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开得非常成功。下一步落实好朝鲁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推广温岭经验,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因此,想就此与大家交换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是创新工作方式、焕发农村团组织内在活力的必然要求
解放思想问题,我考虑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与许多团干部交换过想法。有些同志觉得,解放思想不是我们团的工作或者团干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的同志甚至提出,团干部都比较年轻,很活跃,现在思想解放都过头了,不用再解放思想,或者说主要的不是解放思想问题。我觉得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什么是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多次强调过解放思想,他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又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江泽民同志对解放思想也有论述,他说,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勇于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开拓进取。按照这一阐述,对照我们的工作实际,首先,我们团的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是非常多的,小平同志讲解放思想就是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这个方面讲,我们解放思想的任务还很重。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看,团的工作的客观,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规律、青少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规律及共青团组织自身发展壮大的规律,而主观就是我们基于对上述规律的认识所确定的工作指针、工作方式、团建方式等方针、政策、意见。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向主观符合客观努力,但实际上,我们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规律、团组织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规律、团组织自身建设的规律,都不能说已经真正把握。也就是说,我们的主观和客观还没有完全相符合。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时期,同时,也正处在科学技术一日千里,世界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伟大时代,与其相适应,团的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在团结带领广大青年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同时,建立起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团的运作机制。研究团的工作、团组织自身建设,必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这个大背景来考虑。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中,团组织和团的工作赖以生存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必然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就要求团的工作不断地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客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主观就必须不断适应客观的变化。所以,团的解放思想问题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必须不断讲的话题。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团的十三大以来,农村团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总体上看,农村团的工作始终是全团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它之所以成为重点,一方面是因为其面广量大,另一方面是因为相对于青工、学校、社区战线,农村的改革比较深入,体制已基本稳定,而国有大中型企业、教育体制的改革正加快步伐,社区团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所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团的运作机制的建设,农村应该走在其它战线的前头。而之所以成为难点,是因为农村团的工作从总体上还没能很好适应或跟不上改革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存在的问题比较多。
这次会议重点研究加强乡镇团委主体地位的问题,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个思路要深入贯彻落实,也必须解放思想,才能达到认识统一,进而创新出一些实施的具体方式。所以,解放思想是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至于说解放思想过头了,我觉得问题产生在对解放思想的认识有偏差。他们所指的是打着解放思想的旗号,轻视党纪政纪,淡漠属于我党优良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追求表面上的所谓大胆、新意、高指标等现象,其本质不是解放思想。有的同志认为团干部年轻,不存在解放思想问题,恐怕这更站不住脚。解放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年轻只是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这与解放思想有联系,但并不相等。接受了正确的新事物,可能带来解放思想的正面效果,反之就会离解放思想越来越远。因此说年轻并不等于天然就解放思想,还是需要通过学习理论,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客观事物,最后使自己的思想得到解放。
二、当前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重点
作为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解放思想,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重点。从团的工作看,八十年代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活跃团的工作”的指导思想;实施服务万村行动以来,确立“以服务促建设,以服务求活跃”的团建思路,主要是从“左”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当前,则要重点从传统偏见、落后的行为定式和畏难发愁、无所作为的情绪中解放出来。
(一)从传统偏见中解放出来
偏见就是对某一事物的主观倾向。由于这种倾向,就会主观而不客观、片面而不全面、偏颇而不公正地看待问题。从而影响人们准确地理解把握客观事物。产生偏见的原因很多,主要的有两个,一是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主体意识不是白板一块,而具有主观选择性,一是主观认识没能及时适应客观事物的变化,在过去这种认识可能是对的,但在客观事物变化之后,同样的认识就可能成为偏见。
由于传统偏见的束缚,影响了对客观事物准确把握的现象,在团的工作中还是常见的。如在工作内容上重服务大局,轻服务青年;重团结、教育青年,轻吸引、凝聚青年;在工作评价上,重领导评价,轻团员青年评价;在自身建设上,重在新形势下的“位”,轻新形势下何以“立”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准确把握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的关系问题。
自团的十三大第一次把服务青年作为共青团的三大任务之一提出以来,全团对服务青年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已基本达到一致。问题是在实际工作当中落实得不好。设计活动,开展工作,往往忽视服务青年。这个问题的产生,从思想上分析,就是存在认识上的偏见,认为服务大局是讲政治,服务青年好像离讲政治就远些。实际上,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就是要团结教育带领青年跟党走,不服务青年就不能很好地吸引青年,凝聚青年,谈何助手和后备军呢?这不是最大的政治吗?
