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定一同志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宣传思想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在陆定一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深切缅怀他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对于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陆定一同志早在学生时代就已经是一名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1925年他在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读书时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他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走上了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斗争的道路。1926年他先后担任了共青团南洋大学支部书记、共青团上海法南区委书记,同年又调团中央工作,曾参加编辑《中国青年》杂志。1927年在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不久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同年8月,他以共青团代表身份参加了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八七”会议。广州起义爆发后,受共青团中央派遣,以团中央特派员、团中央巡视员的身份到广东帮助广东团省委工作,协助组织了10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1928年7月,在共青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团中央委员,再次担任宣传部部长。曾经主编《列宁青年》。1928年底,根据党的决定,陆定一同志赴苏联莫斯科,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驻少共国际代表、少共国际执委、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1930年回国后,他继续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职务。
在从事共青团工作期间,陆定一同志充分运用《中国青年》、《列宁青年》等刊物开展革命工作,撰写了许多充满战斗精神的文章,声讨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激励青年奋起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大革命中,他用朴实、犀利的文笔鞭挞黑暗势力,鼓舞青年投身革命,为在广大青年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激发革命斗志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向青年热切呼唤:“革命旗帜下的青年们啊!……为求革命的根基稳固,为求我们自己的利益能得着安全的担保,我们一定要很热烈地赶快起来,在最短时期内,建设起巩固的民众势力的基础!”大革命失败后,针对革命队伍中出现的认为无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的错误言论,他旗帜鲜明地予以有力批驳。1928年10月,他撰写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一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精辟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他指出:中国当前要实行的是民权革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够领导。无产阶级必须联合农民,取得民权革命的胜利,然后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他的这些文章,在当时对于坚定革命青年跟党走的信念起到了积极作用。
陆定一同志后来长期从事党的宣传思想和文化教育工作。作为一名曾经从事过青年工作的老同志,他始终十分关注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对新中国的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殷切期望。他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强调要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他谆谆教诲青年要做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希望青年在工作时要到最困难的岗位上去,在学习时要去攻破最难攻的堡垒,争先吃苦,努力锤炼自己。陆定一同志的这些思想观点,丰富了我们党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思想宝库,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他在共青团工作中建立的历史功绩,必将永远彪炳在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辉史册上。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重温陆定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和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是我们的行动指南,我们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教育青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引导广大青年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青年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支生机勃勃的力量,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群众工作,充分发挥青年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宣传思想工作是我们党的特有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紧密结合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实际,抓好团的宣传思想工作特别是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品德、优良作风和丰富经验,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在新世纪新阶段,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舞台更加广阔,任务更加艰巨,使命更加神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认真贯彻党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要求,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激励和动员广大团员青年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2006年6月13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