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强化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切实发挥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团中央在认真研究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总结各地各高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细则》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骨干的培养理念、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格局和保障机制,对“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具体课程设置予以了明确和细化。现将《细则》刊发如下,供各地各高校参考。
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强化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切实发挥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根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中青发【2007】27号)有关精神,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培养目标
从履行共青团的根本职责出发,针对大学生骨干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求,从增强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境界、优化能力结构、锤炼作风品格等方面着手,在大学生中培养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的学生骨干,为他们逐步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基础。
二、培养格局
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三级实施。各级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培养对象面向高等学校(包括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以下同)、科研院所在读的本专科学生、研究生招收。各级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设置原则上不少于半年的培养期,其中集中学习时间应占一定比例。
1.高校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是大学生骨干培养的基础性主阵地。由校团委主办,设置大学生骨干培养的基础课程。培养对象主要包括本校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主要负责人,优秀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原则上培养对象必须经过院系级团总支(分团委)推荐和一定形式的考察公示。每年培养的学生骨干不少于学生总数的2%。
2.省级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由省级团委、学联主办,设置大学生骨干培养的提升课程。培养对象为本地区高等学校(“211工程”学校除外)、科研院所的主要学生干部。原则上培养对象必须经过校级团委推荐和差额选拔。每年培养的学生骨干一般不少于200人。
3.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主办,设置大学生骨干培养的提升课程。培养对象为全国“211工程”学校校学生会主席、研究生会主席,全国学联、省学联驻会执行主席。培养对象的确定须经过省级团委推荐、团中央核定两个环节。每年举办一期,一期240人左右。
三、培养原则
1.坚持把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殊要求相结合。既要尊重人才成长需要历经长期过程的一般规律,科学设计培养内容和方式,系统规划和推进各项工作;又要格外注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这一特殊要求,着重加强理想信念、信仰立场、理论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2.坚持组织培养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各级共青团、学联组织的作用,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要求以及大学生骨干的实际需求,有计划、系统地开展培养工作;又要充分调动培养对象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开展日常学习,加强自我教育。
3.坚持理论框架训练与能力结构训练相结合。既要通过开展理论学习等有效方式,对培养对象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训练,传授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又要采取专业化的培养方式提高培养对象的学习研究、组织协调等社会化能力。
4.坚持把组织社会实践与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引导相结合。既要把组织培养对象参加社会实践作为引导他们了解社会、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又要找准他们普遍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他们的思想困惑进行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解答,帮助他们廓清思想迷雾、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
5.坚持把培养选拔与日后的观察、举荐、使用相结合。既要在培养期内有计划、分阶段地引导和帮助培养对象逐步提高各方面素质;又要在培养期结束后实行跟踪培养制度,通过推荐理论学习文章、定期分区域开展沟通交流活动、组织在网上研讨重大问题、向有关方面举荐等方式保持与他们的联系和交流,为培养对象成长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四、培养方式
1.理论学习
教学目的:重点帮助培养对象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以及基本国情,增强对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甄别能力,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教学方法:举办辅导讲座,引导培养对象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分类研读;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就党的创新理论、重要战略思想、重大政策以及社会思潮、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讲解;编发简明理论学习读本和资料。
2.社会实践
教学目的:重点引导培养对象了解基层、认识国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密切与基层和群众的联系,培养对党、对人民的朴素感情,树立走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的成长道路的意识;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品质、培养优良作风;增加社会阅历,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方法:引导培养对象利用寒暑假返乡的机会或组织他们到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国情考察;组织培养对象深入到基层生产一线参加劳动锻炼,到机关事业单位、厂矿企业、乡镇社区挂职锻炼,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培养对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成果。
