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春市委配强干部队伍提升运转能力努力 把街道团组织打造成城市共青团面向基层工作的桥头堡
编者按:街道团组织是共青团层级化组织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织层级,目标要建设成为城市共青团工作的桥头堡。团长春市委在聘请老团干部“1+1”结对指导新任团干部、依托团员中心户就近就便联系团员青年、开发公益性岗位助推团建工作、为基层组织注入工作资源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可贵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是实现“两个全体青年”目标,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重要创新性实践。团长春市委按照团中央和团省委的部署,以干部配备为主线,以联系青年、服务青年为目标,以机制建设为保障,深入推行“1+4+N”(即1名团委书记,4名兼职副书记,N名委员)的组织格局创新模式,全面提升街道团组织的凝聚能力、动员能力、影响能力和运转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2011年5月,全市62个街道全部完成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
一、吸引青年骨干,配强干部队伍,提升街道团组织的凝聚能力
干部选配是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的基础环节。我们着力把全团的好政策转化为工作的好措施,切实把各界优秀青年吸引和选拔到街道团组织中,打造坚强的战斗堡垒。
1.严格程序,选拔优秀青年。队伍配备的根本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基础是恪守选配程序。我们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意见,由街道党工委牵头开展工作,为干部选拔把好关。严格按照组织程序,规范八个步骤(即制定工作计划、成立工作机构、宣传发动、推荐人选、确定预备人选、党委研究公示、产生、报批),确保干部选配的质量和严肃性。面向全体青年,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青年自荐、重点邀请等方式,将各界优秀青年选入团组织。目前,全市街道组织格局中,各类兼职团干部1056人,平均年龄为30岁,体制外占68.4%。
2.完善模式,促进队伍稳定。队伍配备的现实难题是流动性过快的问题。在“1+4+N”的队伍配备模式中,“1”是体制内专职团干部,稳定性较强;“4”是中坚力量,也是影响队伍稳定的关键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结合辖区内的青年分布和重点工作部署,通过席位制、轮值制等方式,设置“席位岗、志愿岗、社团岗、民生岗”,每个岗位分别设置1名副书记,使干部定向选择、有序更替,保证了队伍的稳定。同时,通过设置“名誉团委书记(委员)”、“特邀工作顾问”等方式,最广泛地吸纳热爱青年工作的各界人士,充实了干部队伍。
3.研究机理,调动干部热情。干部积极性的调动是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我们认真研究辖区青年从事共青团工作的心理驱动因素,建立共同工作的牢固纽带。来自“两新”组织的青年背靠企业,寻求的是利益交汇点,我们着力鼓励他们承办活动、建立见习基地,推介企业、树立形象、吸收人才;来自社团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的青年,寻求的是公益的出发点,我们着力搭建公益诉求的实践平台,合办或扶持公益活动;来自政府派驻机构的青年,寻求的是工作结合点,我们着重推动活动联办和工作成果共享;新加入到团干部队伍中的青年,寻求的是情感的交融点,我们给予生活的关怀、精神的鼓励,从而促进干部队伍团结和谐。
4.全面培训,提升干部能力。团务知识的空白是初任团干部的普遍弱项。我们设立导师带徒制,结成新老团干部“一助一”业务帮扶对子275对,确保新任职团干部尽快熟悉工作。组织开展街道团干部集中性培训,设计专门课程,采取理论教学、情景教学、讨论教学和实地参观等方式,将街道团干部全部轮训一遍。
二、延伸基层组织手臂,拓宽联系青年途径,提升街道团组织的动员能力
有效联系青年是街道团组织发挥作用的前提。我们既在队伍建设上坚持“培养一名干部,带动一批青年”,又在组织建设上立体延伸团的覆盖网络。
