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确定这样一个主题,就是要求学校共青团战线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能力建设和机制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刚才,部分团省委和高校团组织负责同志围绕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总结交流了经验,很受启发。借此机会,我就共青团服务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增强做好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教育、人事、劳动等有关部门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全力以赴地抓好。去年,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解决好了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全力以赴地做好。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同志也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共青团组织做好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组织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首先,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后备军。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从横向上比较,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毛入学率方面看,世界平均水平为17.8%,发达国家为61.1%。2002年我国25-64岁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仅为5.2%,1999年OECD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为24%,超过我国4倍。我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比重仅为1.38%,总人数尚不足1000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学毕业生接受了相关专业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是人才资源中的优秀群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将生力军培养成主力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将潜在的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建立在就业创业这个平台上。没有这个平台,人才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这个平台的质量不高,人才的优势就发挥不好。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本质上是人力资源配置过程,根本上就是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转化铺路搭桥,为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其次,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他还进一步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我们必须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对社会影响力大,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高校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既对毕业生群体本身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也会延伸到学校,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做好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稳定和社会安定。各级团组织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做好就业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扎实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第三,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竭诚服务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要求广大团干部要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服务青年,就要急青年之所急,想青年之所想,忧青年之所忧。青年学生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成才、发展,在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建功立业。而就业创业,是他们得以成才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关系到青年学生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共青团组织要把服务青年学生就业创业作为竭诚服务青年学生的具体举措,作为学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促进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要通过抓好就业创业服务,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有效地带动他们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共青团组织要通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进一步延伸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手臂,拓宽共青团组织的工作领域,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职能,从而更好地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团结带领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服务大局,着力建设,扎实推进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68万,增幅为32%,加上过去数年未能就业的一部分毕业生沉淀到下一年度竞争就业岗位,2004年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300万人。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将会长期存在,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压力很大。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十五”期间,我国每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将达到2300万人左右,1.5亿到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每年向城镇转移的规模约为1000万人,这1000万劳动力要在城市竞争就业岗位,并且在某些行业有较强的竞争力。专家预测,2004年,城镇和农村所需要的就业岗位约为3400万个,而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900—1000万个。也就是说,300万大学生将和3000多万城乡劳动力一道竞争900-100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我们说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压力和难度相当大,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既是党交给我们的一项光荣任务,也是共青团组织大有作为的工作领域。我们要充分依靠共青团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需要把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特点和规律。专家指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在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呈现出这样几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从精英走向大众;二是大学生人才市场从卖方转向买方;三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向第三产业倾斜;四是大学生就业初期失业率相对较高。这次会议召开之前,我们组织力量到全国部分高校作了专题调研。从2003年大学生毕业情况看,大学生就业呈现这样一些特点:学历层次越高,就业越好;毕业生就业地点选择呈现出层次性;计算机等原有热门专业热度趋缓,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相关需求增加;毕业生就业观念逐渐趋于理性;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未就业本科生中“有业不就”和“隐性就业”者增多。在此基础上,我们对2004年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态势作如下分析:毕业生流动性增强,更多的毕业生将实现跨省和跨地区就业;到西部、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去工作,将成为更多毕业生的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可能上升;经济困难群体和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进一步显现。鉴于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要抓住两个着力点:一是服务就业,二是推动创业。要把这两项工作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要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精神。大学生择业就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刚性就业”,也就是说大学生一般要选择待遇、条件较好,发展空间较大的行业、岗位和地区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双向选择,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学生家长,做出这种选择是可以理解的,也应当得到尊重。问题在于陈旧的观念、狭窄的视野,使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受到很大局限。从2003年就业情况看,在地域选择上,东部9省区仍然是毕业生比较集中的地区。以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为例,毕业生在东、中、西部地区就业分布比例分别为61%、23%、16%,比较集中的省市为上海、江苏、广东、北京、浙江等。在职业选择上,新浪网进行了一项调查:刚走出校园的你,在找工作时首选什么?共有6070人参加。结果显示,首选“公司、企业”的占59.14%,选“政府部门、国家机关”的占26.21%,选“个人自主创业”的占6.08%。这两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择业观念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到基层就业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对岗位的选择视野比较狭窄;三是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动力不足。可以说,观念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进而形成社会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首先就要帮助青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要努力帮助大学生把观念转变到投身西部、基层,投身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上来;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同时要把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作为转变就业观念的重点。这既符合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大学生素质的特点,也体现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矛盾十分尖锐并将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应着力通过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培养创业型人才来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努力把我国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营造鼓励创业的政策环境,建设矢志创业的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精神,使创业成为大学生的高度共识和共同志向。在这方面,国外知名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MIT“始终坚持将发明和实业结合的传统”,“绝不允许将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成就闲置在实验室里或书架上”,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支持学生以实业家的眼光大胆实验。根据一家大银行的调研报告《MIT创新之硕果》,MIT人先后创办了4000个实业,雇员达110万人,利润高达2320亿美元,相当于世界排名前20位的经济强国。