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七日)
导 言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科学、系统地规划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青年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求青年工作有更大的发展和新的突破。因此,研究和制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发展战略规划,已经成为当前共青团组织面临的极其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团十三大后,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组织实施了新时期我国青年工作现状和发展战略调研,为从基层和青年的实际出发制定这一战略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处于世纪之交的我国青年面貌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重大历史性转变。在这场跨世纪的深刻社会变革中,我国青年一代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促进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支持者和积极推动者。他们在参与中发展,在实践中成长,创造活力与进取精神进一步得到激发,正在努力成长为党所希望的有远大理想的一代、勤奋学习的一代、艰苦创业的一代和道德高尚的一代。与此同时,部分青年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还不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也不可避免地会对一些青年产生消极作用。工作对象和环境的变化给青年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
(二)伴随改革开放的我国青年工作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为重要契机,各级团组织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青年工作在许多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广大团员青年和团干部思想活跃,青年工作大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正在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共青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重视青年利益的发展变化,共青团为青年服务的领域逐步拓展;坚持在改革中加强团的建设,基层团组织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新鲜经验。在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共青团工作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去几十年中形成的现行青年工作运行机制中依存于传统计划体制的某些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团的工作机制和依托等方面都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共青团在经济组织和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的领域亟待拓展;青年思想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还需要进一步适应形势发展和青年成长进步要求;以青年为主体的流动劳动力日趋增多,团的组织设置出现部分结构性失调,团员发展和新型经济组织中的建团工作需要加大力度;薄弱的物质依托依然制约着青年事业发展。市场经济发展不仅给青年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带来了严峻挑战。这是当前我国青年工作面临的基本形势。
(三)共青团要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地位。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初,是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年工作发展的关键时期。共青团必须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要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在机遇中迎接挑战,以面向新世纪的战略眼光,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和发展变化中的青年状况,及早筹划和实施青年工作发展大计,在未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取得战略上的主动地位,更好地担负起教育青年、带领青年和服务青年的历史重任,更充分地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国家政权的社会支柱作用、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一、把握指导原则,明确总体目标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是制定和实施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的总的指导原则。依据这个总的指导原则,战略发展规划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着眼全局,坚持改革,立足基层,服务青年,致力发展。
——坚持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相一致。在确定发展目标、选择发展重点、制定发展措施时。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在全局工作中找准青年工作的位置,以此确定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的运行轨迹。
——坚持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相协调。以办事业的精神和方法,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新情况,着重解决影响或制约青年和青年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以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既要有工作上的紧迫感,又要把握住工作的渐进性。既要力求有一个全面、系统、完整的青年工作发展设想,又要不失时机地在重要环节取得突破,推动全局。
——坚持与青年需求和发展相适应。未来的青年工作应该置于跨世纪的历史进程中考虑和规划,服务于青年,着眼于长远,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年成长和进步的需求。要以时代精神和跨世纪实践召唤青年,凝聚青年,力求使青年参与的各项工作和活动都有效地促进青年自身成长,促进青年工作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坚持与基层实际情况相符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基层的意见和要求,注重吸纳基层创造的经验成果,充分尊重基层的自主性和首创精神,鼓励他们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宏观层面上的战略发展规划,在每一个局部的具体工作中得到展开。
遵循上述原则,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共青团十三大提出的任务,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始终把培养和造就千百万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适应、服务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加快共青团起核心作用的青年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实施重点工程,调整运行机制,强化基础建设,整体推进青少年事业,使共青团更好地在经济建设中起推动作用,在青年思想教育中起引导作用,在服务青年中起促进作用,在社会稳定中起积极作用。
