开这次会议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我代表团中央书记处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借这个机会,我讲四点意见。

  一、社区建设是加快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回顾人类历史,正是因为1850年出现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伦敦,人类才开始大规模地由分散的农村向城市转移,才逐步走向现代化。放眼今日世界,不仅小城市、小城镇雨后春笋般地层出不穷,而且还出现了城市带、城市经济圈乃至城市国家,城市化不可阻挡地成为人类社会加快迈向现代化的世界潮流。我们应当顺应世界潮流,从加快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城市社区的重要地位和城市社区建设的深远意义。

  第一,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化进程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推进着现代化的进程。在衡量现代化程度的指标体系中,城市化是核心要素。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点理由。

  首先,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纵观西方国家城市化的历史,众所周知,伦敦就是因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而产生的。由于大工厂挤垮了手工作坊,那些破了产的手工业者、丧失了土地的农民,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城市因此产生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城市又像个“发展极”,它能像磁场一样使生产要素流动并聚集起来,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酝酿创新的冲动,造就新的需求,创造出新的工业文明。统计数据表明,1999年,整个世界城市的GDP总量占全球GDP总量的91%。可以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城市化是工业化的“推进器”。如果没有城市的整合作用,生产力就不会实现“自驱动”的起飞,现代化也就根本不可能实现。

  其次,城市化与社会现代化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社会文明的显著特征是发达的教育、文化和医疗体系,较高的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社会分工,城市人口大规模的集聚和增长,客观上也要求社会分工细化,这样就产生了职业裂变效应,出现了成千上万个职业。职业的划分和分工的细化,产生了许许多多农业社会不可能产生的物质文明成果; 人们在生产中对创造新科技、新知识的现实需求,推动了发达教育体系的建立,推动了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农业社会不能想象的精神文明成果。据1999年统计,近代以来,科技发明的成果92%来自城市。城市集中了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继之而起的金融、通讯、交通和各种服务业等,使人类文明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再次,城市化集中表现为城乡一体化。现在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比如德国、法国等,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志,就是城乡一体化。城市对农村有着很强的带动作用,激活一个城市点,就会辐射一大片乡村,促进乡村与城市的同步发展。推进城市化,有利于带动乡镇企业连片集中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促进城乡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消费方式;有利于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消除城乡之间各种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从一般的规律看,当城市化率达到50%左右并保持大体稳定时,就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第二,我国现阶段城市化的新特点必然要求社区功能大大强化。我国城市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进程是从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的。由于旧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直到194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仅为10.6%,比当时世界的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建国后城市化历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一是恢复增长阶段(1949—1956年)。这个阶段,国家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建设,土地改革政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工业投资增加,吸纳了很多农村劳动力,城市化水平由10.6%上升到15.4%。

  二是剧烈波动阶段(1957—1965年)。这个阶段,国民经济大起大落,工业项目大上大下,城市人口大进大出。“大跃进”时期盲目上马工业项目,2000多万人从农村涌入城市。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后,停建缓建了一大批项目,动员了近2000万城镇人口回到农村。高强度的集中和大规模的回落,使城市化发展出现很大的波动。

  三是徘徊停滞阶段(1966—1978年)。这个阶段,由于“文革”动乱使整个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大批城市知青、干部、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劳动和安家落户。城市化率1966年是17.9%,1978年仍然是17.9%,没有任何增长。

  四是平稳发展阶段(1979—1999年)。这个阶段,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城乡经济发展迅速,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1994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升至28.6%,比1978年提高了10.7%,增长速度加快。

