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在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主办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座谈会上,部分高校介绍了研究生支教团管理工作经验。现将有关材料汇编如下,供各地、各高校参考。
(一)完善制度建设 创新管培模式 不断提高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科学化水平
——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管理工作经验介绍
自1999年正式派出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赴青海、山西、河南进行服务以来,13年里,北京大学共选派180名志愿者赴西藏、新疆、云南、宁夏等7个省份的贫困地区开展了支教扶贫工作,为当地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001年起,我校组织了全国第一批赴藏支教志愿者,开始在雪域高原开展志愿服务;2006年,开始向新疆自治区团校派出志愿者;2007年,开始向云南大理自治州派出志愿者;2010年,开始向云南楚雄自治州派出志愿者。
经过一届又一届支教志愿者们的努力,我们的工作得到各级部门的认可,共获得省级以上表彰23人次,涌现出了一批以“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获得者蒙晓燕等为代表的优秀志愿者。在2011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给我校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全体志愿者回信,在信中高度评价了我校开展的支教扶贫工作,更是对历届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们莫大的鼓励和鞭策。
我校研究生支教团在开展支教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结合自身优势,争取各方资源,积极开展各项扶贫志愿服务活动。截至2011年7月,我们共为服务地争取到资助金25余万元、图书6000余册、衣服6000余件、植树500余棵、开展各类讲座100余场,在服务地引起较大反响,受到当地政府、师生和家长的广泛好评。
我们能够取得这样一系列的成绩,是和以下三点分不开的:
一、领导重视,保障有力
我校领导一贯高度重视研究生支教团管理工作。朱善璐书记到任不久,就与回校的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全体成员进行了亲切座谈。我校专门设立了研究生支教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我校研究生支教团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常务副书记担任,教务部、研究生院、人事部、财务部、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相关部门为其基本组成单位。每年寒假前志愿者结束半年的支教扶贫工作回到学校后,校领导都会参加研究生支教团的中期汇报会,听取志愿者的心得体会,并对下半年的工作提出期望和要求。每年的5月份,校领导和其他领导小组组成单位负责人都会前往实践服务地慰问志愿者。
在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我校志愿者的保障工作也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在学校财政专门经费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以较高标准为志愿者报销往返车票,并为志愿者提供较高额度的生活补助。在志愿者支教期间,我校为志愿者们提供了校内宿舍,并为志愿者报销在服务期间产生的邮寄、医疗费用等,真正解决了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二、完善制度,创新管理
为贯彻团中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精神,完善对研究生支教团的组织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支教团工作朝制度化、精致化的方向发展,我校项目办于2010年12月修订并正式出台了《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一)内容详实,实现全过程管理
项目办按照上级文件的精神,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和目前工作实际,制定并出台《条例》,力求实现对研究生支教团的规范、有效管理。《条例》分为总则、分则两个部分。其中,分则包括九个章节,内容涵盖组织管理,志愿者选拔、培训、派遣、管理、考核、奖惩,政策保障和财务管理等方面,贯穿于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全过程。
(二)权责明确,落实协调保障职能
1、落实上级要求,维护良好合作关系
《条例》以制度的形式落实了全国项目办的相关要求,注重维持服务地项目办、服务学校和北京大学的良好合作关系,确保支教团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条例》规定志愿者必须到服务地教学一线完成一年支教任务,不得以任何理由参加非教育岗位的工作;规定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必须服从服务学校的安排,禁止单方终止招募协议、擅自缺勤离岗、工作日内出行旅游等行为。
2、明确权利义务,保障志愿者权益
《条例》明确规定了项目办、志愿者双方的权利义务,重视对志愿者在技能培训、人身安全、经济补贴、工龄、户口档案、研究生入学资格等方面权益的保障。
(三)举措创新,推动精致化发展
1、创新选拔环节,考察志愿者综合素质
为全面考察志愿者们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服务地的人才需求,项目办于2010年开始在志愿者招募选拔过程中增加了笔试考核、教学试讲两个环节,对志愿者们的行政写作、课堂教学等能力进行了综合考核,还在综合面试中增加了情境问答环节,由项目办根据历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在服务地的工作实际提炼出情境式问题,供抽选并回答,全面考察了志愿者们的实务处理能力。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招募过程中,我们更是进一步的明确了笔试考核、教学试讲和综合面试三个环节按照40%、30%、30%的比例相加得出总分的评分标准。在笔试考核环节中,专门邀请校外权威机构独立完成出题和阅卷。
