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解决就业问题,不应是一个被动安置现有劳动人口的过程,而应是一个通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努力把我国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过程。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供给大国来说,培养创业型人才,扩张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创业是就业的基础和前提,就业离不开创业。一个社会的创业者越多,这个社会的生产要素组合就越丰富、越活跃,提供生产要素的就业行为也就越容易。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比照国际经验,正好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最剧烈的变动期,结构调整中将产生很多新的机会,为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实践也证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创业活动日趋活跃,创业环境逐步改善,创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创业时代。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的全员创业活动指数为11.6%。今年5月17日,以中国证监会批准建立二板市场为新的标志,我国创业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创业已成为促进就业最积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下面,我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青年发展和青年组织发展四个层面来作简要说明。 首先,从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创业是发展经济、拉动就业的必然选择。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表明,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张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没有就业容量扩张的经济增长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失业的大量存在,会导致产出的大量损失,减缓经济增长的势头,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存量,形成“恶性循环”。同时,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均表明,鼓励创业、培育自主创业意识,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基,是国家保持经济活力的源泉。从熊彼特的“生产函数”角度来看,与“创新”不同,创业是通过改变函数式来“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创业既是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制度的孵化器,又是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制度形成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器。在西方发达国家,新一代的创业者正在创造着全新的成长型企业,对经济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出现了创业革命,这也是美国保持世界经济“火车头”地位的战略武器。当今美国95%以上的财富是在1980年后创造出来的,这种现象在世界其它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经历了几次失业高峰,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艰苦创业,才使国家不仅渡过了就业难关,而且获得了发展经济的新的活力。创业是人们开创事业的实践活动,其最大特征是创新和创造价值。尽管我国的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尚未达到GEM成员的平均水平,但其作用效果仍较为明显,特别是民间投资以年均26.7%的速度增长,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又如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看,创业活动活跃的地区,是经济增长快的地区;创业活动欠活跃的地区,也是经济增长较慢的地区;创业活动不活跃的地区,则是经济增长最慢的地区。在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一个人去创业,就能带动一批人就业;很多人去创业,就会激活经济增长的潜力,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 其次,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创业是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有益实践。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并成为社会热点,一定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创业之所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亮点,就在于它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对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十分现实的社会问题,事关社会公正、社会安全和社会发展。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宗旨和目的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一个社会只有实现了较为充分的就业,才可以保证人们既有一个相对安定、基本生活有所保障的现状,又有一个可以预期的良好发展前景,从而有助于社会协调发展宗旨的最终实现。在此基础上,社会成员才有可能对自身处境形成积极的评价;才有可能普遍认同社会,形成一种积极的社会态度;才有可能进行平等的社会交流和沟通,较好地消除社会群体间的分化和隔离,形成主流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增进社会合作;也才谈得上缩小贫富差距、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问题。反之,一个社会如果存在着严重的失业问题,则不仅损害了失业者的现实生存条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失业人员未来生存发展条件造成侵害和损失,增加大量的社会离心因素,对社会公共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另外,失业的大量存在,还会涉及到未来世代,特别会涉及到失业者自己的未来世代,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创业是人们自立自强的实践活动,其中蕴含着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在创业中实现自身价值并对社会有所回报,是创业的题中应有之义。从社会学角度来讲,创业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社会行为,是一种生活方式,既源于对物质生活的向往,也源于对挑战生活的渴望。在我国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的形势下,扩大就业的最现实选择是弘扬创业精神,开展创业活动,从而在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形成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再次,从青年发展层面来看,创业是青年把人生理想转化为社会现实、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创业是一个复杂艰难和极富挑战性的过程,对创业者的锻炼和提高大有裨益。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比一般的就业者要承担更大的风险,经历更多的挫折和磨难。