  五是高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从2000年开始,我国进入了一个城市化高速增长的阶段。这是因为:一方面,根据国际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经验,当一个国家城市化率达到30%时,这个国家城市化就进入了加速期。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我国2000年的城市化率为30.4%,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点上,必将迎来城市化进程换档提速的新时期。另一方面,尽管我国城市化率与以前相比有所增加,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低于中等收入国家17个百分点,低于高收入国家47个百分点;尤其值得警醒的是,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比工业化率落后20个百分点,发展很不协调。与其说是农业的落后拖了工业的后腿,不如说是城市化滞后影响了工业,连累了农业。弥补城市化与别国的差距、与我国工业化的差距,都需要我们加快推进城市化。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50年,我国城市化率每年大约增加一个百分点,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城市化率将达到80%。

  现阶段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四个新特点:一是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有着9亿多农民。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大批农民摆脱了土地,在非农领域寻找出路,使得农民进城如洪流奔泻势不可挡。据预测,今后50年仍将有6亿以上的农民进入到城市。二是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人口的急剧膨胀客观上要求扩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在建设新城区的同时,还要根据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对旧城进行大规模改造,这个现象在西方国家很少有。三是城市化模式多样。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发育程度差异很大,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必然要走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大中城市的发展,也有大批小城镇的崛起。四是城市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化。城市管理体制已经从“两级政府,两级管理”转变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城市的管理重心在下移,相当一部分城市管理职能逐步从市、区政府分出来,向社区聚集。社区的管理任务在不断加重,管理难度在不断增大,管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迫切要求城市社区的功能大大强化。一是政治功能要大大强化。社会成员在政治上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实现基层民主是扩大民主的一个最直接的目标。这就要求社区在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通过社区这个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平台管理自己的事务、管理社会的事务、管理国家的事务。二是文化功能要大大强化。现代化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又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是群众生活、学习、娱乐的场所,社区居民需要在这里享受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这就要求社区必须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把社区建设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三是管理功能要大大强化。大量的社会管理职能下移到社区,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随着“单位体制”向“社会体制”过渡,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职能转移到社区。除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外,很多事务要靠公众来管理,靠公众的理想、信念、情绪、道德来相互约束。这就要求社区通过公众舆论和共同的道德准则等调整、规范社区中不同利益群体的纠葛和矛盾的冲突,教育、引导人们进行自我管理。四是服务功能要大大强化。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是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根本选择。随着我国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出现,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这就要求社区不断改善居住环境、生活保障、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服务,使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和新的需求,在社区中都能以一定的服务手段来满足。

  第三,加强社区建设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强大动力。社区功能的强化决定了社区建设在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改善城市化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推动作用。

  一是社区建设可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随着我国户籍等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居住地的选择权愈来愈大。加强社区建设,无论是拓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还是美化社区环境、改善社区秩序,归结起来都直接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存发展条件,提升了居民的休闲档次,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这使得愈来愈多的人以生活在城市而自豪,使得愈来愈多的农村人向往城市生活,想方设法到城市谋生,增强城市对农民的吸引力。

  二是社区建设可以增强城市的发展力。城市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社区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发展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既是福利性的事业,又是劳动力密集的第三产业,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使得社区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推动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社区建设搞好了,既可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又容易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促进社会稳定,从而推动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是社区建设可以增强城市的扩张力。当城市人口和产业集中超过了原有的承载能力时,城市就必须在更大的地域谋求新的扩张。社区建设可以完善社区功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源源不断地吸纳外来人口,直接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张。

  四是社区建设可以增强城市的亲和力。城市发展是两个文明的共同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社区建设,培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区理念,弘扬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关照的社区道德,形成“远亲不如近邻”的社区氛围,摒除“老死不相往来”的社区旧习,能够和谐人际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消除城市发展中容易共生的异质化、疏离化、孤独化和冷漠化,塑造城市的亲和形象。

  二、加强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是服务现代化建设大局的战略举措

  近几年,中央领导同志对社区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心,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江泽民总书记在上海视察时指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适应新的情况,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尤其要把社区党建搞好。这对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关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胡锦涛同志去年“五四”期间视察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青年文明社区”时指出,加强社区建设有利于巩固基层政权,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全面推进社区建设,事关城市改革、发展与稳定,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城市社区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理应加强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积极协助党和政府搞好城市社区建设。

