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团委创新学生骨干培养方式 增强培训效果
北京大学团委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不断探索学生骨干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学生骨干训练营活动中推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思路和措施。
一、调整学生骨干培养模式,创新培训机制。校团委在总结已有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立足高端、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办学理念和“纵向加强、横向打通,长期培养与短期集训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对传统的团校培训模式做出全新的调整。校团委利用团校在做好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干部”培养工作的同时,将校园文化生活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特别是承担着一定组织协调职责的学生骨干纳入培养视野,探索新的培训机制,即“自我教育、同伴教育、实践教育”。在训练程序上设计了集训、实践培训、成果汇报等程序,通过安排学员交流会、读书报告会、主题研讨会、素质拓展、讲座、成果汇报会、联欢会等活动,形成了学员自主学习、团队实践学习与全体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在培训机制方面,引导学生骨干在团队的学习生活中学会自我定位、自我管理和自我塑造,同时突出团队合作、互相促进,实现了“只开课不授课”和“优秀人才共同成长”的目标,形成了学生骨干个人、团队和训练营整体三个层面的有机互动。在实践培训方面,各团队不仅完全自主与实践地取得联系,还对调研、专项活动等进行安排,广泛开展志愿服务、高校调研交流等活动。今年暑假,训练营要求每个团队利用300元的专项基金为实践地做一件“我们认为最有社会价值的事”。各团队抵达实践地后,在地方政府指导下,深入工厂、农村与群众交流,调研社会老龄化现象、社会福利体制建设、市容规划等课题,并形成了富有建设性的调研报告,受到各方好评。
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升培训效果。训练营从主题到标识、阅读书目,紧密围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要求,强化主题引导,使学员对党的奋斗历史和自己的时代使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今年学生骨干训练营突出实践培训环节,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考察相结合,引导学生骨干带着问题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思考、提高。在实践过程中,学员们参观革命旧址、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习有关著作、独立探索和思考,这种体验式培训使学生骨干在置身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中更加真切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自觉地将对党的历程的回顾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结合起来,社会调研进一步深化了学习过程,锻炼了他们深入基层、深入实践的作风。在实践中读书、交流、研讨、设计,拓展了学员的眼界,促使学员将理论学习与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思考联系起来,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统一起来。
三、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导向和凝聚作用。在“学生骨干”概念推出前,“学生干部”与“社团骨干”是泾渭分明的两条主线,学生干部举办活动有团委的指导和经费支持,而社团的发展却面临许多困难,久而久之,这些社团骨干不但难为团委所用,还容易产生抵触和逆反情绪。北大团委积极调整思路,针对校园内各种社团的活跃和学生积极分子的涌现,对“学生骨干”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摒弃过去较为狭窄的视野,通过开展学生骨干训练营活动打通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中学生骨干体系,将习惯各自为政的校园学生骨干凝聚起来,将活跃在校园各个领域的学生骨干纳入团委的工作范畴,学生干部和社团骨干的优势得以互补。学生骨干训练营结束后,这些来自各个领域的学生骨干将在校园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发挥带头作用,有利于影响和凝聚更多的学生,使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取得更大的成效。
(北京大学团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