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岳同志在全国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
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
(2002年1月16日)


  今天,我们在广东举行全国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现场推进会。几年来,全团在推动进城务工青年工作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现在我们面对经济和社会的新发展,面对进城务工青年的新要求,有必要通过这次会议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的经验,研究新形势下加强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的新思路,形成下一阶段推进这项工作的新举措。不久前,周强同志在全国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座谈会上做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也是贯彻落实周强同志讲话的一次工作会议,所以这既是一次总结、研究和探索的会议,同时,也是一次求深化、抓落实的会议。借此机会,我代表团中央书记处,就下一阶段如何深化进城务工青年工作,推进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讲三点意见。

  一、进城务工青年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经过各级团组织多年的探索,特别是1996年实施“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计划以来,进城务工青年工作形成了品牌,创出了格局,也抓出了实效。在“东西互助”——劳务协作、“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进城务工青年大家乐等各项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的基础上,团中央于去年开始启动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以此来统揽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的全局,以统一的品牌来推动各级团组织抓好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经过全团的共同探索和实践,这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回顾这几年的工作,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突出服务,进一步拓宽了工作领域。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团组织从培训学习、维护权益、辅导就业创业、丰富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入手,为进城务工青年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受到了进城务工青年的广泛欢迎。二是注重实效,从一件一件具体事情抓起。去年团中央为进城务工青年办了10件实事,各级团组织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办实事的具体措施,帮助进城务工青年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带到了进城务工青年中间,增强了共青团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三是扩大宣传,营造了关注、关心、关爱进城务工青年的社会氛围。各级团组织在许多新闻媒体上追踪报道进城务工青年的种种境遇,呼吁全社会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起了党政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四是着眼根本,推动制定有利于进城务工青年创业发展的公共政策。各级团组织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进城务工青年的要求,参与有关公共政策的调研和制定,使进城务工青年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进城务工青年工作得以稳定的、制度化的向前发展。这几个特点既是对以往工作的总结,也是今后推动这项工作所应该坚持的基本经验。

  当前,进城务工青年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要求。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在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去年年底加入WTO,将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深刻的变革和巨大的影响。经过20几年的风风雨雨,进城务工青年群体也对自身权益有了新的认识、对自身需求有了新的渴望和呼唤。面临这样的形势,如何来把握这项工作?我觉得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要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来把握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的定位

  从城市的角度讲,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必然。现代生产力发展必然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从建国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后一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到现在。在改革开放之前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57年,是生产力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同步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58年到1963年,即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先是出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急剧转移,接着又出现了城市人口向农村回流;第三个阶段是从1964年到1978年,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缓慢转移的阶段。1949年我国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的比例是10.6%,到1978年才增长到17.92%,可以说,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于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民的迁移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9年到1988年,在农村进行的深刻的体制改革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使农民有条件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这10年间,全国的城市劳动力增加了4753万人,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例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1988年的59.3%,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进入了比较快速发展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89年到1991年,国家进入经济治理整顿时期,出现了已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村回流的现象。第三个阶段是1992年以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迁移进入了全方位、大规模、高速度转移的时期。到2000年,城市人口达到了4.58亿人,比1978年增加了2.86亿人。其中农村迁来人口有2.4亿人,占城市新增人口的85%。

  据专家估计,到2015年,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率将达到45-50%,它所带来的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将把2.5亿人从农村迁移到城镇。这些人将会成为进城务工的群体,并且绝大多数是进城务工青年。如何消化和接纳这样庞大的群体,是党和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两条措施:第一,要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来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他们进入小城镇。但是专家预测,今后每年乡镇企业只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200万到300万个就业岗位,5年内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总计只有4000万个,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求。第二,靠加快城市的发展,加快城市的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关键的一条措施。1997年美国三大产业就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例:第一产业为13%,第二产业为24%,第三产业为73%,城市化率达到了76.5%。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1953年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就达到30.8%,可是到1998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还只有32.9%,从业人数为1.89亿。如果未来几年我国第三产业达到GDP的40%,就可以增加1亿个工作岗位,如果到2015年达到50%,就能够再提供1.6亿个工作岗位。可以看出,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接纳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进城务工青年要学习本领,做城市二、三产业发展的合格从业者;要转变观念,做参与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主体;要更新生活方式,做现代城市的合格市民。总之,要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各方面融入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这既是对进城务工青年的挑战,也为我们做好这方面工作指明了方向。