  第一,加强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是服务我们党巩固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实际步骤。

  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气势恢宏,博大精深,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凝结着创新的时代精神,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讲话》提出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我国现在有5亿多青少年,他们是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他们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是党交给共青团的光荣任务,也是共青团组织的神圣政治责任。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下岗失业青年聚居在社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工作、生活、娱乐依赖社区。调查表明,现在进城务工青年、下岗失业青年、待分配的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在社区动态积聚1亿2千多万人。此外还有1亿多中小学生每年170多天的节假日在社区度过。实事求是地讲,这样一个庞大的青少年群体在社区基本上还处在分散、游离的状态,纳入共青团传统组织架构的比例还比较低。能否把他们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对于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至关重要。加强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通过坚强有力、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教育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用理想感召青少年自觉地团结在党周围,跟着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能够吸引广大青少年参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强化青少年的主人翁责任感;通过切实有效的服务,能够把青少年集合在共青团的旗帜下,不断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如果不加强城市社区团组织建设,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这一神圣的使命,就会有负于党,有负于历史,有负于人民。

  第二,加强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是服务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必须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服务业,离不开社区这个依托;推进城镇化,离不开社区的发展和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同样离不开社区职能的充分发挥。社区正在逐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把广大社区青年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把他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把他们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组织动员他们为社区建设和管理贡献力量,可以说就是直接服务经济的发展。加强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通过引导、扶持青年在快餐配送、家居装修、小孩接送、老人照顾等领域创业,推动社区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组织青少年直接参与社区事务,服务社区建设和管理;通过帮助下岗青工再就业,理顺他们的情绪,引导他们拥护改革,支持改革;通过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缓解社会矛盾,从而能够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加强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是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切实举措。

  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从根本上看,是一个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的问题。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人们对社区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强。社区日益成为人民利益的需求地、表现地和实现地。在社区中,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是极其丰富的,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是非常广泛的,既包括各种行业服务,也包括社会公益事业;是十分具体的,既包括衣食住行,也包括文化娱乐,等等。如何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区建设面临的紧迫课题。社区居民需求,要靠人去满足。广大青少年是服务社区居民需求的有生力量。加强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针对居民的生活需求,组织青年志愿者进社区、青年文明号助万家等活动,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针对居民的文化需求,组织青年开展“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针对居民的安全需求,组织青年自觉管理社区,维护良好的社区秩序;针对居民的卫生需求,组织青年积极动手植绿护绿,改善和美化社区环境,从而能够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四,加强城市社区共青团的工作,是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社区是青少年的集中地,是青少年学习、生活和就业的重要场所。各种青少年聚集在社区,他们的不同需求表现在社区。广大青少年强烈希望社区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生活、学习、就业、娱乐、交友的机会。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开展的“当代青年与社区建设”调研显示,87.1%的青年希望在社区得到学习、文化、娱乐、就业、休闲等服务。在下岗失业青年中,91%的希望能在社区中得到就业、创业、婚恋等方面的服务。一些弱势群体,包括进城务工青年、残疾青年,更希望在社区里就近就便得到维权方面的服务。社区青少年成长成才需求显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共青团传统的工作领域和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地满足。胡锦涛同志多次讲,要把竭诚为青年服务作为共青团工作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社区这个平台更好地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服务,是我们的现实选择,是共青团的职责所在。加强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把团的各战线部门的活动在社区这个平台上整合起来,把共青团工作的触角更有效地延伸到社区,拓展社区青少年参与社会事务、关心社会发展的途径,帮助他们在参与社区建设的实践中开阔眼界,增长才干,为他们提供更多社区就业创业的机会,从而能够为青年成长成才搭建广阔的舞台。