——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为最好的教材和最有力的武器,坚持不懈地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团,教育青年,使跨世纪一代青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信念更加坚定,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准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
——适应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着力提高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熟练的青年劳动者和各种专业人才,帮助青年实现由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向主力军的转变。
——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的发展需求,大力优化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积极推动有利于青年健康成长的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积极推进共青团的改革与建设,切实保障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年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青年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学习基本理论,实施重点工程
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初,蕴含着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机遇与巨大希望,是中华民族再现辉煌的关键时期。处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共青团,必须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统揽整个青年工作,紧紧抓住党和政府关注的全局问题,紧紧抓住青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广泛宣传党的跨世纪战略目标和培养一代新人的要求,不失时机地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通过青年工作新的突破口,全面带动和推进共青团的基础建设和长远发展。
(一)学习基本理论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中国改革和建设的重大问题,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科学指南。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加以具体化、系统化,是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加快改革和建设的行动纲领。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对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实现我国青年工作的战略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各级团组织要把《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学习摆在团的思想建设和理论教育的重要地位,精心部署,认真落实。团干部要在通读原著上下功夫,既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又要学习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要联系工作实际学习和掌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关青年和青年工作的观点,力求学深学透,学以致用。基层团组织要根据青年的思想和工作实际,选择一些重点篇目,组织和辅导好团员青年骨干的学习,把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逐步引向深入。
——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重要内容,结合青年的岗位和行业特点,采取有效形式,帮助青年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基本框架和重要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和运行规则,开动脑筋,转变观念,树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社会环境。要引导青年增强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自觉维护改革大局,把积极性和创造力凝聚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上来。
——要在广大青年中广泛深入地宣传跨世纪意识,使广大青年进一步明确跨世纪一代的历史责任。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广大青年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努力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做到有形化、具体化,更加生动、实在、有效。
(二)实施重点工程
为了使青年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必须集中全团力量,发挥整体优势,重点实施跨世纪青年工程,既快又好地开创青年工作新局面。
1.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
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宗旨是: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青年,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弘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艰苦创业精神,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确立正确的青年文化导向,提高青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蕴藏在青年中的精神力量不断转化为促进改革和建设的巨大物质力量。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先从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年文化园等三个方面展开。
——青年志愿者:以招募的方式由各条战线热心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并具有一定技能的优秀青年自愿组成,并广泛吸收各界青年参加志愿活动。青年志愿者面向全社会,主要是围绕公益劳动、抢险救灾、美化环境、植树造林、文体活动、心理咨询、社会服务、社会治安、移风易俗、扫盲治愚以及青少年帮教和维权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新风正气。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雷锋活动的丰富和发展,是学雷锋活动经常化的一种有效形式。现有青年服务队的活动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并逐步纳入青年志愿者活动之中。
——青年文明号:主要在城乡的工交、基建、财贸、服务、工商税务、个体经营等行业和各级机关的青年中开展。青年文明号活动立足于青年岗位、青年集体和青年工程,主要进行创业精神、敬业意识和质量、效益、服务意识教育,开展安全文明生产、优质服务达标竞赛,倡导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
——青年文化园:以各行业基层团组织为单位组织参加。主要是以推出、评选、展示青年思想文化精品的“三评一展”和检阅青年文化活动成果的“青年文化巡礼”为主要形式,定期评选“青年喜爱的书”、“青年喜爱的歌”和“青年喜爱的影视片”,举办“青年文化精品展”,引导和推动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丰富青年文化市场,满足青年文化需求,优化青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2.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