2、建立党支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从第九届开始,北京大学在研究生支教团内设立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促团建,切实提高支教团志愿者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条例》,我们将这一优良传统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规定每届支教团都应成立临时党支部,按照组织程序选举党支部书记1人,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党支部组织生活。
3、建立培训基地,关爱农民工子弟
2010年5月14日,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首个教学技能培训基地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正式挂牌成立。在北大附中建立教学培训基地,让支教团成员接受北大附中的教学培训,提升支教团成员的教学技能,丰富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是我校研究生支教团精致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使得支教团志愿者的教学培训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和长效化。此外,为响应团中央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号召,2010年12月,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各分团分别与同心实验学校、利民打工子弟学校、风华爱心希望小学、蒲公英中学四所打工子弟学校签署了关于设立支教示范基地的合作协议。从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开始,每一届志愿者在正式奔赴服务地之前,都将于每年的春季学期在这四所打工子弟学校进行为期半年的支教,并围绕关爱农民工子弟、探索有效支教模式等课题开展调研活动。
4、完善培训体系,全面提高适应能力
除了上述教学技能培训之外,为切实提高志愿者们的各方面能力,以最佳状态迎接即将来临的支教扶贫志愿服务工作,项目办根据《条例》制定了系列培训计划,内容涵盖思想教育、体能训练、民俗适应和基本生活技能等诸多方面。
在思想教育方面,我校充分发挥我校在支教团建立党支部的优良传统,通过讲座、讨论会、分享会等形式加强理论学习,使支教团志愿者从思想上认识到中国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同时,加强对我校研究生支教团历史、规章制度的学习,邀请支教团志愿者前辈讲述支教感悟,增强支教团志愿者的大局意识、纪律意识和荣辱意识。
在体能训练方面,我们邀请学校体育教研部有关体能训练方面的专业教师,指导支教团志愿者进行有氧和无氧方面的体质训练,提高适应高原能力。我们还为支教团志愿者集中接种乙肝、出血热、脑炎等流行病疫苗,邀请我校医学部的老师讲解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简单外伤的处理办法、常用药物功效等医学常识,提高志愿者简单医疗问题的应急处理能力。
在民俗适应方面,由于我校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地多为西部相对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同内地有很大的区别,更涉及到藏、回、土家、白、维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问题,我们还重点邀请校内的少数民族同学专门为志愿者开展民族风俗教育,使志愿者对当地的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初步的了解,避免了不必要的民族矛盾,提高志愿者在民族地区的生活能力。
在基本生活技能方面,我们每年都会邀请食堂的大师傅,集中教授志愿者简单的烹饪技巧和各种烹饪器具的使用方法,并利用学校食堂的后厨,给志愿者们提供现场实践的平台。
三、后续培养,选树典型
长期以来,我校项目办一直非常重视对往届支教团志愿者的后续培养工作。在每一届支教团秋季学期结束时召开的中期汇报会上,项目办都会邀请到十余位年龄差距较大的往届支教团志愿者参加。通过分享支教感悟以及经验传承,拉近了各届支教团志愿者的关系,为志愿者们提供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项目办专门建立了支教志愿者人才库,拥有完整的个人信息保存,定期会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所有往届志愿者发送当前志愿者们编写的通讯,汇报近期支教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各服务地人员和环境的变化。与此同时,随时更新往届志愿者的工作岗位、联系方式等信息。
2011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给我校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回信之后,北大团委按照校党委统一安排并结合北大共青团工作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北京大学团委落实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回信精神工作方案》,对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并对下一阶段北大研究生支教团的工作进行了规划和探讨。