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
中国共青团网->工作简报->学校工作简报 -> 正文
第 15 期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编
2012年06月07日
 

中南大学深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近年来,中南大学通过拓展群体、搭建格局、强化保障、投入专项实施经费等措施,深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一、细分类别,拓展群体

  中南大学坚持分类引导对象、分层设计载体,积极拓展培养群体。一是抓好大学生骨干这一主体受众,培养其综合能力和素质。近五年来,学校通过组织大学生骨干开展理论学习、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累计培养学生骨干8000余名,先后涌现出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先进典型郭彦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李海星、中国“最年轻的教授级研究员”刘路等多名青年成才典型。二是重视专职团干部这一骨干队伍,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视野。学校定期派遣专职团干部到国内外著名高校交流学习,前往红色革命圣地参观瞻仰,深入新疆、青海等边远省份接受国情教育。2011年、2012年,学校先后选派了6名专职团干部赴湖南省老少边穷县区团委挂职,促使他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国情、提高群众工作本领、坚定理想信念。2011年,学校开始与新疆医科大学联合培养使用青年团干部,派遣学校优秀少数民族团干部古丽拜天·卡米尔到新疆医科大学挂职锻炼。2008年、2009年、2011年学校先后三次选拔派遣专职团干部赴日本京都大学、英国里丁大学、韩国地质资源研究院等海外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访问学习,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国际视野。三是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这一重要群体,提升其科研能力和品行。目前中南大学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总数4863名,其中青年科技工作者2953名,占全校科技工作者总数的61%。为此学校成立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王淀佐、黄伯云等16位院士担任协会顾问,凝聚了学校各个领域的青年杰出科研人才。

  二、完善措施,搭建格局

  中南大学不断完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措施,力求避免“走马观花”、“重启动、轻环节”的倾向。一是把握“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培养教育规律。学校组织实施的未来领军型人才培养计划,分为通识教育和目标教育两个阶段,通过第一阶段的通识教育,力求使学生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鲜明的国际意识、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第二阶段的目标教育,分类培养一批可塑为具有学术科技精英、青年政治领袖和工商企业名流潜质的未来领军型精英人才,进一步探索对新时期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有效措施和具体路径。二是搭建网络德育特色培养平台。学校通过搭建微博平台、发行手机报纸、打造电子杂志、构筑短信平台、推动博客圈组、创办网络电视、整合通信联群,利用网络新媒体,实现对全校青年骨干的网络德育覆盖。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德育类网络媒体每天的访问量突破10000人次。三是强化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实效。学校累计建有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03个,学校团委出台专门政策,要求学生骨干在接受培养期间,至少要参加100小时的社会实践活动,研修4个社会实践课外学分方可结业。

  学校为确保培养工程架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搭建了“面上覆盖、纵深拓展”的培养格局。一是面上建立遍布全校的德育示范基地。学校先后在各二级学院建立了43个德育示范基地,涵盖主题教育、科研实践、创新创业、文化品鉴等方面。比如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德育示范基地,依托学院系所强大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实验条件,年年开办“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吸引高年级优秀本科生参与到科研课题当中,与教授、博士们一起做实验、搞研究。二是设计三级培养学校层级,拓展纵深。学校在校、院、年级三个层面成立了培养学校,同时在学生社团、科研小组、公寓楼栋成立青年骨干培养小组,设立联络员,引导和促进各类骨干人才的成长成才。学校还相应建设了“中南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导师库”、“中南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种子库”2个人才库和“中南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特色项目库”1个项目库,3库实现网络在线实时查询,极大地方便了各级尤其是基层培养学校的日常教学运营。

  三、搭台造势,强化保障

  学校始终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作为学校人才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局谋划、重点支持,力争做到三个保障。一是组织保障。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上,学校改变团组织唱“独角戏”,“单枪匹马”推动难的局面,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挂帅,主管副书记主抓,共青团组织牵头,教务、学工、研工、思政课部等职能部门及各学院系所密切配合。二是制度保障。学校着手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制定相关制度:一是围绕“谋划促进”,出台《中南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办法》;二是立足“考核约束”,制定《中南大学二级单位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条例》。两个文件互为补充,从制度层面调动相关部门、学院落实该项工作的积极性和紧迫性。三是经费保障。在学校团委的积极争取下,校财政每年拨付专款10万元用于青年骨干培养工作,同时整合利用校友、学校董事单位资源,带动吸纳2至3倍社会资金投入该项工作。

 
 相关链接:
[学校工作简报 第10期]2011年选派高校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工作总结
[学校工作简报 第11期]2012年高校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选派工作阶段性总结报告
[学校工作简报 第12期]团辽宁省委扎实推进中学共青团工作
[学校工作简报 第13期]河北大学成立高校青年联合会
[学校工作简报 第14期]团江苏省委从五个方面深化中学共青团工作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       
地址:中国北京前门东大街10号    邮编:10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