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的宗旨是:高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旗帜,通过参与在生产经营、推动技术进步的实践中,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培养一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掌握过硬实用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青年人才。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先从培养合格的青年劳动者、造就优秀的青年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推广普及新知识新技能四个方面展开。
——培养合格青年劳动者。培养青年岗位能手,在城乡企业中,通过学习培训、岗位技能达标考评和技术比武等途径,帮助各行各业不同工种的青年职工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具备熟练的生产经营技能;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在农村,帮助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掌握国家星火技术,并带动广大农村青年学习和运用实用技术,走科技致富之路,成为新型农民;培养劳动后备军,在中等学校,通过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强化科技实践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青年学生适应市场选择,做好就业的技能准备;开展青年劳务协作,将贫困地区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剩余青年劳动力有组织有计划地输送到经济发达地区参加经济建设,在劳动实践中加以训练和培养,帮助他们学习技能、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人才和技术回流,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造就优秀青年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在青年经营管理者、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教师、青年科技实业家、青年工人和青年农民中,发现、培养和树立一大批在科技和经营管理领域有所建树、成绩突出的人才,形成一支以青年科学家、青年企业家和青年科技标兵、青年经营管理标兵为主体的青年高级专门人才队伍,激励全国青年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勇攀科学高峰。在大学生中,开展以科技文化服务为重点的社会实践潜活动,组织“挑战杯”课外学术和科技成果竞赛,引导他们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努力学习成才,成为一支宏大的现代科技和经营管理的后备力量。
——培养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培养一代“四有”新人。要以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为重点,以实践教育为主要途径,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学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引导他们从小在活动中学会生存,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为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建设的生力军打下良好的基础。
——推广普及新知识新技能。面向二十一世纪,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未来发展需要,在青年中逐步推广和普及现代新知识新技能,培养跨世纪的青年建设者。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要面向社会各界青年,利用社会力量,运用社会化方式组织和推动。通过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和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激发广大青年迎接新世纪、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热情。各地团组织要依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急需,优化人才结构,有重点有选择地在青年中推广新知识新技能。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集中推广未来普遍适用的外语、计算机和金融财会等知识,逐步在青年中掀起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热潮。
“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的重点工程,是全团工作再上新台阶的重点突击方向。“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侧重于精神文明建设,但也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的内容。“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侧重于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包括思想教育的内容。两项重点工程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是全团在新形势下具体落实团十三大提出的基本任务的重要工作载体。地方团的工作和团中央各部门工作,都要在团中央书记处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明确职责,逐步展开。
要以办事业的方式实施重点工程,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有形化的管理运行机制。文明工程将统一标志、统一挂牌,并会同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定期考评、命名表彰,以增强权威性和实效性。人才工程要建立和完善培养、考评、奖励和举荐机制。青年岗位能手和青年星火带头人的考评标准与方式,要逐步与企业岗位规范及农业技术员的考聘挂钩。青年科学家、企业家和青年科技、经营管理标兵的评审在团组织推荐基础上组成专门的、权威性的评审委员会进行。逐步建立与政府部门有关规定相衔接的奖励政策、奖励办法和人才举荐、输送渠道。
重点工程的实施分启动、扩展和深化三个阶段,将由点到面、由部分行业向各行各业全面扩展,逐步深化。1994年是启动阶段,1995年至1996年是扩展阶段,1997年以后是深化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实践的发展,适时开发重点工程的新项目。各地团组织要按照上述总体布局和要求,精心部署,认真落实,尽快把可以涵盖在重点工程之内的活动与重点工程统一对应起来。暂时不能统一对应的,可以先搞“两块牌子”,逐步统一起来。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的不涵盖在重点工程之内的工作,仍要扎实、有效地开展。
三、调整运行机制,加强基础建设
为全面实现总体目标,顺利推进重点工程的实施,必须在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结构、依托、保障等主要方面和重要环节上实行调整和改革,加强基础建设,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运行机制。
(一)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积极承担政府委托的青少年事务,在坚持发挥政治功能的前提下,完善和拓展共青团的社会功能。
——参与制定青少年事业发展规划和青少年工作的方针、政策。对青年干部院校建设、青少年工作者培训、青少年活动阵地、青少年报刊建设等事务进行规划和归口管理。对青少年服务机构和青少年读物出版等事务,要根据各个时期的青少年状况与党和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提出相应的工作对策,并积极参与工作。
——参与有关青少年事务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细则》的制定。促进地方青少年法规和实施细则的制定与颁布。
——对全国性和地区性的青年社团组织实行归口管理,发挥共青团在青少年事务中的主渠道作用。现有青联、学联、少先队、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乡镇企业家协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等明确由共青团继续归口管理。对新成立的青年社团,也应努力做到归口管理,并指导其工作。