一是配合团中央、教育部组织召开好在我校举行的学习总书记回信精神座谈会,同时进一步配合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各类媒体的宣传报道工作;二是向全校共青团员发出学习贯彻回信精神的倡议书,组织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团学骨干、团员青年通过座谈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大范围的学习回信精神活动;三是着手进一步改进工作,把支教扶贫的接力棒一届一届传下去,重点包括拓展志愿者的工作内容,从单一课堂支教向参与学校教育行政工作、扶贫助学工作、深入基层和实地考察社会实际等立体化支教扶贫扩展;四是以“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主线,进一步深化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就业创业见习、寒假返乡社会观察、志愿服务、人文社科相关学术竞赛等工作;五是以第十二届支教团返校和第十三届支教团奔赴支教地为契机,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习贯彻回信精神;六是以进一步加强北大共青团整体工作为契机,将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的要求贯彻到北大团委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中。
作为学习总书记回信精神的重要工作之一,我校项目办专门组织编写了《别样青春》一书,记载了12年来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西部地区开展支教扶贫的感人事迹。该书融入了我校的志愿者们从实践中收获的思考,是对我校多年来实践育人工作成效的一次生动展示。全书24万字,于2011年8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时任我校党委书记闵维方等领导同志分别为该书作序,我校校长周其凤为该书亲笔题写书名。《别样青春》一书出版后,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全面宣传了我校优秀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大大推动了我校研究生支教团的品牌文化建设,进一步扩大了我校研究生支教团的社会影响。
(二)以人为本强管理 创新服务促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项目办研究生支教团工作情况汇报
库尔勒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地处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全市行政区域面积7268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不含流动人口),有汉、维、回、蒙等23个民族。因盛产香梨,又称“梨城”。近年来,在自治区、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库尔勒市委、市人民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为奋斗目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力度,大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29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3.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889元。库尔勒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2006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在库尔勒市开始实施,至今已有5年,共有127名志愿者在支医、支农等岗位上服务;2000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落户梨城,至今已有十二届,共有153名支教志愿者来到库尔勒市二中、三中、四中、巴州石油一中四所中学服务,支教派遣学校由北京师范大学一所增加到北京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吉林大学三所。2011年,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正式纳入库尔勒市西部计划项目管理体系。
库尔勒市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以下简称志愿者)工作,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分管共青团工作的市委领导任组长,定期听取志愿者工作汇报,统筹安排志愿者工作。市财政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拨付志愿者活动专项经费。市项目办在实施西部计划活动中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始终坚持“以制度管人、以真情暖人、以真心留人”的原则,精心组织,强化管理,热情服务。在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并入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后,市项目办及时和服务学校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进行沟通,详细解读政策,认真谋划各类活动,促进两个项目志愿者之间的融合,以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使研究生支教团并入后的西部计划各项工作在我市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继2005年荣获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优秀组织奖”后,2011年荣获新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称号。
一、以人为本强管理
(一)强化安全管理
库尔勒市项目办始终把安全管理作为志愿者管理的首要工作抓紧抓好,确保志愿者的安全。
一是集中住宿,统一管理。按照“热情、安全、周到、有序”的原则,协同各服务单位,认真做好志愿者的接待安置工作,对志愿者住宿进行统一安排,每个宿舍选出一名宿舍长,一名资金管理员,负责对宿舍的安全、卫生、资金等进行统一管理,并制订了宿舍管理应急预案。
二是加强学习,提高防范。邀请专家为志愿者进行心肺复苏、脊髓灰质炎防控等专题授课,要求志愿者以服务队为单位,由队长负责进行志愿者安全通报。此外,为志愿者购买了人身意外、疾病医疗保险,与各接收单位和志愿者签订了安全健康管理责任书,共同做好志愿者的安全健康工作。
