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共青团 重点工作
按:今年4月,团中央提出,要在全团大力推进“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青年就业创业行动、青少年维权工程等12个方面的重点工作。现开设“2007年共青团重点工作”专栏,介绍、交流有关工作进展情况。
青工战线采取五种模式 积极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
近期,全团青工战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大力实施中国青年就业创业行动。特别是在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采取定向帮扶、校企合作、专业运作、实时对接、创业带动等五种模式,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切实帮助。
一、定向帮扶模式。把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服务群体,充分了解他们的就业意向、签约状况,将整合的资源优先向他们倾斜,帮助他们尽快就业。山西推出“扶助经济困难大学生一助一(多)计划”,广泛动员青年企业家、青年文明号集体与经济困难大学生结成“一助一(多)”帮扶对子,挖掘本单位用人岗位并重点向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福建团组织在举办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之前,召开专门座谈会,倡导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并在招聘会上明确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优先招聘。团青岛市委提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服务全覆盖的目标,积极建立“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求职库”,一方面整合青企协资源为他们集中提供一批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动员企业建立“学士后流动站”,为暂时找不到就业岗位的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过渡性岗位。团杭州市委把部分高校经济困难毕业生的求职意愿、特长等信息印制成《寒门英才推荐册》,通过组织的力量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二、校企合作模式。广泛联系国有大中型企业、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企业,把它们作为本地区“大学生就业基地”,并组织它们和所在地高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定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团广州市委举办2007年校企对接交流会,近300家企业与10多所高校实现了对接,高校一方面有了相对固定的用人信息渠道,一方面还可以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团重庆市委动员部分企业以自愿加盟的形式与高校共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加盟企业每年分两批提供大学生见习岗位,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技能,对在见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大学生优先录用。团山东省委青工部聘请优秀青年企业家担任大学生就业创业志愿导师,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倾向测评、职业导航、职业培训等服务,切实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专业运作模式。着眼于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就业帮扶体系,整合社会资源,以自建、共建等形式,建立本地青年就业服务机构,加强内部专业化建设,切实提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团中央青工部引资300万元在北京市高校集中地区成立全国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开通全国青年(大学生)就业服务热线,对全国青年尤其是未就业大学生开展面对面的岗位介绍、信息查询、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设计、职业培训、创业孵化等免费服务。沈阳、无锡、太原等地团组织强化青年就业服务中心建设,普遍建立大学生就业需求档案,完善人才市场信息发布制度、用人登记制度,加强信息员队伍和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跟踪服务。
四、实时对接模式。采取组织现场洽谈、网络招聘、媒体发布等方式,促进高校毕业生与岗位的全方位、立体式对接。一是组织现场洽谈。安徽、河南、甘肃、吉林等地团组织在动员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企业、青年文明号集体等单位参与的基础上,举办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招聘活动或“送岗位进校园活动”,通过提前向相关企业、学校提供当年全省应届毕业大学生数量、专业结构和企业岗位需求、岗位数量等,使供求信息在招聘会前就可以完全对接,提高了招聘会的签约率。截至2007年5月底,全团青工战线累计举办各类招聘会32场,提供就业岗位48600个,帮助15681名高校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二是组织网络招聘。团中央青工部针对大学生通过网络应聘工作的现状,依托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网,举办两届网上招聘大会,并在网络平台上为100个重点联系城市设置了岗位信息上传接口,累计上传24747条岗位信息,4364名大学生在网上提交了求职简历,实现了就业信息和求职大学生跨区域、跨空间的实时对接。三是进行媒体发布。湖北、浙江等地团组织通过当地电视台、报纸等定期发布岗位信息和优秀大学生简历,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接的同时,营造全社会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五、创业带动模式。在抓好就业服务的同时,大力深化成功创业计划,通过扶持青年能人创业,实现就业岗位的“倍增效应”,并引导这些新增就业岗位向高校毕业生倾斜。团武汉市委通过举办“青年创业挑战赛”,选拔一批青年创业团队,给予资金、技术扶持,同时推动其与湖北高校开展合作,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专业化培训,并负责输送到软件外包工程师等就业岗位。宁波市鄞州区青年创业服务中心为870名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免费创业指导,并引进孵化青年科技型创业企业27家,直接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就业岗位500多个。四川、大连等地设立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基金”,帮助部分有创业潜能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团中央青工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