——对全国青少年外事工作实行归口管理和提供服务。参与制定、执行国家青少年外事政策。负责与国外青少年团体、政府青年机构及联合国系统有关机构、国际地区性青年组织及其他友好团体的交流与合作工作。负责青年研修生的出国选拔、派遣和国外管理工作。负责青年对外宣传工作。
——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相适应,着眼于更好地发挥共青团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完善和拓展共青团的社会功能。
(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壮大团员队伍,提高团员素质,严密团员管理,建设一支数量宏大、能够发挥模范作用的团员队伍。
——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发展团员工作力度,力争到1995年底,全国团员总数增长到6500万名,到1997年底即团十四大召开之前,全国团员总数达到7000万名,团员占青年的比例达到20%左右。在发展团员的工作中,要注意不层层下达硬性指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使团员的分布趋于合理,素质不断提高。
——把农村作为发展团员工作的重点。到1997年底,全国农村团员由1992年的2095万名增加到3000万名左右,农村青年中团员的比例达到15%左右。要特别重视在乡镇企业中发展团员,乡镇企业较多地区的农村团组织要及时把发展团员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乡镇企业中来。
——把中学作为发展团员工作的基础部位。重视加强农村中学和城市普通中学的发展团员工作。在少先队组织推荐优秀少先队员作团的发展对象的基础上,发展初中的少先队骨干入团。到1997年底,使全国初中学生中团员所占比例达到30%左右,中学学生团员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达到40%。
——以“双推”工作为重要途径,全面提高团员素质。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和党委组织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把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对团员的培养教育上,引导他们积极靠拢党的组织,使“推优”工作成为提高团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要把推荐优秀青年作生产和工作骨干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团员青年的培养上,适应经济建设和青年成长的需要,大力组织团员青年学科学、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使推荐优秀青年作生产和工作骨干工作成为全面提高团员青年素质的重要途径。
——建立开放的、协作式的团员管理机制。要打破地域观念的局限,以团员实际从业地区和从业单位为基础,变外出团员管理为主为外来团员管理为主,加强对流动团员的管理。任何一个团组织都负有对本组织所在地区、单位范围内外来团员的管理责任。团的组织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本地区、本单位外来团员的情况,主动吸收他们参加团的生活和活动,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同时还应掌握本地团员外出数量与去向,及时通报有关地方团组织。
(三)顺应青年工作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完善和健全团的工作社会化结构,增强共青团组织在青年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和对青年的影响力。
——明确青年工作对象的年龄分布结构和对各年龄段对象开展工作的主要组织形式。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并参照国际惯例,青少年工作对象可分为三个年龄段:14—28周岁的青年,29—35周岁的青年,7—13周岁的少年。对14—28周岁青年开展工作,主要通过共青团自身的组织发展、活动与教育来实现。对29—35周岁青年的工作,要注意通过实现团在青联组织中的核心作用,指导各类青年社团的活动来实现。对7—13周岁少年的工作,主要通过指导少先队的工作与活动来实现。此外,36—45周岁年龄段中有青年特点、在青年中有影响的各方面代表人物,也应通过青联组织及团的其他外围组织做好工作。
——改革青联、学联的组织机制,加强和改进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青联工作要进一步扩大工作层面,开拓新的领域。中心城市和民族地区、沿海开放地区等统战任务较重的市、县可以设立青联组织。要加强青联工作的骨干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青联各界别委员会。加快推广实施学联主席团成员驻会制度,注重学生在学联事务中的参与作用。组建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中国少年儿童校外工作协会,广泛联结少年教育工作专家、社会知名人士、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吸纳社会各界和海外资金支持少儿事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少先队工作的发展。
——加强对青年社团的工作指导,帮助他们提高活动层次和辐射力。积极推动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中国青年乡镇企业家协会和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的工作,使之增加成员数量,改进活动方式,扩大社会联系和对外交流,成为团结、引导各界青年知名人士和代表人物发挥积极社会作用的重要渠道。
——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充分利用和大力开发青年工作的社会资源。通过合理争取社会赞助捐款、争取受托实施政府社会发展项目、创立为青少年成长服务的基金等形式,开掘有效利用社会财力资源的渠道;通过继续实施“希望工程”,不断扩大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救助面;通过实施“展望计划”,积极吸收和利用海外、国外的人才、技术和财力资源。
(四)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对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选择,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活动设施,扩大青少年新闻出版舆论阵地的社会影响,全面推进青少年文化建设。
——青少年活动营地和青少年宫要坚持为青少年服务的方向,办成融教育、娱乐、培训、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逐步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现有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要改善设施条件,丰富活动内容,完善经营管理,在优先保证青少年活动的同时,向社会开放,在切实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实现自我发展。继续争取立项筹建新的青少年活动营地和省、市、县青少年宫,在积极争取财政拨款的同时,可以与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携手共建,共同受益;也可以吸引外资搞合作项目,利益同享。集中财力重点建设一批档次较高,功能比较齐全,科技含量高,吸引力强的活动场所。
——开发利用社会公共文化阵地和设施,创办大众文化服务企业或事业实体,承揽青年大众文化消费的创意、组织和中介服务,形成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的推广机制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社会传播机制。
——壮大团属青少年新闻出版舆论阵地的实力,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引导、服务青年的主动地位。发挥青少年报刊协会的作用,加强青少年出版工作的协调,形成青少年新闻出版事业集团化发展合力。积极向广播电视领域延伸,参与青少年节目的制作。
(五)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市场化的进程,开辟新的社会服务领域,建立健全符合市场需求的社会化中介服务依托和体系,为青年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广泛实际的帮助。