因此,创业有助于社会成员不断适应新形势,接受新知识,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社会成员在职业实践中有效地进行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特别是当社会成员对其所从事的工作产生兴趣而不视其为负担时,其个性化的发展才成为可能。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单独生存,社会群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而社会分工是影响社会群体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拥有一份工作,是人们平等地进入正常社会生活环境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青年来说,走自主创业之路意味着他与这个创业时代的主流社会生活密切相连,从而使他更有自信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形成健康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也使他更加理解和适应市场就业机制带来的新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追求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最后,从青年组织发展层面来看,帮助青年创业是共青团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流动与分层带来的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服务要求相适应,所有社会组织共同面临着生存价值问题。只有被需要的组织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社会合理性。就业与青年密切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讲,就业问题是一个青年问题。尽管随着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青年失业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89.2%到1998年的54.7%,再到2002年的31.3%,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与我国就业形势相一致,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也相当严峻,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当前青年最具体、最现实、最紧迫的利益。同时,青年人思维敏捷,风华正茂,总体上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自主意识较强,最易成长为创业型人才。我国参与创业活动的人员年龄集中在25—44岁之间,其中25—35岁比例最高,就很能说明问题。团中央对下岗失业青年所作的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多数下岗失业青年能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具有创业的愿望。当代青年强烈的就业和创业需求,要求共青团组织迅速作出反应,采取得力措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因此,帮助青年投身创业实践,既服务了青年的基本就业需求,又服务了青年的强烈创业愿望,必然能够得到青年更为广泛的拥护和支持,进一步坚实党的青年群众基础。 适应青年自主创业的内在要求,团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中国青年创业行动,动员帮助青年走自主创业之路,通过创业实现并带动就业和再就业。各级团组织按照团中央的要求,大力扶持青年创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很多地方通过建立培训基地、举办培训班、开展创业方案竞赛活动等途径,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创业培训;有的地方通过举办创业项目洽谈会、组织专家进行创业指导等途径,为青年创业提供了有效服务;有的地方通过建立青年创业基金、协调提供小额贷款、减免加盟连锁费用等途径,降低青年创业门槛,为青年创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有的地方通过建立青年产品销售一条街、青年销售专柜、青年创业市场等途径,为青年创业搭建了平台;很多地方通过树立青年创业典型、举办青年创业事迹报告会等途径,激发了青年的创业热情。据统计,全国各级团组织共培养、扶持44300多名青年创办了自己的企业,使他们在实现自身就业需求的同时,直接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0多万名。实践证明,以培养创业型人才牵动促进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既有利于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又有利于搭建青年成长成才的舞台;既有利于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配置增量资本,又有利于盘活、带动存量资本,推动经济内涵式发展;既是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客观要求,又增强了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实现了共青团事业的新发展。 长期以来,促进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了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金融、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的具体指导、热情帮助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共青团中央表示衷心的感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增加就业岗位、促进青年就业为目标,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强化创业指导、优化创业环境、培育创业文化、进行创业激励等途径,每年帮助100万名青年掌握创业本领,帮助10万名青年创办自己的企业,逐步完善与国家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相衔接、具有共青团特点、符合青年需求的促进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体系,努力把中国青年创业行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下面,我就扶持青年创业谈几点初步的想法,与大家交流。 一、发挥优势,大力加强青年创业能力建设 创业能力是创业实践走向成功的基石。创业能力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注重层次性,强化过程性,增强辐射性,进一步明确方向、丰富内容、优化方式、强化依托、整合资源、加强评估,切实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注重层次性,就是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条件创业青年的不同情况和需求,设立不同层次的目标,确定不同层次的培养内容,选择相应的方式和手段,既培养生存创业型青年人才,又培养机会创业型青年人才,形成生存创业与机会创业比例适当的合理结构,建立分层次的青年创业能力建设工作格局。强化过程性,就是要根据创业青年对自身价值实现、潜能开发和未来发展的需求,优化培养流程,强化过程控制,有效缓解资源瓶颈、流程瓶颈和绩效瓶颈的制约,帮助创业青年正确把握自身条件和发展前景,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从而直观量化地描绘出共青团组织培养创业型青年人才的工作轨迹。增强辐射性,就是要充分发挥青年创业典型的作用,帮助更多的青年尽快成长为创业型人才,并为青年创业团队的形成提供“辐射源”,形成创业型青年人才成批涌现的生动局面。明确方向,就是要强化需求约束,坚持以市场和创业青年的需求为导向,以创业成功率和就业倍增率为检验青年创业能力建设水平的根本标准。丰富内容,就是要紧密结合创业需求,加强创业培训教材建设,切实增强创业能力建设的针对性、预期性和应用性。优化方式,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把握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原则,积极运用先进的培训手段,灵活多样、务求实效地进行培训。