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建设创业文化,一要紧紧抓住职业设计导航这个切入点。要立足于创业这个大前提,努力使之成为职业设计导航的中心思想,围绕创业进行人生职业生涯设计。二要树立创业典型。去年我们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创业典型进校园活动,引起了广大同学的强烈反响。要进一步挖掘和树立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总结创业经验,传播创业观念,弘扬创业精神。 二要提高就业能力,推动创业实践。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一种是“有业不就”,另一种是“无业可就”。前者主要受观念影响,后者主要是能力素质以及机遇方面的问题。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要在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着力帮助大学生提高能力素质。 1.抓好素质训练。开展素质训练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环节。要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作为开展综合素质训练的重点。要立足职业发展对能力素质的要求,精心设计就业创业能力素质的培训内容,科学地组织实施素质训练,形成能适应某一类职业或某一岗位需要的完善的素质结构,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力。要积极引入职业培训的最新成果,大力加强与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使校内的能力素质培训与社会的需求同步并轨。 2.大力实施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实践是育人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实施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增加大学生的“职业经历”,学习择业就业技巧,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就业能力,积累择业就业经验。要着眼长远、重在实践,把大学生引导到努力提高素质能力上来,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广阔天地中就业创业、成才发展。这次会议上,学校部将就这项工作作重点部署。各地、各高校要抓住契机,整合资源,全力组织实施好这项重点工作。 3.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网上曾有过一次调查,90%的大学生认可“自主创业”,但参与过创业实践的只有2%。这一方面表明,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应该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还没有把创业的知和行统一起来,总体上看,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处于比较低的形态。在学校党政的支持下,我们要加大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形式要多种多样。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既可以是模拟创业,也可以象华中科技大学的“梧桐雨”那样进行真实的创业。要以创业计划竞赛为载体,以竞赛的形式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和培训。要积极争取学校党政支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完善机制,制定政策,提供保障,创造条件,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参与创业实践。 三要构建就业平台,完善创业体系。实现就业或创业,是一个大前提。在这个大前提下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这个群体是否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我们既要实现理想的就业率,协助党和政府把就业压力减下来,还要关注就业创业的质量,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优化配置。能否实现最优化配置,受制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配置的过程中,在择业、创业过程中,是否有较宽裕的选择空间和足够的信息量。可选择的余地较小,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大学生“有业不就”或“无业可就”的重要原因。因为在“有业不就”或“无业可就”的背后,隐含着这样一个事实:一方面大学生认为社会为他提供的岗位不理想,而他又缺乏找到理想工作岗位的途径;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由于信息不畅,又苦于招不到理想的大学生。因此,在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构建起就业创业平台,既是着眼于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机制建设,更是着眼于优化大学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关键问题。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都很有意义。一是要想方设法,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尽可能多地、尽可能广地为大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二是要借助互联网络的优势,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结合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团中央、全国学联将建设“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网”。各地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网站和其他团学组织的网站,向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指导和用人单位信息,向社会用人单位提供高校毕业生的信息。三是要延伸传统工作手臂,加大推荐力度,将传统工作项目与推荐优秀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四是要充分发挥好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作用,为大学生科学地认识自身的素质结构,为用人单位选拔所需人才,提供科学、权威、规范的指导和依据。 引导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既需要有活动载体,也要构建服务大学生创业的服务体系。要构建创业服务体系,一是提供政策支持。近年来,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特别是2003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出台就业创业政策最多的一年。国务院出台的11项政策措施,确立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政策的基本框架。湖南、广东、天津、辽宁、河北等不少地方也因地制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要配合有关方面做好这些政策的落实工作,并紧密结合实际,联合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和落实新的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二是提供项目支持。要为大学生创业推荐可供选择的项目,尊重学生的选择,以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为主,加强创业指导,组织力量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三是争取资金支持。资金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瓶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募集社会资本,本着双赢的方针,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此外,还要通过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引入风险投资。 三、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把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落到实处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在全党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这是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意义的重大问题。各级团组织要始终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真抓实干,注重实效,扎实做好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一要推进重点项目。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人事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组部、人事部、共青团中央、中编办、教育部实施的“选拔优秀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工作”以及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团中央、文化部共同实施的“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志愿服务行动等项目,成效明显。数万名大学生参与活动,广大青年学生中唱响了“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主旋律。部分省市结合本地实际,实施了地方项目,比如湖北省“村村有大学生工程”、北京市“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广东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辽宁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河北省“大学生志愿者健康行动计划”、上海市“沪郊就业工程”等,得到广大毕业生的积极响应,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共计4090名毕业生参加了9省市实施的地方项目。今年,团中央将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扩大项目规模。各级团组织要认真组织好国家和地方实施的重点项目,总结经验,巩固成果,全力推动。还没有推出省内项目的地方,要加大力度,加强协调,推动符合本地实际的省内项目的实施。要适应新形势,研究新特点,推出新举措,通过实施重点项目,有效地解决困难,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 二要健全服务体系。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最重要的是要动员各方,整合资源,明确服务重点,突出服务特色,提高服务能力。要把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问题,构建服务体系,把服务落到实处,求得实效。一是建设就业信息服务网络。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就业中介机构合作,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推动服务大学生就业的信息系统和专门网站建设。二是开展教育培训。要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特别要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需要,开展“订单式”的教育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三是加强实践训练。加强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和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大学生提供舞台,帮助他们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增强就业创业本领。 三要加强机制建设。周强同志在团的十五届二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团的机制建设的要求。加强机制建设,对于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加强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机制建设,最根本的就是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统揽,以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把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素质拓展计划的各个环节中去,形成以服务就业创业为主题的全员性、全程性、系统性、导向性的素质拓展计划运行机制。要逐步建立并完善教育引导、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社会评价等有效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确保各项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同志们,做好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共青团组织适应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加强团的机制建设,从而更好地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有利契机。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统揽,扎实做好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