  总之,城市由社区构成,社区共青团工作理所应当成为城市共青团工作的重点。我们要把社区共青团工作作为城市共青团工作的主攻方向,把社区共青团工作作为共青团适应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选择,把社区共青团工作作为牵动整个城市共青团工作的牛鼻子。各级团组织必须充分认识社区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地位,心往社区想,劲往社区使,下大力气、下苦功夫提高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整体水平,实现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新世纪的新发展。

  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构建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新格局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共青团组织对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客观地说,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仍然是我们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认识不到位。部分城市团干部对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认识不足,认为我国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难度很大,工作千头万绪,社区建设还摆不上议事日程,不能从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来把握社区共青团工作,因此固守着共青团工作的传统领域和传统项目。二是组织不到位。相当一部分城市社区团的建设滞后,庞大的青少年群体在社区里以个人的身份活动,找不到团组织或游离于团组织之外。尽管近几年团中央一直在强调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建团,但各地进展很不平衡。据介绍,某市一个区有1万多家非公有制企业,只有3家企业建立了团组织,很多青少年还处在游离状态。三是工作不到位。一些城市在开展社区共青团工作时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把握,满足于开展一些零散的、单项的活动,工作分散,缺乏整合。近几年,我到过东部和西部的很多社区,感到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发展得不平衡。总体来说,目前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离党和政府的要求、离青年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

  当前,全党上下都在认真学习、深入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纲领,也是新时期加强团的建设、做好团的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按照在“三个代表”的要求去思考、去把握、去衡量,构建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新格局。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来看,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要从“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最活跃的要素”这一论断出发,把开发青年人力资源放在首要位置,把数以亿计的社区青少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上来,为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来看,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要充分利用社区这个重要阵地,在用先进文化塑造青年、陶冶青年、把青年培养成“四有”新人的同时,充分发挥青年创建群众文化、开创社会新风的现实作用,引导他们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融到一起,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成为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生力量。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看,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一方面要把竭诚为社区青少年服务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为青少年办实事、办好事;另一方面要动员庞大的社区青少年群体服务社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满足群众的众多需求。可以说,共青团组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个很重要的落脚点就是社区。共青团组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就是加强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握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同时在推进过程中形成大思路,构建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新格局。

  构建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新格局,就是要构建一个在党委领导下,以团组织为核心,社会各个方面广泛参与,与城市化进程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和青少年多样化需求相符合的开放式共青团工作体系。

  构建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新格局,必须坚持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服务城市化进程的原则。目前,我国各个城市的情况千差万别,各个社区的发育程度不尽相同。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要时刻与城市化的发展同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广大青少年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引导到为城市发展作贡献上来,引导到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上来。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区是人的聚居地,社区建设的核心是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要把注重人的参与、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提高人的尊严放在首位,既要动员青少年服务社区群众,又要动员社区群众服务青少年,在社区形成尊重人的理想、人格、权利的氛围,使人的个性在道德与法制的前提下得到张扬。

  第三,坚持资源整合共享的原则。社区是个综合性区域,多方面的社区资源掌握在不同单位、不同企业、不同法人手里。社区建设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整合资源,发挥综合优势。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要充分整合社区内资源,调动两个积极性,抓好一个结合点。两个积极性是指既要调动社区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积极性,又要调动拥有资源的社区企事业单位、机关、社团三大类法人的积极性。一个结合点就是共青团要在社区中发掘具有区域性、公益性、群众性的项目,吸引大家参与,实现资源共享。

  第四,坚持团的工作与团的建设并举的原则。团的建设是团的工作的基础。开展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要把团的活动、团的阵地与团的自身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要从一件一件具体事情抓起,推动社区共青团工作新格局的构建。

  第五,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既要充分认识到在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方面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大有可为,但同时也要看到团组织工作资源、工作力量、工作手段都十分有限,不可能也不应该包打天下。开展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既要从实际出发,分层次推进,又不能以经济的差距、以社区发育程度的差距,掩盖自己工作的差距。要从大城市开始率先示范,再逐步向中小城市推进,不求一步到位。大城市内发育程度比较高的社区,要率先构建新格局。