强化依托,就是要在充分利用青少年宫、团校、青少年活动中心及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培训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资源,通过开办网上培训学校、开展网上培训等途径,打破青年学习掌握创业本领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整合资源,就是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青年创业能力建设,优化配置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益。加强评估,就是要重视青年创业能力建设的过程管理和效能改善,通过动态评估,以结果校正和调整培训过程,切实提高青年创业能力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二、突出特色,大力加强青年创业理念建设 先进的创业理念是创业实践走向成功的前提。要遵循文化引领青年、文化塑造青年的规律,努力打造符合时代要求、具有青年特点的青年创业文化,突出青年创业文化的时代性、主体性、市场性和先进性,有效改造旧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使创业这一主旋律真正被青年认同、被青年唱响,为青年创业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要有针对性地对青年进行创业教育,加强青年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促进青年在知识、能力、人格上的相互融合,引导青年构筑坚定的创业目标,培育健全的创业人格,形成超凡的创业思维,增强创业的主动性,自觉把创业当作一种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在创业实践中既积极大胆,又审慎求实;既求新求变,又脚踏实地。要帮助青年树立积极的创业态度和正确的创业取向,认真研究成功人士的经验,正确对待创业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珍惜难得的创业机遇,大力发扬新时期创业精神,自觉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创业理念指导创业实践,在自主创业中实践人生理想、实现自身价值,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三、整合资源,大力加强青年创业环境建设 良好的创业环境是创业实践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要建设开明的舆论环境。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弘扬、传播创业文化,大力宣传青年创业典型的先进事迹,使广大青年从身边人的创业故事和成长轨迹中受到启迪和激励。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消除重大轻小、重公轻私、重高新轻传统的观念,鼓励创业,宽容失败,形成创业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建设完善的制度环境。建议政府部门加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建设,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保护创业成果,保障创业者的合法权益,为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创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要建设有效的政策环境。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更多的创业政策,全面引导我国经济形态更具创业特征,促进创业活动的进一步活跃;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发展面向企业的权益融资机构、债务融资机构和工具,进一步强化对创业活动的金融支持;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创业项目方面,从重视高新技术创业向兼顾高新技术产业和一般产业中的创业活动转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出台鼓励青年创业的有关政策,如将扶持青年创业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在商业银行建立基金,采取小额贷款等方式扶持青年创业等。各级团组织要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就业和再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切实抓好政策衔接、政策创新、政策落实三个关键环节,为青年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建设良好的服务环境。继续加强105个全国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重点联系城市青年就业服务中心建设和以“中国青年创业网”为主干、以各地青年就业工作网站为链接的青年就业信息网络阵地建设,通过建立青年创业项目库、举办青年创业项目发布会、建立青年创业专家团、设立青年创业基金、实施跟踪服务、进行创业评价等途径为青年创业提供项目论证、业务咨询、政策指导、信贷支持、决策参考等服务,以降低青年创业成本,减少创业损失,提高创业成功率,铺设青年创业的绿色通道。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关心支持青年就业创业服务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将其纳入地方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整体格局。 四、着眼长远,大力加强青年创业机制建设 完善的创业机制是创业实践走向成功的根本保障。要加强组织管理机制建设。通过建立青年创业人才库、青年创业项目库、青年创业数据库等途径,切实加强青年创业行动的人才管理、项目管理和网络管理,推动工作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按照团中央下发的《青年就业服务中心管理条例》的要求,规范青年就业服务中心(站)的工作,推动青年就业创业服务组织实现自主经营、规范运作、健康发展。建议在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时,将创业作为促进就业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研究论证,做出具体安排,并把青年失业率作为国家失业预警机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要加强评价考核机制建设。在搞好团内评价的同时,通过书面调查、实地调查、网上调查等途径,广泛征求地方领导、政府有关部门、服务对象等对本地促进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评价和建议,把自我评价、行政评价和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社会化的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实现工作评价指标化、工作认证规范化和工作成果显性化。要加强理论研究机制建设。创业是一种探索性实践,充满艰难和风险,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创业理论为指导,方能成功地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各级团组织要重视青年创业理论研究和构建,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建议政府有关研究机构能关注创业理论特别是青年创业理论建设,定期出版《中国青年创业与就业白皮书》,为创业活动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要加强表彰激励机制建设。建立完善以“中国青年创业奖”为龙头的表彰体系,对青年创业典型和在青年创业行动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出台有关奖励政策,以形成有效激励和积极导向,激发青年创业和各方面支持青年创业的热情。 同志们,朋友们,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探讨青年创业与就业问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共青团组织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大力实施中国青年创业行动,为国家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最后,祝首届“中国青年创业论坛”圆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