——地方团组织特别是中心城市团组织,要根据本地青年实际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创建就业培训、职业选择、人才交流、劳务服务、科技成果推广、致富技术咨询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实体和服务形式,大力向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青年辐射。建立中国青年国际人才交流中心,立足于培养人才,引进国外智力、技术和资金,为促进与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加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青少年维权保障服务体系的步伐。鼓励有条件的团组织创办青少年权益保障服务、代理法律诉讼服务机构。积极倡导创办和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与矫治服务。
(六)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团办经济实体,使之在规模和效益上达到新的水平。
——团的各级领导机关要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遵循党和政府的有关规定,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自身优势,积极兴办经济实体。特别要着力办好有一定规模、产品科技含量较高的科技型企业,并逐步形成集团优势,努力增强团办经济实体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能力。要制定和完善团办经济实体的方针政策,理顺团办经济实体的产权关系,用政策法规促进团属企业行为的规范化。
——农村和企事业单位团组织可以围绕生产、科研、教学等中心工作,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创办经济实体。
(七)从长期存在的薄弱环节入手,把握市场经济中基层青年工作中出现的新趋向,坚持在改革中加强团的基层建设,使基层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动员和指导基层团组织广泛开展“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把城乡青年两个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在富有实效的活动中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团的基层建设要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青年成长进步中求发展、闯新路。农村团的基层建设要围绕实行农村第二步改革,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导和帮助农村青年勤劳致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来进行。企业团的基层建设要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党政的助手作用来进行。学校团的基层建设要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来进行。团的基层建设要纳入党的整体建设目标管理之中,在推进党的建设的同时推进团的建设。
——切实加强在新型经济组织中的建团工作。团的各级领导机关要认真了解本地区乡镇企业、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等新型经济组织的情况,研究制定建团工作方式。根据各类经济组织的实际状况,与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紧密结合,采取多种形式,有步骤地分类推进这些企业的建团工作。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新型经济组织集中的地方,应建立团委或团工委,以领导和推动区内企业的建团,指导和协调区内的青年工作。
(八)适应市场经济、机构改革和团的工作需要,着眼于团干部的长远发展,切实加强对团干部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努力把团干部造就成为既能从事青少年工作,又能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改进团干部培训制度。加大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知识在团干部培训中的比重,完善团干部的知识、专业结构,提高服务经济建设的本领。深化团校教学改革,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使团干部培训工作更加贴近经济建设,贴近社会生活,符合团干部成长的实际需要。
——推行团干部挂职锻炼制度。有计划地安排团干部特别是团的各级负责干部到地方党政部门、经济部门、改革开放前沿地带挂职,增强全局意识、锻炼实际能力,丰富实践经验。
——落实团干部交流和岗位轮换制度。打破团内与团外、机关与基层的界限,实行跨地区、跨系统、跨部门交流,使团干部经过不同岗位的锻炼,更好更快地成长。
——完善团干部管理制度。团的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机关要按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部署,搞好参照试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工作,积极争取将团的机关干部的选拔、培养、管理、使用、交流与党和国家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相衔接,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在机构改革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要努力保持基层专职团干部的基本稳定。积极研究和制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基层兼职团干部管理制度。要把团属企事业干部队伍建设列入团干部队伍建设通盘考虑。
(九)完善工作评价体系,规范团的奖励制度,实现团内奖励与国家奖励、社会奖励接轨。
——完善工作评价体系。逐步实现经验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团内评价与社会公众评价相结合。各级团组织要以是否在经济发展和本单位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否为广大团员青年的成长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为工作评价的根本标准,积极推进青年工作开放性、社会性评价方式的建立。
——团中央将推行统一、稳定的奖励规则、奖励项目和奖励程序,并经过同政府有关部门协商,实现共青团奖励与国家奖励、社会奖励的有机接轨,使团的奖励更具庄重性和权威性。各地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制定实施措施和补充规定,逐步形成操作性强、影响力大的共青团奖励制度。
(十)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的发展需求和青年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建立科学的青年社会调查系统,为青年工作决策和青年事业的发展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依据。
——根据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定量考察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每年选择若干涉及青年和青年工作全局的重点课题,在全团范围内组织调研,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重点课题完成之后,及时进行成果发布,使之信息共用,成果共享。
——健全调研信息网络,逐步形成内外结合,上下贯通的青年社会调查系统和高效灵敏的信息反馈机制。团的中央和地方组织都要有专门机构负责做好调研信息的组织、协调、综合工作,多层次、多渠道、多侧面地及时收集、分析和反映有关青年方面的社会信息。抓紧筹建中国青年社会调查系统和中国青年研究会,借助现代调查手段,逐步实现省级团委信息处理自动化。联系一批有志于研究青年和青年工作的专家学者,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寻求合作,共同开发我国青年和青年工作的中、长期研究课题。
实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级团组织既要有紧迫感,又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区分主次,突出重点,循序渐进,逐步实施。
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号召全团和全国各族团员青年,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进程中,奋力开拓我国青年工作的崭新局面,共同谱写跨世纪一代青年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