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进一步研究和推动农村共青团基层建设工作,特别是把团中央书记处近一段时间对推进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发挥乡镇团委“桥头堡”作用的调研、思考和工作部署等进行统一安排。
农村共青团工作是共青团整体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是相对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和要求,共青团在不同阶段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比如,80年代的“工作到支部”,90年代的“服务万村行动”、“强乡带村”,新世纪以来的青年中心建设、区域化团建等,为破解农村共青团工作遇到的难题进行了不懈努力。目前,全国还有很大比例的青年工作、生活在农村,用什么方式把他们团结凝聚在共青团的组织体系内,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团的十六大以来,全团坚持“两条主线、三个关键”的思路,狠抓基层,在农村基层团建上下了很大功夫,通过党建带动、集中换届、组织格局创新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些方面有了新的变化。但从总体上看,对照“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要求,农村基层团组织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整体薄弱的状况目前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特别是村团组织,大多数只是在形式上存在,开展活动较少,团组织与农村青年发生联系的频次低,实际作用发挥有限。
今年下半年,团中央书记处安排农村部对东、中、西、东北部地区7个县团组织和青年状况进行深入的全样本调查。调查数据显示,7个县的2846个村团支部上半年平均开展活动2.2次,平均每次活动只覆盖13人;7个县的村团支部书记中,年龄最大的有60岁,任职最长的有25年,而这7个县总体上还都是工作基础不错的县。这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团的工作,特别是以行政村为载体的团的工作,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战和问题。这其中既有经济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又有自身工作创造性不够的原因,核心是没能应对经济社会变革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共青团工作提出的挑战,对“农村青年到底在哪里、农村青年怎么流动、怎样才能把农村青年真正组织起来”等关键性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面对“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通过认真研究,我们提出要把乡镇团委建成实体化“大团委”。
一、认真分析农村青年在哪里,找准农村基层团建的区域
基于对七县青年的全样本调查和对全国面上情况的分析,我们有两条基本判断:
第一,农村青年总量仍较大,在村和乡镇的较多。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全国16至35岁青年约4.28亿,工作、生活在镇和乡村的青年2.74亿,占64%;全国14至28岁青年约3.23亿,工作、生活在镇和乡村的青年2.11亿,占65.4%。七县调查的数据与此基本一致,乡镇和村的16至35岁青年占55.7%,其余44.3%的青年流动到县以外。在乡镇和村的农村青年,主要是职业青年和青少年学生两个群体,比例分别是84.2%、15.8%。由此看出,在乡镇和村的青年还是很多的,比例是很高的。
第二,农村职业青年以行政村为主要集中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已经打破,乡镇政府驻地实际建成区——“镇区”的聚集功能凸显。过去一提团的农村工作,首先想到的是行政村,这是没错的,但现在白天到行政村调研,确实不太容易找到年轻人。走出农村、到外地打工,越来越成为农村青年有出息、长见识、求致富的一种标志。七县调查的数据显示,农村职业青年中,在村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占30.5%;在村务农、同时在镇区二三产业兼职工作的占15.9%;在镇区二三产业工作的占53.6%。这表明,基于工作在镇区形成聚集的达69.5%。实际上严格意义上的农村青年,除了从事非常稳定的种植和养殖业,大多数都在省际、县际等不同层级、不同距离的空间内流动过。现在的农村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不完全是传统的行政村、自然村,而是行政村、自然村与镇区的结合。
镇区的概念,主要指乡镇政府驻地实际建成区。调查数据充分说明了在城市化进程中镇区对农村青年的聚集功能,而且从长远看,随着城乡统筹发展、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镇区的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功能,以及在农村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对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更加强化。
面对农村青年这样一种分布聚集的新特点,根据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两大原则:一是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二是社会怎样使青年聚集,就用怎样的方式建立团组织,同时还要不拘泥于省、市、县、乡、村的行政化格局建立团组织,我们对现在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点区域就很容易形成共识。这就是,既要关注村,更要关注镇区,特别是“村外镇内”的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