  从农村的角度讲,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比较缓慢,增加农民收入,缩小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已成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2001年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1060元,仅比2000年同期增长了50元。在这50元收入中,从第一产业获取的收入为10元,其他40元来自非农产业,主要通过外出打工获取。据2000年农业部对320个县的统计,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比重从90年的9%提高到2000年的23.6%。2001年湖南全省外出务工人员的总收入达到300多亿元,年人均收入达5260元以上,因而去年该省农民收入出现恢复性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4.7%,扭转了连续几年增速减缓的势头。这些情况说明,推动、促进农民进城务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廉价农产品将更多的进入我国市场,农业的比较效益将进一步降低,单纯依靠种植业提高农民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这就要求我们应对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加强进城务工青年工作,帮助他们更好地在城市务工致富,带动整个农村的共同富裕。

  从更长远的意义上说,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大量资本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的积累。由于历史原因,农村的资本极其薄弱,农村人口的素质也有待提高。进城务工青年接受了现代城市文明的洗礼,树立了新思想、学习了新技术、掌握了新信息,回到农村后,对于开启农村智力,倡导农村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有着重要作用。他们把在城市打工积累的资本带回家乡,给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能量。仅四川一省,进城务工人员去年汇回家乡的资金就高达235亿元,返乡创业者有43万人,创办了5万多个企业。这充分说明,进城务工青年既是促进城市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推动农村走向富裕文明的生机勃勃的力量。我们必须站在这样一个大局中考虑团组织如何团结、凝聚和服务进城务工青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肩负起自身的历史使命,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第二,要从党和政府对进城务工青年的关注关怀中明确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的要求

  党中央一直十分重视进城务工青年群体,江泽民总书记在最近讲话中指出,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和跨区域流动是沟通城乡经济和发育要素市场的必然要求,各地要顺应这一趋势,加强引导和管理,不能简单封堵,更不能采取歧视性政策。胡锦涛同志去年五四期间专程到北京市海淀区建筑工地看望进城务工青年,对做好进城务工青年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去年年底,团中央书记处向党中央书记处汇报工作时,党中央书记处有关领导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团结、教育和服务进城务工青年,做好他们的工作。前一段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专门提出要把增加农民收入做为重点工作,放在整个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要通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特别是强调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进城务工不仅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而且可以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增加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对农民进城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各地要认真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纠正简单粗暴清退民工的做法。要积极发展各种劳动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进城务工农民的劳动合同管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也在推出相关的政策,逐步打破城乡壁垒,打破制度障碍,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源在市场经济中实现优化配置。广东、江西、宁波、石家庄等很多省市已经从户籍上打开“城门”,同时在用工政策上也有一些平等就业的新规定,正在减免和消除针对进城务工群体的一些不合理收费和歧视性待遇。这些都说明党和政府从战略的、全局的、长远的高度关注进城务工青年群体,高度重视做好进城务工青年的工作。这既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难得的机遇,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急党政之所急,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政权支柱的作用,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进城务工青年的教育、管理和服务。

  第三,要从进城务工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中找准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的重点