三是密切联系,加强沟通。为志愿者统一办理移动电话卡,志愿者之间相互通话免收费用,密切志愿者之间的联系;加强节假日返乡探亲志愿者安全管理工作,与其签订安全保证书;安排专人随时与各志愿者进行沟通联系,深入各服务单位,了解志愿者工作、学习、生活情况。
四是亲切慰问,人文关怀。要求各服务单位为志愿者提供安全宿舍,按月发放生活补贴、伙食补贴,节日期间走访慰问志愿者并发放慰问金,项目办将服务单位对以上措施完成情况列入服务单位考核内容,对落实不到位的单位进行相应处理。同时,市项目办负责人经常走访慰问志愿者,了解各项情况,组织志愿者联谊,并在重要节日送上慰问金,通过各种举措让志愿者感受到家的温暖。
(二)强化考核激励
库尔勒市项目办安排专人负责志愿者日常管理,通过对志愿者的日常表现进行考核,激励志愿者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例会制度。在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召开志愿者例会,通过例会了解志愿者工作、生活状况及思想动态,安排后一阶段的各项工作,确保志愿者开展各项工作有规可依,有据可循。会后及时协调各服务单位,对志愿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
二是严格请销假制度。要求志愿者严格按照请假程序和请假天数进行请假,派专人每月与服务单位核对志愿者的请假时间,登记造册,对未按规定请销假的志愿者进行严肃处理。每月通报一次志愿者请销假情况和安全管理情况,为志愿者全年量化考核做好准备工作。
三是定期进行考核。按季度、半年和年度对志愿者进行考核,在志愿者中开展评先选优活动,根据其表现授予市级“优秀志愿者”等称号,并将优秀志愿者向自治州、自治区选报,为其争取相应的荣誉。
四是分服务队进行管理。将志愿者划分为支医、支教、机关、研究生支教团等服务小队,每次活动以小队为单位进行组织和考核,不断提升志愿者自我管理能力。
五是加强信息工作。要求每小队每月至少上报两篇信息,并将其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对志愿者的随笔、感想和优秀文章,根据其发表刊物的级别,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加分,并上报市党政领导和上级项目办。目前。库尔勒市大学生志愿者撰写的各类信息、随笔在中国青年网、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网站、新疆共青团网、新疆志愿者协会网站、巴音郭楞日报等多家媒体发表。市项目办也多次因信息工作突出受到自治区项目办表扬。
二、创新服务促发展
(一)创新学习形式,增强学习效果
市项目办积极开设了素质拓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等各类培训、参观20余次,以会带训,增进志愿者对新疆历史、文化以及库尔勒城市发展等方面的了解,充分激发志愿者建功新疆的决心。
(二)创新沟通形式,拓宽沟通渠道
市项目办申请了库尔勒青年志愿者、梨城共青团等多个QQ群,在QQ群中安排志愿服务活动,交流志愿服务心得,拓宽了志愿者交流渠道。
(三)拓展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
结合志愿者心理、年龄特点及专业优势,组织开展了“每周一小时”、志愿服务理念宣传、关爱空巢老人、环保宣传、关爱农民工子女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并在每次活动结束后组织志愿者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志愿者工作能力及服务水平。
(四)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合作交流
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服务理念,强化项目管理,在开展志愿者工作交流、延伸服务范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联合驻库部队、社会福利院、巴州烟草公司等单位组织开展联谊会、访谈等活动20余次,加深了各志愿者组织之间及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单位之间的了解,增进了交流。
(五)落实就业政策,做好就业服务。
认真做好志愿者的就业服务工作。市项目办经常向党委、政府汇报志愿者工作,协调各单位将志愿者参加研究生考试、机关事业单位招考等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三、加强宣传造氛围
(一)多渠道宣传,增进志愿者组织凝聚力。
在团市委网站上开辟志愿者专栏,及时报道志愿者活动开展情况;在团市委刊物《青春梨城》上开设“志愿者风采”专栏,集中报道志愿者新人新事;每年收集、整理志愿者信息、随笔,出版志愿者专刊《西行的翅膀》,目前已出版3辑;每年志愿者离岗前及重要节日时组织志愿者专场文艺演出,目前已成功组织6场。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锻炼了志愿者的工作能力,激发了志愿者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增进了志愿者之间的凝聚力。
(二)多媒体合作,扩大志愿服务活动影响力。
积极与州、市各类媒体合作,对志愿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制作了库尔勒市西部计划志愿者专题片,在公交公司城市线路车载视频和出租车LED顶灯、头枕视频上进行滚动播放,以创新的形式,扩大了志愿精神的宣传覆盖面,深化了西部计划项目的影响。
四、示范带动作引领
自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在库尔勒市实施以来,库尔勒市项目办充分利用大学生志愿者的智力和人才优势,开展多项促进库尔勒市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质的活动,大学生志愿者以其无私的奉献精神,良好的工作业绩对扩大志愿服务宣传面,促进全市志愿者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一)以优异表现,获单位认可
大学生志愿者在各自服务单位表现优异,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俗的业绩,在他们的影响下,库尔勒市各服务单位纷纷要求增加志愿者名额。
(二)传志愿理念,扩志愿影响