  构建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新格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概括为五个“新”。

  1.新的组织架构。也就是以街道团工委为核心,以居委会团支部为基础,以各种青少年外围组织为纽带,覆盖社区所有青少年的组织架构。构建新的组织架构关键要抓好四个配套建设:一是党建和团建的配套建设。要坚持党建带团建,主动争取党委的重视,一点也不放松地抓好基层团组织建设,在还没有建立党组织的地方,要发挥共青团组织开风气之先的传统,可以率先建团。二是多种形式的青少年组织的配套建设。目前社区内团员占青年的比例一般只有10%左右,靠少数人组成团支部、团委,不足以把所有青少年凝聚起来,只有通过团组织、青年工作委员会、少先队组织和青年外围组织的配套建设,才能增加覆盖率。三是社区团组织和驻社区单位团组织的配套建设。街道团工委、团支部只有与社区内企事业单位、机关、社团的团组织进行配套建设,才能凝聚资源。

  2.新的职能定位。也就是协助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管理社区青少年事务。要面向社区内的所有青少年,管理和协调社区内的各种青少年组织、青少年活动、青少年阵地和青少年政策。尤其需要明确的是,街道团工委原则上要对社区无主管单位的团组织实施领导,对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团组织进行指导、协调。对辖区内不属于街道团工委管理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团组织领导班子的选拔配备,履行协管职能的团组织要主动听取街道团工委的意见。

  3.新的项目体系。也就是服务青年建功立业,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服务青少年学习成才,服务青少年权益保护等四方面内容。鼓励和支持社区从自身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形成特色。当前,要举全团之力在社区广泛开展创建青年文明社区、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建设青少年维权网络等活动。创建青年文明社区活动要继续深化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青年文明号助万家、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社区体验教育、社区青年就业创业等活动。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要从建立打工青年之家、开展“千校百万”培训、丰富打工文化、扶持返乡创业、维护合法权益、争取相关政策等方面,为进城务工青年办实事。建设青少年维权网络要通过深化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形成市、区、社区与各级各类维权岗相互贯通的维权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广泛开展创建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和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等活动,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落到实处。

  4.新的阵地网络。也就是以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原有的活动场所为基础,以社区内单位、学校的设施为辅助的阵地网络。新的阵地网络是共青团社区工作的依托,也是城市品位的一个标志。要协调、推动社区内原有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设施向青少年开放。要争取政府支持,调动社会资源,在街道扩建、新建小型分散的社区活动场所,力争每一个新建住宅区都有一个融志愿服务、维权、娱乐于一体的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要加强协调,争取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和设施的管理权。今后在社区中建设各种青少年活动阵地,包括青少年服务中心、青少年法律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站、新世纪书屋等,都要有统一的标志、统一的颜色、统一的品牌和统一的理念。

  5.新的工作机制。也就是在动员方式、资源整合、激励手段等方面充分体现新内涵,探求新方法,加快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由适应型向主动型转变。一是纳入机制,积极争取将社区共青团工作新格局的建设纳入到党政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当中;二是整合机制,整合各种资源,尤其是整合团内资源,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变成整体合力;三是激励机制,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对参与社区工作和活动的优秀青少年、优秀团干部进行奖励;四是约束机制,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倡导和约束广大青少年参与社区活动,加强与青年所在单位的沟通和联系,把青年在社区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以此约束青年在社区的行为;五是评估机制,制定考评细则,对社区共青团各项工作和社区内各个单位的共青团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六是保障机制,争取社区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发掘社会资源,筹集活动经费。