要全面理解实施强乡带村,恐怕也要克服认识上的一些偏见。十四届二中全会提出强乡带村这一战略后,大家很赞同,但大部分同志仅把强乡带村理解成为了带村而强乡,有的同志甚至理解成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快的强乡或强村的团的工作。对加强乡镇团委在农村基层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缺乏深刻的认识。原因就是受过去对乡、村两级团组织功能的认识的限制。
大家讨论中提出强乡带村既要探索发达地区的做法,还要探索不发达地区的做法,这个意见很好。大家也有一个担心,就是强乡带村是不是只适应发达地区。这里有些认识偏差需要注意。强乡带村是一个思路,表示的意思有二,一是为了带村而强乡,强好乡才能带好村;二是农村团的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要逐渐由村为主体变为乡镇为主体。从这两个意义上讲,强乡带村适合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但是在具体方式、方法上,应该有很大区别。学习温岭经验,发达地区可以学习其思路、做法;不发达地区主要是学习这种思路。但认为温岭经验是在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产生的,因而不适应经济欠发达地区,这就是一种偏见。因此,要随时注意克服主观上存在的偏见,这样才能保持思维敏锐,不至于固执。
(二)从落后的行为定式中解放出来
定式就是固定的模式。武术有套路,围棋有定式,象棋有走法。定式之所以成为定式,是因为其在特定环境下的合理性。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定式也需要相应的变化。
共青团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自身特色的行为定式,有些已成为优良传统。但也要看到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有些行为定式变得落后了,或者过分地强调某一方面,使本来很好的方法,变得片面了。如善于组织发动是我们的优势,但走向重宣传发动、总结表彰,轻检查落实;重概念式的口号宣示,轻深入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重影响轻实效,重当时效益轻长期效益等等。
先说重活动,轻团建这个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团的组织建设有一套周密的规范,团建的外部环境变化较小,按这套规范做就可以了,工作的重点在组织活动,这在当时是对的。改革开放以来,团的活动和组织建设都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大变革的实际要求共青团多开展一些活动,一方面动员青年、引导社会支持改革,为经济建设多做贡献,另一方面先从活动上适应新的形势,进而带动团的组织建设适应新的形势,所以全团上下也都相对重视活动,这也是对的。现在团的活动对新形势适应得较好,而团建方面适应的则不是很好,尤其是基层组织建设进步不大,在一些地方甚至问题不断严重,已成为影响整个团的工作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是重活动轻团建,活动与团建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就不对了。在村团支部建设上也有一个定式问题。最近下去调研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村民委员会换届搞直选,加上村干部压缩人数,有的地方就采取先选党支部、村委会,然后在其中找一个最年轻的兼团支部书记的办法,这样做有团干部的工作报酬等待遇好解决之利,但也带来村团支部书记年龄普遍偏大之弊。有一个乡镇,最小的村团支部书记33岁,最大的45岁,平均年龄39.6岁。我与一些团县委的同志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同志觉得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因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用过去的定式来看待这个问题。昨天吉林省发言中介绍的九台子市村团支部先选举,当选村团支部书记积极参选村委会的经验,就突破了定式,结果很成功。今天大家讨论中还提到村团支部书记“三位一体”配置问题,现在想这个提法本意是对的,但配置这个词有问题。配置其实就是一种行政命令,是过去的一种定式。由此引申一个问题,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在选举中发挥团的助手作用恐怕越来越重要。村团支部要成为村党支部在村民主政治建设中可以依赖的坚定力量。
刚才有的同志谈到了团的机关部门设置与开展工作的合力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团的各条战线之间界限分明,各自又有明显的特点,相互之间需协调的事情比较少,但最近几年开展的重点活动,都不是一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如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保护母亲河行动,争创“五四”红旗团委等等。强乡带村,从温岭的经验看,不仅涉及青农、组织,还涉及到宣传、权益、学校、青工等部门。因此,过去按部门截然划开工作的定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多部门合作是必然的。但是怎样使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好,则需要探索具体机制。这也正说明了需要从传统的行为定式中解放出来。
(三)从畏难发愁、无所作为的情绪中解放出来