  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就是服务于进城务工青年的迫切需要,服务于他们物质和精神上多方面的需求。虽然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但是受我国长期的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进城务工青年的自身及其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都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是针对进城务工青年的限制性政策虽有所减少,但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歧视性规定,包括户籍、就业、税费等方面的不平等。二是侵害进城务工青年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如进城务工青年的健康权、生命保障权、平等工作权、获得劳动报酬权得不到保障,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主利欲熏心,使很多进城务工青年处于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之中。三是进城务工青年的人格和待遇得不到尊重,社会上存在着城里人、农村人的区别,进城务工青年属于边缘人群、弱势群体。据某大城市不完全统计,300万流动人口中,6-14岁的儿童占3.6%,达到了10万余人,可是这些孩子入学率仅为12.5%,有87.5%的孩子被排斥到正规教育之外,这是对这个群体的明显的不公正待遇。四是进城务工青年的素质也需要提高,从我们以往的调研情况来看,进城务工青年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只有6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获取收入是跟他的学历成正比的。这就要求加强进城务工青年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贴近青年,做好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服务他们创业发展的进程中活跃共青团工作。

  二、深化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的工作思路

  在现在的工作基础上展望未来,我们提出“服务大局、立足长远、着眼深化、注重实效”这一总体工作要求,以此来推进今后的进城务工青年工作。

  “服务大局”是指这项工作要始终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进城务工青年群体本身,是深化改革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推动工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的工作必须服务于改革,服务于发展。同时,这部分群体进入城市之后,会带来很多新的社会问题,这个群体自身的生产和生活也存在着许多新的困难。这些新的问题、新的困难解决不好,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高度关注这个群体,引导好这个群体,解决好他们面临的问题,化解好各方面的矛盾,是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的现实需要。

  “立足长远”是指把这项工作作为长期任务来稳步推进。进城务工青年是城市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推动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为推动城乡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他们也在这一进程中深刻地改变着自己。所以做好进城务工青年工作,要着眼于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着眼于共青团事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这部分群体人力资源的长期开发,从这些角度来做好这项长线工作。

  “着眼深化”是指在前一阶段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把工作做深、做新、做细。要在认识提高上求深化,要在夯实基础上求深化,要在服务水平上求深化,要在资源整合上求深化,要在推动政策制定上求深化,总之,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注重实效”,是指始终要把为进城务工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作为首要的工作任务。团结凝聚这部分群体,靠提供有效的服务,靠保障他们的权益,靠真正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所以我们要把办实事、求实效作为我们工作的重头戏来抓紧抓好。

  因此,下一阶段我们工作的总体安排就是:紧紧围绕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的六个方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夯实团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两项基础,突出做好“千校百万”培训、打工文化、维护权益三项重点工作,扎扎实实地为进城务工青年办实事,办好事,推动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的深入实施。

  第一,搞好一项调研

  掌握进城务工青年群体的总体情况和有关具体状况,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今年,团中央将联合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进行全国进城务工青年群体调研工作,也要求各级团组织把调查研究工作列为工作重点,深入到进城务工青年集中的地方,摸清进城务工青年底数,包括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地域分布、职业情况等等。另外,我们还要摸清进城务工青年的基本需求,弄清楚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进城务工青年群体,到底他们有什么困难,对我们有什么要求。还要摸清进城务工青年工作有哪些薄弱环节,包括组织建设、活动载体、工作方法和保障手段等各个方面,要特别注意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的新做法新机制,这是本项调研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二,夯实两个基础

  一是组织基础,二是阵地基础。只有在进城务工青年中广泛建立团的组织和外围社团,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完成团结、教育和服务进城务工青年的历史使命。团的组织建设和青年社团建设要作为整个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的重点。基层组织是团的全部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源泉。要强调开拓创新,结合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进城务工青年群体的特点,探索新的机构设置方式和新的组织运作模式,激发进城务工青年的内在活力,促进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我们的组织建设、社团建设要有利于覆盖和团结大多数的进城务工青年,要有利于动员和影响最广大的进城务工青年。只要符合这种要求,就可以积极地探索,就可以积极地创新创造。进城务工青年迫切需要活动的场所。团组织凝聚这部分青年,也需要有相应的阵地基础,应该说各地已经有了不少有益的创造。今后,各级团组织要进一步加大阵地建设力度,运用政府、社会和市场的手段,在进城务工青年集中的企业、社区,广泛建立融服务、维权、学习、娱乐于一体的“进城务工青年之家”。同时,要继续大力推进“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学校、进城务工青年大家乐舞台等建设工作,扶持进城务工青年自办报纸、广播站和网站,并指导其健康发展。

