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社区青年中心建设为统揽
推动社区和权益工作取得新突破
——杨岳同志在2004年共青团社区和权益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2004年1月10日)


  这次会议是在全国各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掀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党中央书记处对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团的十五届二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今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共青团社区和权益工作。

  刚才,五位同志介绍了本省、市今年社区和权益工作的安排,重点突出,各有特色,听了以后很受鼓舞。增印同志也对去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今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借此机会,我着重就社区和权益工作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取得新发展,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推动社区和权益工作取得新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和“五个坚持”的原则,特别提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城乡的协调发展。这种新形势和新的发展前景,既对社区和权益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难得的机遇。各级团组织必须紧抓机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加强共青团社区和权益工作,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发展。

  第一,努力使社区和权益工作成为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一个重要领域。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大会上明确要求“共青团要发挥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积极协助政府管理好青年事务”。在团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积极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已经写入《团章》。当前,社区服务和权益保护已经成为全球青年事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全世界118个国家政府设有青年工作部,4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青少年部。这些部门最重要的一项职能就是维护青年的权益。同时,依靠社区力量解决社会问题,建立社区与居民双向服务的互动模式已经成为一项世界性的社会运动。因此,把社区和权益工作作为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重要内容,是国际青年事务运作的一条基本规律。

  共青团既承担了党的青年工作职能,又承担了政府青年工作职能。随着我国法制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共青团所管理的青少年事务中,有相当一部分与社区和权益工作有关。例如,与青少年有关的立法调研、权益保护、教育培训、促进就业、社区文化、预防犯罪等等。199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专门成立了青少年事务署,承担了对问题青少年的行为纠偏等七项政府职能,都与社区和权益工作直接相关。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社区志愿服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艾滋病教育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事务将由社区和权益部门来承担。社区和权益工作必然发展成为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的一个重要领域。

  第二,努力使社区和权益工作成为承载新时期全团重点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从社区工作来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大量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性事务管理职能下移到社区。社区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重要基础支撑。从维权工作来看,《团章》规定:团组织“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条件下,青少年成长成才和权益保护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团中央1993年设立维护青少年权益部,2001年更名为社区和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就是适应经济社会的新发展、适应青少年结构和需求的新变化、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11年来,各地大力加强各级社区和权益工作机构建设,全国已有30个省级团委以及大多数地市级团委成立了社区和权益工作部门。社区和权益工作已经成为共青团的一条重要战线。

  团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服务青年具体需求、构建服务青年的工作体系”。未来五年,全团的一系列重要工作需要社区和权益战线认真抓好落实,例如,推动制定实施有关青年的法律和政策、大力开发青年人力资源、推动青年文化建设、服务青年学习成才、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帮助有困难的青年群体解决实际问题、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等等。当前,全团两项重点工作--青年中心建设和青年文化建设,都与社区和权益工作密切相关,经过各级团组织的积极实践,城市青年中心建设、社区青年文化和务工文化建设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三,努力使社区和权益工作成为加强青年工作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下,国际青年交流向务实化方向发展。许多国家的青年组织也更为关注与青年自身权益相关的青年社会问题,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弱势青少年群体。从西方青年运动的发展史来看,青年运动的价值取向基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对抗、抵制、破坏和摧毁某种社会现实为基本取向;二是以参与、促进、推动某种社会现实为基本取向。以冷战结束为分水岭,青年运动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主流由对抗和破坏转变为参与和建设。其所关注的问题,逐渐由“远离切身利益”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转变为十分具体的问题,如权利保护、就业创业、文化需求、社区发展等等。

  社区和权益工作是当前国际合作项目的重点领域。从合作的内容来看,社区和权益部门在禁毒工作、预防艾滋病教育、社区志愿服务、青少年法律援助等多方面都开展了一定的国际合作,积累了经验。从合作的方式来看,社区和权益部门既有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援助项目,也有民间团体的资助,方式和途径多样。自1998年起,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与社区和权益部门合作,在云南举办了三项持续性的青少年权益保护项目,编辑出版了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预防艾滋病等宣传手册。1999年“青少年维权岗——自我保护教育”获得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人力资源开发奖。在社区和权益工作领域的各个合作项目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推进社区和权益工作取得新成效

  今年,社区和权益工作总的要求是:围绕青年成长社区计划,以城市青年中心建设为龙头,抓好社区团建创新,打造社区青年文化,服务社区重点群体,加强维权和预防工作,抓基础,重建设,促整合,求突破,大力推动社区和权益工作取得新成效。在此,我重点强调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全力推进城市青年中心建设。建设青年中心作为当前和今后共青团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一项推进团的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各级团组织要按照杭州会议的要求,大力推进城市青年中心建设,带动社区和权益工作以及整个城市共青团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是重探索。青年中心建设是团的十五大提出的一个新课题,部署的一项新任务,需要各地结合实际进行探索、实践和创造。团中央通过抓试点的方式来推进这个项目,坚持“先建设,后规范”,目的就是鼓励各地大胆创造、积极探索,广泛吸收基层的宝贵经验。目前,青年中心的标识已经确定。各地要通过统一的标识形象推动青年中心项目的深入实施。各级团组织要在杭州会议明确的青年中心几个原则性问题的基础上,对青年中心的项目设置、动员组织方式、服务手段等重要问题,深入研究,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努力创造出符合青年特点的新经验和好做法。