3.社会观察
教学目的:重点帮助培养对象逐步掌握和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培养和提高独立思考、思辨甄别的意识和能力,澄清思想上的困惑和模糊认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社会热点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形成更深刻、更理性、更全面、更稳定的看法,进而明确坚定的政治方向。
教学方法:举办形势政策报告会;利用媒体开设社会观察专栏对培养对象进行正面引导,组织他们撰写社会观察报告;组织培养对象参与同港澳台和国外青年交流以及短期出访、出国培训和实习等活动,加大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制度、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4.红色教育
教学目的:重点帮助培养对象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成功的历史必然性,使他们能够从中国革命的内在逻辑出发认识并由衷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增强对革命传统精神的理解,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增强“先锋”意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教学方法:组织培养对象实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等,观看反映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影片,寻访历史见证人;参与祭奠革命先烈、唱革命歌曲、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观看反映优秀共产党员事迹的影像资料、专题展览,邀请先进典型作事迹报告。
5.能力训练
教学目的:重点帮助培养对象提高以社会化能力为核心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综合素质;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
教学方法: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组织培养对象参加各种专业化的能力训练、素质拓展,开展相应的活动进行情景模拟体验。
6.交流研讨
教学目的:重点帮助培养对象在加强自学的基础上认真思考社会现实问题,运用所学理论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激发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批判性思维,锻炼表达能力;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多方交流、共同提高。
教学方法:组织培养对象按班、小组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讨论、质询,就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和辩论,就学习、实践、出访中的收获和体会进行交流。
五、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
各级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应遵照培养目标和原则,科学、专业、系统地设置培养课程,并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进行严格的教学和教务管理。省级和校级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可参照《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教学和管理大纲》(见附件2)作出相关制度安排。
六、保障机制
1.政策保障。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将党委组织、宣传、党校和政府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充实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领导小组中,争取使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获得政策指导、资金配套、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及使用等方面的支持。
2.队伍保障。建立包括党政领导、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等在内、相对稳定的专家师资库,负责学校的课程讲授。团中央将适时举办培训班,对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工作的团干部进行业务培训,推动实现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三级资源共享。
3.教材保障。在充分借鉴中央编印的相关理论读本、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基础上,结合大学生骨干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需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或推荐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社会思潮等方面的读本和学习资料;结合重大时事政治和经济社会问题,编印《理论热点面对面(大学生版)》;针对社会实践等常项工作,编写具有创新性、专业性、规范性的工作指导手册。在办学的实践中,建设大学生骨干培养的精品课程,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科学实用的教材体系。
4.阵地保障。依托各级团校、团内教育培训基地以及高校业余党团校和理论研究机构,建立一批覆盖全面、功能突出的培训基地。动员和发掘各方面资源,在党政机关、厂矿企业、社区农村中建立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各级共青团组织已经建立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类志愿服务基地在大学生骨干培养方面的作用。加强同各类素质拓展训练机构的联系与合作。
5.网络保障。团中央将适时开通“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在线”网站,具备在线授课、即时交流、资料下载、网络调查等功能,作为各级学员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能力素质、交流心得体会的重要平台和对学员进行学籍管理、过程控制、跟踪培养的有效载体,切实为学员服务。
附件2:
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教学和管理大纲
一、教学管理
1.学员招收。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学员为全国“211工程”学校校级学生会主席、研究生会主席,全国学联、省学联驻会执行主席。培养对象的确定须经过省级团委推荐、团中央核定两个环节。