  第三,推进三项重点

  一是要继续深化“千校百万”培训工作。这项工作是团组织探索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的一个创造,也是一项很好的成功实践。下一阶段要继续深化这项工作,在培训的方式上要坚持企业培训和社区培训并举,重点做好挖掘社区培训潜力的工作。企业培训方面,要继续联合有关部门抓好重点行业的培训工作,社区培训要充分发挥职业培训学校和职业介绍所的作用,以需定供,提高进城务工青年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在培训内容上要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与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考核相衔接,满足进城务工青年持续的成长需求。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广泛动员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和青年法律工作者,建立青年志愿者讲师团。在激励的措施上要筹措资金,建立进城务工青年奖学金,对学有所成的进城务工青年给予奖励;要继续开展好杰出(优秀)进城务工青年、进城务工青年良师益友、“千校百万”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和模范学校的评选表彰活动。

  二是要大力弘扬有时代特点的打工文化。进城务工青年经历了农村的哺育培养和城市的磨练洗礼,走过了艰难奋斗的人生历程,尝受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在他们中间,产生了数不清的动人故事,蕴藏着具有深厚历史价值和鲜明时代特色的文艺素材,是一座十分宝贵的文学艺术富矿。团组织从改革开放以来,在讴歌打工精神,培育打工文化,反映打工生活,抒写打工心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创作出了很多富有感染力的图书、歌曲和影视作品。今天,我们还要着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动员组织文艺工作者,关注、宣传进城务工青年,从火热的打工生活中凝练出具有时代特点的精品力作,另一方面,要发现、培养、举荐进城务工青年中的文艺人才,积极宣传他们创作的鲜活的文艺作品,发挥进城务工青年在建设先进文化中的生力军作用。还要组织广大进城务工青年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增加他们对城市文明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他们与城市居民的交流与沟通,为他们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丰富他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三是要抓好维护权益的工作。进城务工青年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其权益保障有很多的任务要做,这项工作要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来进行,要随着我们各项制度的完善同步来进行。共青团组织要在维权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努力解决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生活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协调组织好行政部门、社会有关方面,用法律的武器,用政策的落实来做好维权工作,要与党和政府一道把握好进城务工青年维权工作的分寸,从建设的角度,从推动的角度来完善法律政策和有关制度,从根本上保证这部分群体的权益。许多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包括司法、行政机关在进城务工青年权益方面抓出了成绩,取得了实效,团组织要多宣传和树立这方面的典型,激励先进,形成导向,以此来进一步优化进城务工青年的发展环境。

  第四,继续办好10件实事

  今年团中央要继续为进城务工青年办好10件实事:一是命名和扶持一批“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基地。联合有关部门,给予师资、教材、设备、表彰奖励等方面的支持,大力推动进城务工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普遍设立“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奖学金,鼓励支持进城务工青年参加职业资格教育和学历教育。三是向进城务工青年团支部赠送书籍和报刊,推动进城务工青年的团组织建设,拓宽进城务工青年的知识面并丰富其业余文化生活。四是普遍设立“打工文学奖”和其它打工文化类奖项,激励专业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打工文学的好作品,鼓励进城务工青年抒写自己的心路历程。五是为进城务工青年提供免费体检,帮助他们了解身体状况,保障他们自身的健康权利。六是建立进城务工青年综合服务网站,为进城务工青年打造就业信息平台、娱乐交友平台、维权自护平台和创业发展平台。七是编制并免费发放进城务工青年维权服务卡和进城务工青年权益保护手册,提高进城务工青年的自我维权能力。八是办好一批进城务工青年免费咨询热线,解答进城务工青年心理、学习、就业、恋爱等方面的问题。九是建设一批“进城务工青年之家”,为进城务工青年提供学习、娱乐、交友和开展共青团工作的场所。十是创建一批“进城务工青年创业园”,协调地方政府制定户籍、税收、银行贷款和工商管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进城务工青年提供创业辅导和服务。