  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新格局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百折不挠,一件事接一件事地去做,一任接一任,社区共青团工作才会不断进步,才会为整个共青团事业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以崭新的精神状态推进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的全面活跃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年轻干部必须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修养水平,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善于从政治上正确判断形势和把握大局,善于在复杂条件下开展工作。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新格局能不能构建起来,社区共青团工作能不能尽快实现全面活跃,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城市团干部的作为,尤其是有赖于城市团干部的精神状态。城市团干部要始终保持以下四种精神状态。

  一是忘我的状态。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年轻干部会遇到种种诱惑甚至陷阱。如何耐得住寂寞,挡得住侵蚀,矢志不渝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达到成熟的优秀青年政治工作者的状态,达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关键就是要有忘我的状态。忘我的状态意味着一种坚定信念、执着追求的思想境界,意味着一种常怀忧患、居安思危的清醒态度,意味着一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风物长宜放眼量”,要站得高看得远,不看一时一事,把自己的得失置于大局之中。那种不为国家、只为自家的思想,那种一事当前先替个人打算、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行为,那种急功近利、眼高手低的作风,都是与忘我的状态背道而驰的。保持忘我的状态就要坚定理想信念。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树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革命的理想主义和工作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忘我的状态就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多一些忧患意识,多一些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做好新世纪的城市共青团工作,尤其是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保持忘我的状态就要甘于奉献。要为青年动真情办实事,在忘我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正确对待名誉、地位、金钱,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不计个人得失,一心无私奉献。

  二是学习的状态。江泽民总书记反复强调,全党要加强学习,要结合新的实践,学习、学习、再学习。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现代社会的灵魂,学习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是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不论什么人,不学习就会落在时代的后面,落在别人的后面。谁放松了学习,谁就会失去发展和进步的机会,失去竞争的条件和资本。团的岗位是学习的岗位、锻炼的岗位、提高的岗位。广大团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的习惯,弘扬时不我待、如饥似渴、只争朝夕的精神,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要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领会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狠下功夫。要认真学习现代经济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要认真学习科技知识尤其是高新技术,努力提高自己的科技知识素养。要认真学习历史,从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还要自觉学习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学习一切对工作有利的知识,不断增强从事实际工作的本领。只有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我们才能面对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正确应对,求得发展。

  三是创新的状态。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时代潮流,不管是从事社会工作,还是从事经济工作,谁不创新,谁就被动,谁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创新也是做好团的工作的基本要求。团的工作生动活泼,生机盎然,靠什么?靠创新。我们要学习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不断创新团的工作。创新就要强化创新意识。我们不能因为过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骄傲自满、不求上进,也不能因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要不断创新,一往直前。创新就要增强创新勇气。创新意味着选择,意味着舍弃,意味着打破。创新不可能一帆风顺,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这要求我们摒弃私心杂念,只要对工作有好处,就应该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创新就要有创新的思维,善于归纳、总结、抽象,把问题分析得更全面、更深刻。创新就要投身创新实践。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任务,开辟新途径,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创新城市团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在创新的实践中激发创新的热情,感受创新的喜悦。

  四是奋斗的状态。人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是进取心。有了进取心就会感到生活的意义,就会保持昂扬的状态。奋斗的状态是人格力量的重要支点,共青团事业是朝气蓬勃的事业,广大团干部尤其要保持昂扬的斗志,时时处处满怀热情,充满激情,埋头苦干,奋发进取。要有干一番事业的理想,以事业为重,以奋斗为荣,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毅力从事工作。要自觉把艰苦奋斗作为一种品格来锤炼,培养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始终保持一种顽强拼搏、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团的工作上,肯下真功夫、苦功夫,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成绩回报社会。只有不懈地奋斗,才会最终感受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才能真正把团的事业发扬光大,开创新世纪的崭新局面。如果我们始终保持这四种状态,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凝聚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感召周围的人和我们并肩奋斗,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同志们,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构建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新格局具有很强的挑战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服务青年的成长成才,知难而进,尽力而为,开拓进取,只争朝夕,为全面开创城市社区共青团工作的崭新局面,推动共青团事业的新发展,推动城市两个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