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注重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帮助各服务单位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志愿者服务队,如在库尔勒市二中、三中、四中服务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就将高校的志愿者协会模式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了很好的结合,分别成立了“微尘”、“阳光”、“白鸽”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在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学雷锋、敬老助老、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精神宣讲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影响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梨城优秀青年加入了库尔勒市青年志愿者队伍。
同时,在以上三所学校服务的辽宁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支教团队伍也承担着团中央与安利公司合作的“安利彩虹计划”、“安利彩虹计划七彩小屋“两个项目实施的重任,在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与学校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的安利彩虹计划项目已让不少农民工子女受益。
五、关于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建议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出征前加强联系,加强沟通,相互熟悉。
(二)建议加强前后两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就受援城市概况、在校工作内容以及长效性的工作进行交接。
(三)建议统一规定将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党组织关系转入服务单位,按照服务单位要求统一管理。
(四)各高校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在服务学校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受援学校普遍建议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志愿者数量。
(三)志存高远翱翔西部天空 激昂青春抒写志愿赞歌
——郑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情况汇报
自2003年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在我校开展以来,郑州大学已连续九年精心挑选了86名优秀支教队员奔赴甘肃清水县、内蒙古多伦县和西藏林芝地区,结合服务地所需,扎实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支教志愿服务工作。2005年我校被团中央、教育部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突出贡献奖”,2007被团中央、教育部授予“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优秀组织奖”。2005年我校还成功承办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培训工作会。在西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志愿者,其中63人次在支教工作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现将我校近年来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一些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一、学校高度重视,制度保障有力
我校高度重视青年志愿者工作,将志愿服务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全面开展青年志愿者扶贫助学接力计划。学校专门成立了研究生支教团领导小组,由校党委分管副书记亲自挂帅任组长,分管教学、财务和学生工作的三位副校长任副组长,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财务处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主要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团委,认真做好志愿者选拔、培训、考核、研究生入学资格、学籍保留、人事档案关系安置、服务期间生活补贴、交通费用等各项工作。
校团委按照团中央的要求制定出台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郑州大学实施办法》、《郑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章程》和《郑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培训方案》,指导研究生支教团的各项工作。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纳入西部计划后,我校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依然由校财政每年划拨17万元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同时,每年支教团出征前、每学期末及圆满完成任务归来时,学校领导及领导小组成员都会举办专门的座谈会,倾听需求、分享经验、解决困惑、鼓舞士气。领导小组成员坚持每年到服务地慰问支教同学,把全校师生的关怀带给志愿服务队员,坚定其青春奉献西部圣土的决心和信心。
二、纳入青马工程,培养坚定信念