  这10件实事,有的是去年10件实事的延续和深化,有的是新提出的要求,其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的发展不断调整的。各省级团委、大中城市团委和基层团组织也要本着竭诚服务进城务工青年的原则,力求多办几件实事。各级团组织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结合自身原有的特色工作,特别是结合当地进城务工青年群体的实际需求,来研究制定办实事的具体内容。

  总之,我们要通过团的领导机关带头搞调研、抓工作、办实事,带动各级团组织为进城务工青年竭诚服务,进而形成关心、尊重、帮助进城务工青年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他们在城乡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狠抓落实,推动进城务工青年工作再上新台阶

  “狠抓落实”,是共青团十四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也是周强同志代表团中央书记处对下一阶段全团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心实意深入基层,扎扎实实地把“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要提高认识,把进城务工青年工作作为共青团的重点工作来抓。周强同志在全国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座谈会上指出,要抓住机遇,提高认识,迎难而上,积极探索,把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由共青团工作的薄弱环节变成共青团工作的强项,成为共青团工作新的增长点和亮点。各地团组织要认真贯彻这一指示,从历史发展的大格局中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党政领导支持并纳入党政工作计划。要切实加强领导,把这项工作摆上位置,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需要指出的是,进城务工青年工作不仅是沿海地区或者大中城市的事情,内陆省份或农村地区也存在着如何发挥进城青年农民对家乡的辐射带动作用,如何吸引进城务工青年返乡创业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进城务工青年工作是全团共同的事业,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地抓紧抓好。

  二是要抓好建设,增强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的物质依托。这项工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有着长远发展前景的一项事业。我们既要把品牌工作继续推进,又要建设好组织和阵地,完善工作体系,把推进活动项目和加深基础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加强团组织的内部建设,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为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的不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要强化服务,解决进城务工青年的实际困难。我们这项工作的切入点、落脚点,就是要服务进城务工青年的迫切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踏踏实实下基层,真心实意办实事,到问题较多,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解决问题,要根据进城务工青年的意愿和需要来开展活动,使他们真正从共青团的工作中受到益处,只有这样,才会增强团组织对这部分群体的凝聚力、号召力,才能够把这部分群体团结在党的周围。

  四是要完善机制,整合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的社会资源。这方面需要我们进行积极的探索,既要协调团组织内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的力量,把进城务工青年工作与团的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又要推动这项工作形成社会化的运作机制,探索共青团组织协调政府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探索动员社会力量帮助这部分群体成长成才的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进城务工青年创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五是要形成特色,鼓励基层的首创精神。由于这部分群体不是由共青团组织包打天下,而是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所共同关注、关心、关怀的,所以共青团要本着“扬长避短、有所作为”的原则,在探索中形成自身的优势项目。各级团组织要结合本地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地进城务工青年的特点,结合不同行业进城务工青年的不同需求,形成自身的、本地的工作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在丰富的多样性中不断推进进城务工青年工作,才能使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在因地制宜的沃土里获得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同志们,今年将召开党的十六大,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非常繁重,我们还将迎来建团80周年。各级团组织要在服务大局中把握好进城务工青年工作,把进城务工青年群体团结好、凝聚好、服务好,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成为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这既是党和政府交给共青团的光荣任务,也是共青团组织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希望各级团组织高度重视,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形成合力,共同把这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