面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部分团干部信心是坚定的,斗志是旺盛的,精神状态是饱满的。但也有部分同志畏难发愁、怨天尤人,觉得难有作为,更谈不上积极创新,甚至由此而发展为采取逃避的态度,不安心工作。冲破各种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从畏难发愁、无所作为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始终保持勇于开拓、积极创新的精神状态,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重要任务之一。
畏难发愁,无所作为的情绪是思想上重外部环境,轻内在努力的具体表现。应该承认,由于共青团的性质所决定,外部环境对做好团的工作十分重要。但从总体上讲,团的工作外部环境基本上是一定的,做好工作重要的还是靠自身努力。如果两眼老盯着外部环境,就必然怨天尤人,畏难发愁;反之,多从自身找原因,多看自身的优势,就能产生积极创新的动力,敢于有所作为。
一个人面对困难的态度,直接反映其人生态度。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在困难中求发展是一种常态,没有困难、没有问题才是非常态。对人生采取积极的态度,就会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就会“其乐无穷”,反之亦然。战胜困难的实践对人的精神也是一种难得的锻炼,特别是年轻干部,如果面对困难不保持积极的态度,就容易意志消沉,就会对一生产生不好的影响。
应该看到,一定困难的出现,总有其特定的条件、背景和原因。团的农村工作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是在国内改革的攻坚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出现的,是不可避免的。对这些困难的态度,将直接影响着我们对改革、发展与稳定大局的态度,如果任由畏难发愁、无所作为的情绪发展,就不能正确认识改革,严重时还会成为改革的阻力。
三、大兴调查研究、积极创新之风
深入调查研究,使我们的主观认识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是推进解放思想、积极创新的重要途径。我们党有着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共青团也有这一光荣传统。团的十三大、十四大以后,新的一届书记处展开工作都是从组织大规模的调研开始的。但是,从全局看,面对新形势,调查研究还没有在全团引起应有的重视,有些团干部以为现代科技发达了,了解情况的手段和方法多样化了,因而不需要深入基层了;有些团干部认为情况熟,用不着调查研究;有些团干部借口工作忙,顾不上调查研究;还有的团干部下基层调查也只是习惯于随便听听、到处转转,流于形式,不深入调查研究。这是造成我们在新形势面前不适应、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调查研究,对于我们解放思想,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做好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也具有特殊意义。
调查研究要针对团的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全团来看,就是要调查研究青年群体的状况及发展趋势、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规律和团组织自身建设的规律,并依据对这些规律的认识,提出指导工作的方针、政策、思路。就农村团的工作而言,宏观上就是要调查研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及其对青年成长发展的影响,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微观上就是要研究几项重点工作如何在基层落实,进而推动农村基层整体活跃。
调查研究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青年,讲究科学方法。在借助各种新兴的调查方法的同时,不要丢掉一些好的传统方法。下基层搞调研,应有明确的题目,做好资料准备,地方不一定跑得非常多,切实深入下去,有针对性地把问题弄明白。
调查研究要解决问题。不能为调查而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提出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使我们不断地接近真理,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会事倍功半。做好新时期农村团的工作,需要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的共同努力,全国有20多万专职团干部,农村战线上和各级团的领导机关的团干部也有10多万,如果大家一起动手,不要说所有的团干部,就是一个书记带上分管的同志一年解决一个问题,一届团委集中解决3到5个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解决得确实透,那将对我们的工作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浙江团省委近两年每年都选择一个重大课题,书记带队,有关部门参加,一般6到7人,驻点几个月,既调研,又抓点,成效很显著,这种做法值得各地学习。
为了搞好调查研究,我看要继续改变文风会风。写文章、讲话要尽量短,开会要有明确的议题,发言要讲自己实际的感受,少讲空话、套话,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