  二是重实效。建设青年中心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青年、教育青年、凝聚青年。需要强调的是,青年中心建设不能盲目地建设,而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不能搞形式、摆盆景,而是要深入青年,深入基层,扎扎实实地去推动,切实抓出成效。我们要求各地加大建设工作的力度,不仅仅是加快建设速度,更重要的是要在实效上下功夫,既要建得快,又要建得好。团中央考评的标准是要建一个,成一个,实一个。

  第二,努力打造社区青年文化。文化育人是共青团工作的优良传统。各地要深入总结社区青年文化建设中的成果和经验,探索适合青年和社区特点的文化表现形式,整合社区文化资源,促进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和务工文化等多种青年文化在社区的融汇互通。

  一是加强社区青年文化阵地建设。活动阵地是社区青年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广纳社会资源、借助行政资源建设好社区青年文化阵地,既是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对青年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共青团组织主动适应青年结构和需求新变化的必然选择。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分布于城市社区中大大小小的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舞台,在推进社区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三人篮球”比赛场也成为活跃社区体育文化的重要阵地。各级团组织要采取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充分利用社区现有活动场所,进一步推进社区青年文化活动阵地的建设。

  二是培育社区青年文化活动品牌。社区青年文化活动是服务青年,活跃社区文化的具体抓手,而品牌是活动项目的商标和“无形资产”。良好的活动品牌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源,有利于吸引青少年的积极参与,有利于扩大社会影响力。各地要培育好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活动、社区青年文化节、社区“三人制”篮球赛等社区青年文化品牌,推广青少年喜爱的文体活动项目,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不断丰富活动品牌的文化内涵,通过具有广泛影响的活动品牌来凝聚青年,吸引青年,推动社区青年文化的发展。

  三是大力扶持社区青年文化社团。近年来,青年社团对青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各类社团组织包括网络虚拟社团迅猛发展。各级团组织要积极关注新型社区青年文化组织的发展,大力扶持社区青少年文艺团体,推动建设各种兴趣俱乐部,特别是以青年中心作为新的纽带和阵地,联系青年文化社团,发现和培养社区青少年文化骨干,激发青年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群体的有效覆盖和影响。

  第三,着力服务重点群体。各地要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和青年需求,深入开展“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努力提高服务进城务工青年工作水平,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团建。团组织建设是服务青年的重要依托。各地要进一步加大进城务工青年团组织建设、团建创新的力度,针对进城务工青年群体结构和需求的特点,探索多种形式的团建模式,推进以团组织为核心的进城务工青年社团建设,把更多的进城务工青年团结和凝聚起来,提高团组织对这一群体的覆盖面。

  二是抓培训。提高就业技能是广大进城务工青年的迫切需求。各级团组织要拓展和深化“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计划,着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动员、引导社会培训实体为进城务工青年提供实用、低价的培训服务和就业创业指导,帮助进城务工青年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三是抓文化。文化需求是进城务工青年群体的主要需求之一。务工文化也是青年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级团组织不仅要关注这一群体的物质生活,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把握正确文化导向,深度挖掘进城务工青年群体中的先进文化,用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文化引导、塑造进城务工青年。

  四是抓维权。权益保护是进城务工青年群体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各地要积极推动有利于进城务工青年成才发展的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探索适合共青团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队伍的组建形式和工作方法,发挥协调优势,建立维权网络,动员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及争创单位为进城务工青年提供有效的维权服务和法律保护,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切实加强青少年维权工作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青少年维权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标本兼治,收到实效。

  一是要推进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建设。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是社区和权益战线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重要品牌。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扩大建设规模,建立师资队伍。依托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和社区的实际,采取以案说法、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现场咨询、漫画宣传等多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教育青少年从小树立法制观念,做到学法、懂法、守法。

  二是要加强青少年维权服务中心建设。青少年维权服务中心是解决青少年侵权案件的重要实体,是构建社会化的青少年维权工作网络的重要环节。要通过加强各级青少年维权服务中心的建设,进一步深化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完善区域联动机制,推动青少年维权工作网络建设。各地要根据实际,采取多种设置形式,通过志愿服务、吸纳会员等方式,广泛动员法律青年志愿者参与青少年维权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基地建设,推动自护工作向社会化和规范化方向的发展。