1.建设青年自组织枢纽站,横向扩大组织联系。青年自组织与普通青年联系紧、辐射广。我们着力把街道团组织建设成为联系各类青年自组织的枢纽站。邀请影响力大、公益性强的自组织参与到团(工)委建设中来,其主要成员担任街道团(工)委委员。推行青年联络员制度,选择青年自组织中的优秀青年任联络员,由街道团(工)委委员进行定期联系。加强项目合作,对于青年自组织开展的优秀活动项目,我们按照“一加一”的方式积极给予配套帮扶(比如:青年自组织资助贫困家庭500元,长春青年发展基金配套再投入500元)。目前,共有32个青年自组织参与到18个街道团的工作中。“一月”志愿服务队、“百度贴吧”青年团队等自组织工作十分活跃。
2.建设团员青年中心户,纵向延伸组织体系。以团员青年家庭为抓手,以小区楼宇为单位,坚持“居住相邻、易于集中、便于活动”的原则,广泛设立了“团员青年中心户”,由“中心户”负责联系普通青年,组织青年开展活动和参与团的活动,从而构建了从街道团(工)委到社区团支部、楼栋中心户的三级基层组织网络。
三、发挥民生工作优势,促进服务青年机制化,提升街道团组织的影响能力
竭诚服务青年是街道团组织扩大影响的关键。我们抓住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契机,着重发挥好团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的优势,面向基层建立服务民生工作机制,抓实民生服务项目,全面联系、服务和影响辖区青年。
1.实施街道团组织民生责任制。我们将青年就业创业、青年文化共享、弱势青少年群体关爱、青年志愿服务等四大类18个民生服务项目作为街道共青团工作的年度责任项目。市、区、街道逐级签订年度民生工作责任状。开展团组织服务民生工作表彰,鼓励街道团组织结合实际自主设计民生活动。一年来,各街道团组织开展民生服务项目累计近300个。
2.推行民生项目委员包保制。街道团组织全体成员包保负责民生服务项目。4名副书记分别对4大类民生项目总包干,团委委员根据自身的职业身份特点,分别对具体民生服务项目负责,发挥各自优势推动项目的落实。
3.建立民生资源基层共享制。团市委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并将使用主体下移到街道团组织。坚持工作资源下移,全年下发各类专项资金150余万元,平均为每个街道提供助学资金5000元,各种捐助物资价值2000余元,结成贫困学生帮扶对子10对,文化演出1场。动员青联委员、青企协会员与街道团组织对接,向青年发放免费体检卡1000张,免费图书卡1000张,中小学工具书10万册。坚持分配权力下移,鼓励街道团组织自主研究决定资源的具体使用方式,上级团组织监督指导,不参与决策过程,提升基层的主动性。坚持采取差异化下移方式,根据街道团组织的工作表现,确定总体资源的分配,不搞平均主义。
四、建立基层服务体系,优化工作环境,提升街道团组织的运转能力
上级组织的支持是街道团组织开展工作的保障。我们面向基层建立立体帮扶体系,通过机制化运行,解决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加强基层资金支持。吉林团省委为每个街道拨付3000元工作经费,长春团市委匹配工作经费3000元。我们争取区党政支持,由区财政匹配工作经费6000元,街道匹配工作经费1.2万元。今年,城区各个街道(乡镇)共青团工作经费将全部达到2.4万元,以农业产业为主的县(市),各个街道共青团工作经费力争达到1.2万元。
2.加强基层政策支持。结合党团共建创先争优工作,与市委组织部联合检查、共同推进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争取基层党委支持,将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纳入基层党建整体格局。完善团内创先争优表彰办法,加大对街道团干部的表彰力度,增加体制外团干部表彰数量20%。对表现优秀、要求入党的兼职团干部,在推优入党上优先考虑。
3.加强基层人力支持。结合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协调人社局和财政局,配备40名街道志愿者管理员,由市财政统一支付工资,专门负责开展街道共青团工作。因为前期试点运行良好,今年将结合团省委开展的万名公益岗进社区工作,联合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和市财政局,共同招聘一批优秀的青年专干,配备到全市376个社区。此外,还将动员高校与街道、社区团组织对接,提供志愿服务力量。
4.加强基层业务支持。设立基层联系点制度,团市委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分头联系街道,坚持靠前指导,因地制宜地帮助街道团组织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制、联席会议制等工作制度,解决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