2.培养周期。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学制一般为一年,周期从每年1月至12月。学员毕业后,进入跟踪培养期。
3.课程设置。中国大学生骨干学校培养课程分必修课、选修课两种,按照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社会观察、红色教育、能力训练、交流讨论六大模块设计,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两种方式。集中学习阶段均为必修课;分散学习阶段为选修课,参照学分制动态管理。
4.过程控制。学员须通过在线提交相关资料的方式,实时记录和反映自己在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相关收获。要求学员所在高校团委为其建立或参加各类理论学习社团和兴趣小组、在本校学生中交流和宣传学习成果创造条件;有条件的高校可让学员兼任辅导员助理,更好地了解、参与社会工作。
5.考核评价。考核成绩是否合格主要依据两个指标:一是课程(活动)的出勤率;二是本课程要求的作业是否完成。学员结业时学校将出具考评报告,送至所在学校党委并争取纳入学生个人档案。对不能及时参加集中培训活动、表现不积极、考核评价不合格的学员进行中期淘汰或不予结业。
6.跟踪培养。学员结业后,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将设定5年左右的跟踪培养期。跟踪期间将向学员开放各类学习平台,建立学员跟踪信息库,定期分区域开展沟通交流活动,为结业学员继续学习和交流联系提供帮助;争取学校党政支持,在担任校内职务、推优入党、选调生选拔、就业推荐方面给予倾斜;对表现突出的学员力争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给予组织化推荐。
二、具体课程设置
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具体课程区分集中阶段和非集中阶段设置。原则上分以下四个阶段:
1.集中第一阶段(开班同期)。组织学员参加至少7天的集中授课,以理论学习为主,部分课时安排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情景模拟、素质拓展等实践性教学。学习结束后,学员提交总结。具体安排如下:
课程名称及讲授内容
|
辅助教学
|
如何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讲授大学生骨干在培养期间的努力方向与学习方法)
|
性格与职业能力测试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导读
(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分组讨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相关理论解读
|
学员进行案例讲述
|
中国近当代史解析(讲授中国近当代史,
重点是党的奋斗历程)
|
观看经典历史影片
并讨论
|
社会思潮辨析(辨析社会上的主要思潮
及其影响和趋势)
|
举行辩论会
|
领导力提升(讲授领导力的内涵与提升方法)
|
举行有领导、无领导小组讨论
|
沟通与演讲(讲授、训练沟通和演讲的技巧)
|
高效沟通技巧训练
|
素质拓展训练(举行以增强团队协作和提升自我认识的室内、户外素质拓展活动)
|
角色模拟训练
|
政务参观和体验
|
2.集中第二阶段(当年7月中下旬—8月上旬)。组织学员参加至少两周的实践锻炼。具体安排如下:
课程名称及相关要求
|
辅助教学
|
生产劳动实践(参加至少一周的劳动锻炼,与农民或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
撰写体会
|
红色教育(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为烈士献花,重温入党誓词)
|
演讲:我有一个信仰
|
现代化建设成就课(举办形势报告会,讲述新中国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
现场教学
|
国情考察(对比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举办交流论坛
|
社会调查(开展社会调查并提交调查报告)
|
讲授社会调查
基本理论和方法
|
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报告
|
|
3.集中第三阶段(当年11月底或12月初)。组织学员集中进行2—3天的总结交流,并举行结业式。具体安排如下:
课程名称
|
相关要求
|
国家发展模式之比较
|
结合参加对外交流的体会和平时的观察思考,
分析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制度、
体制和发展模式之优劣
|
总结报告
|
学员提交一年的学习总结报告
|
分组讨论
|
学员分组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
问卷调查
|
参加一次思想状况调查,并就大学生骨干
培养工作提出建议
|
4.非集中阶段(全学年)。采取“开课不授课”的形式,引导学员抓好自我教育。所有课程全部为选修课,参照学分制管理,学员必须取得35个学分以上方能结业。具体安排如下:
课程名称
|
相关要求
|
学 分
|
在线学习
|
依托专有网络平台对推荐文章、专家讲座、
案例分析、远程课程等进行学习,并参与
网上专题交流讨论
|
10
|
经典阅读
|
学员须按照学校提供的自学书籍清单至少
选择阅读6本书籍,提交2篇读书心得
|
5
|
社会观察
|
团中央推出“社会观察系列文章”或指定社会观察课题,学员至少撰写1篇社会观察报告
|
4
|
课题研究
|
学员须单独或联合完成1项调查类课题研究,提交1篇社会调查文章
|
5
|
志愿服务
|
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
|
每10小时折算1学分,最高
折算10学分
|
挂职锻炼
|
依托“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计划”,组织
每一位学员在学校所在城市的社区挂职
|
6
|
活动实施
|
在所在高校参与组织一次大型活动,
提交活动总结或案例分析
|
8
|
国际交流
|
组成考察分团进行国际交流,结束后学员
提交1篇心得体会或观察报告
|
4
|
三、校务管理
1.管理机构。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设校长一名,由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担任;设副校长两名,由团中央书记处分管书记和全国学联主席担任。办公室设在团中央学校部,具体负责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
2.班级管理。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建立学员管理制度,采取班主任(辅导员)管理和学员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班主任由团中央学校部指派,重点考虑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丰富的管理经验、清晰的培训思路、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员,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制定详尽的带班计划,做好组织、协调、服务和沟通工作。设立班委会并根据人数划分若干小组,负责人由学员选举产生,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团中央学校部将选派老师下组任辅导员。
3.学籍管理。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为每一位学员建立学籍,从所学课程、参与情况、学习态度、讨论交流发言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客观记录学员在各个培养阶段和环节的表现及成绩。一年学习期结束前,通过组织学员自评、小组鉴定、征求班委会意见等环节,形成学员鉴定表;在此基础上,由校方形成学员学习期间的综合性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