  三是要深入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任务繁重,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机制建设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加强。从2003年的检查情况来看,闲散青少年问题比较突出,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点群体。要通过摸底排查、建档立卡等措施,掌握闲散青少年的底数,建立全国闲散青少年的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分析闲散青少年的成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在生活上解困,学习上帮助,行为上纠偏,就业上扶持,把违法犯罪的倾向和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是要探索开展“青少年无犯罪社区”创建活动。自“成都会议”以来,全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深入开展,各地尤其是一些街道社区,基层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机制建设逐步完善,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青少年犯罪率明显下降,涌现出一大批无犯罪社区。各地要通过开展“青少年无犯罪社区”创建活动,推广先进经验,进一步调动基层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基层,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收到实效。

  三、把握规律,着眼长远,建设社区和权益工作的长效机制

  周强同志在共青团十五届二中全会上就加强共青团的机制建设作了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机制建设是共青团工作中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并就建立和完善共青团工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就当前社区和权益工作而言,必须努力构建和完善能够保障工作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一,要研究探索监测预警机制。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不良文化思潮等诸多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及时准确地做好监测和预警,能使各项工作决策更有前瞻性、计划性和科学性。

  一是要探索进城务工青年思想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准确把握进城务工青年的思想动态,是做好教育和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各类青年群体中,进城务工青年群体数量大,流动性强,组织化程度低,不同地区的进城务工青年所关注的问题差别很大。目前,我们对这一群体思想动态的把握还远远不够。各级团组织要密切关注本地区进城务工青年的思想动态,及时跟踪变化情况,建立起收集、反馈进城务工青年思想动态信息的监测机制,及时为党和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是要建立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监测预警机制。有效降低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关键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各级团组织要深入研究,认真总结,通过对区域性社会环境、治安状况、闲散青少年比例等具体指标的监测评估,及时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趋势作出预警报告,为地方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武汉市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状况和社会环境进行监测评估,就是对建立青少年违法犯罪监测预警机制的有益尝试。

  第二,要建立项目化运作机制。项目化运作是团组织服务青少年的有效工作方式,已经成为共青团组织整合社会资源,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越来越重要的一种工作手段。对社区和权益工作来讲,项目化运作要把握以下两点。

  一是要建立项目承接机制。从世界范围来看,由社会团体承接政府实施的项目是一种通行的做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化步伐的逐渐加快,团组织在承接国际援助和政府项目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的社会团体也开始承接越来越多的国际援助和政府项目,各级团组织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成功的实践。各地要深化与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的项目合作,主动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形成政府和国际组织委托,共青团承办、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是要完善项目合作机制。近年来,我国社会团体飞速发展,截至2003年,全国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团体达到20多万个。通过承接政府项目实现自我发展,已经成为许多NGO组织的重要手段,在环境保护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青少年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救助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领域。对于政府委托的项目,各级团组织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强化与其他社团组织的合作,通过招标、委托、招募、成果拍卖等方式,组织其他的青年社团和研究机构实施,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互惠、双赢的合作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团组织整合社会资源,优势互补,也有利于进一步凝聚社团组织特别是青年社团,把更多的青年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

  第三,要完善协调处理机制。城市社区青年工作和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都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团组织的力量,难以收到实效,实现长远发展。当前,许多党政部门的工作都包含着青少年事务的内容,与共青团社区和权益工作密切相关。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既是共青团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增强对青年服务能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履行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职能,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既有利于团组织借助行政力量,推进社区和权益工作的深入发展,也有利于各部门延伸工作手臂,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

  各级团组织要善于整合资源,搭建工作平台,推动社区和权益工作与各政府部门实现更为紧密的结合,积极协调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各司其职,齐抓共管。要借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计划的经验,围绕社区和权益工作的重点问题,通过履行相关工作的办公室职能或合作开展活动,积极建立党委和政府领导、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团组织具体运作的青年事务协调机构,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制定工作程序,建立团组织与有关政府部门良性互动的合作模式和协调处理机制。

  第四,要建立青少年社区参与机制。动员组织青少年社区参与,是共青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城市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长远发展,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青少年的需求相符合的社区参与机制。

  一是要健全社区青少年动员机制。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非公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游离于共青团传统组织体系之外的青年群体,如进城务工青年、新经济组织员工、待业青年等等。青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日益多样化。单纯依靠共青团原有的组织体系,采取传统的政治号召、典型示范等手段,难以完成对团员青年的有效组织和动员。各级团组织必须着眼于社区青少年的根本需求,发挥政治优势,依靠党的领导和领袖的号召,以项目为主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采取志愿参与、结对互助、发展会员等新型的动员方式,调动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建立青少年社区评价机制。社区评价机制是调动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伴随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原有对青少年单一的学校或单位评价体系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需要。各级团组织要立足基层,深入研究社区青少年的结构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评价方式,采取青少年社区素质拓展证书等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青少年社区参与综合评价体系,实现青少年学校评价、单位评价、社区评价的统一,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同志们,2004年是全团贯彻落实团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的开局之年,社区和权益工作任务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奋发进取,不断开创社区和权益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