为使研究生支教队成员能够在奉献中提高,在服务中锻炼,我校特将支教团成员的选拔培养,纳入“郑州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历届支教团成员,均选拔自大一起不间断参加“郑州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的学员。这些同学每年通过参加理论培训讲座、素质拓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产业聚集区调查、参加公益活动、革命老区和红色革命圣地考察、农村基层挂职锻炼等环节培训。校团委将西部支教的一年时间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的延伸,支教队员按照校团委的统一要求,成立支教队临时党支部,积极开展党支部活动。支教队员经过一年的支教生活,深入西部、深入基层,对国情、社情、民情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对人民群众有了更加深厚的感情,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丰富了人生阅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通过连续不间断的“青马培训”,支教归来的同学不仅具备远大的理想、能吃苦乐奉献的精神、科学理性的社会观察能力、优秀全面的综合素质、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而且更坚定了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科学规划培训,历练综合素质
郑州大学始终坚持“思想培训优先贯彻、能力培训积极跟进、教学培训科学规划、心理培训加强历练”的支教团培训宗旨,加大对支教队员的培训,支教队员确定后,集中住宿,统一管理,利用半年的时间去附属中小学进行教学观摩和实践教学锻炼,邀请省特级教师进行授课教学点评、开展试讲、代班主任等实习活动,在加强业务技能培训的同时,利用半年在校团委的挂职锻炼,紧抓理论培训不放松,要求队员业余时间自学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认真参加校团委每月组织的读书学习交流活动和政治学习活动,定期开展“时事热点我来谈”活动,加强支教队员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研讨学习,每个月都安排专门时间请专业教师对支教队员进行心理辅导,努力把每名支教队员打造成政治信仰坚定、工作能力优异、心理素质过硬、综合素质全面的复合人才,更好的为服务地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四、依托支教平台,优化服务品牌
郑州大学在组织实施西部教育青年志愿者招募过程中,注重整合各方资源,与受援地区团委、县项目办密切配合,为当地注入“活水”,根据服务地的需要,有侧重地选拔重点专业人才,满足受援地区人民的各种需要。我校选拔出的研究生支教团的人员结构和成员成长经历有效地促进了他们圆满完成支教本职工作,胜任当地县、区、校兼职团委工作,并在服务地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热线、素质教育拓展训练、考前辅导、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读书节、青少年红歌会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由我校支教志愿者担任责任编辑的《多伦青年》杂志,在服务地同样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我校支教志愿者结合服务地具体情况,在内蒙古多伦县设立“筑梦基金”,在西藏农牧学院设立“邦吉梅朵爱心助学金”,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困难学子的求学现状,帮助同学们顺利完成学业。其中,在过去的五年中,仅“筑梦基金”一个项目,我校研究生支教团就在多伦县累计捐赠现金及物品1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80余名。
借助支教平台,我校还先后与甘肃清水县、内蒙古多伦县以及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建立签署了校与县、校与校的全面合作协议,整合学校的科研、产业、师资、医疗等资源,拓展合作空间,支持服务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近五年来,为多伦县培训医护人员200人次,制定了多伦县旅游资源战略规划,完成了多伦县的城市配电网优化改造规划,为藏农牧学院培训教师50人次,帮助西藏农牧学院引进博士8人,开展校级学术交流10次,两校合作科研项目10项。
五、擦亮服务品牌,做好跟踪培养
为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品牌更好的传承下去,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在完成一年支教任务返校后,他们会结合自身支教实践的生动事例,采取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将支教经历与全校师生共享,鼓舞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将自身的发展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创造属于自己的永恒的青春。我校每年还将支教志愿者们的支教感悟和经验集结成册,编印《远航》,分发给全校同学,增强了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我校志愿者工作的持续推进与不断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另外,对于在服务期出色完成支教任务、支教归来的青年志愿者,我校结合其个人成长规划,积极提供校团委兼职、院系辅导员、研究生助管等兼职岗位供志愿者们继续锻炼,并积极为这些同学提供好的就业机会,切实做好对支教队员的跟踪培养。支教队员志愿服务经历和感受已成为我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案例。一个个优秀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成功成长历程,构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实例,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郑大学子积极投身西部支教事业,奉献青春,砥砺品格,快速成长。使更多的同学树立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的就业择业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