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主办  www.gqt.org.cn
中国共青团网->工作简报->城市青年工作简报 -> 正文
第 7 期
(总第64期)

 

共青团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编
2011年02月11日
 

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情况

  2010年,团中央把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团建作为全团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重要突破口,精心部署,科学调度,全力推动。各地团组织按照团中央统一部署,紧紧抓住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大契机,摸清建团底数、制定任务目标、明确责任主体、靠前调研指导、探索工作路径、通报工作进展、严格台账管理、核查建团信息、加强联系指导,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势。截至12月31日,全团已累计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新建团组织11.3万个,在新社会组织中新建团组织1.3万个,覆盖35岁以下青年932.9万人,团员400.3万人。

  一、统一认识,理清思路

  全国企业共青团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之后,各级团组织统一了思想,认识到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团建是履行团的根本职责、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迫切需要,是共青团履行四项职能、实现两个“全体青年”政治目标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同时也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团建与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各地及时召开会议,认真研究部署,下发相关文件,层层分解目标,层层落实责任,在确定本地的建团指标时进一步自我加压。在坚持党建带动、调动全团力量、借助行业力量和新商业模式、注重层级设计、创新企业团组织格局等方面,能够结合当地和企业实际,把握社会机理,选择最短、最优路径,有力推动建团工作。

  二、充分调查,合理部署

  1.摸底调查充分,情况掌握准确

  各地团组织积极主动与统计、工商、劳动、税务、组织等相关部门沟通联系,认真梳理数据,基本摸清了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数量、分布以及党团组织的建立情况。并对“两新”组织经济发展状况、团员青年流动和思想状况、团建工作存在的现状和困难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研,相对详实地掌握了有关情况。

  2.工作部署合理,推进措施扎实

  一是整合力量,形成合力。一些团组织组建专门机构,配备专门力量,形成了推进“两新”组织团建的工作体系。团重庆市委积极推动“两新”团工委的建设,在全市共建立区县级两新团工委41个;团黑龙江省委组建了省、市两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团工委”,作为省、市两级团委的派出机构,专门负责“两新”团建工作;团广东省委专门成立了省社会组织团工委,指导全省行业协会及无业务主管单位的社会组织团建工作。一些团组织强调整合同一层级不同战线的工作力量,协同行动,形成不同领域共同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团建的合力。北京、山东、安徽、新疆以及湖北武汉等地团组织通过成立“两新”团建工作组等方式,整合不同战线工作力量,形成了推动工作的合力。

  二是层层发动,落实责任。各地团组织认真研究不同组织层级力量和各类社会组织影响力之间的关系,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个体的规模和社会影响力,分解到团的不同组织层级,分工负责,逐级推动。团辽宁省委按照“111”的目标,建立省、市、县(市、区)三级团建“示范点”,即团省委确定10个本级示范点,团市委确定10个本级示范点,团县(市、区)委确定10个本级示范点;团浙江省委省、市、县、乡镇四级团组织联动,省级指导、市级示范、县级主抓、乡镇联抓,形成组织体系合力;团北京市委根据“两新”组织规模、青年人数、社会影响等,将团建任务分解到市、区、街道三级统筹推进。

  三是集中攻坚,快速推进。各地团组织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及时指导、靠前指导、科学指导,集中工作力量和精力攻坚。江苏、黑龙江、辽宁、河南、湖北、新疆等地团组织通过“百日攻坚”、“百日竞赛”、“推进月”等形式强力推进“两新”组织团建,新建团组织数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四是密切联系,靠前指导。各地团组织通过建立团建指导员制度或联系点制度,不断提高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团湖北、江西省委分级选派团建指导员,负责与当地非公有制企业联系沟通,指导当地非公有制企业加强团的建设,开展团的活动。团重庆市委采取聘任制、挂任制等多种方式,选取部分工作基础好的大型国有企业团组织负责人和团市委机关第四批驻点干部,作为团建工作指导员。团山东省委建立机关干部与非公有制企业联系点制度,省、市、县三级团委每位机关干部确定一个非公有制企业联系点,推动“两新”组织团建。

  五是支持基层,激发活力。各地团组织在推进两新建团工作中,注重注入活动资源,加大支持力度,确保基层团组织建起来、活起来。团重庆市委开展“两新”组织团建“五个一”工程,为每个新建的“两新”组织团组织配发一面团旗、一个团徽、一块牌匾、一块园地、一本手册,有力推动了“两新”组织团组织的有形化、标准化建设。团黑龙江、辽宁省委向非公有制企业团委赠送团旗、团徽、团章等团务用品,并免费订阅了中国青年报,突出团的组织标识,树立团的组织形象。

  三、探索有效方法,寻找最短路径

  1.借助党建工作格局、工作成果推进团建

  各级团组织紧紧抓住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基层开展的契机,主动争取党委组织部门支持,有效推动了建团工作。福建、云南、河南、四川、广西、陕西等地团组织通过建立党团联动机制、开展联合调研、出台政策文件等方式,充分借助党组织力量,将“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纳入了党建工作总体部署。

  2.依托开发区、高新区和专业市场等,在重点区域加强团建

  各地团组织争取各类产业园区、专业市场管委会和党组织支持,强化产业园区团工委建设,积极与园区企业建立工作联系,注入工作品牌资源推进团建。江苏、浙江、北京、湖北、河南、广西等地团组织把开发区、高新区、产业园区、专业市场、产业聚集区、孵化器等非公有制企业大量聚集的区域作为工作重点,将重点区域团建作为促进“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的重要工作平台和工作措施。

  3. 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力量,推动行业团建

  各地团委积极争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支持,分行业链条式推进团建,取得了明显成效。广东、河南、湖北、北京、山西等地团组织一方面借助行政职能部门力量,实现行业推进,另一方面依托各类专业性行业协会成立团工委,促进会员单位团建。

  4.充分利用团属社团资源,着力推进会员单位团建

  各地团组织充分依托青联、青企协、青商会等团属社团,集中力量推动会员单位团建,有的结合团建完善了会员入会资格等制度。黑龙江、山东、河南、吉林等地整合青联、青企协、青商会、青科协资源,加强与会员和会员企业的联系,推动会员企业建团,同时优先在团组织联系的青年典型、人才所在单位建团。

  5.结合企业管理模式,依托企业总部推动分支机构团建

  各级团组织根据集团型、连锁型企业特点,积极发挥其内在管理优势,依托总部建团推进其分支机构建团,较快地实现了组织覆盖。团北京市委积极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沟通协调,确定建团事宜,通过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就可以覆盖全国40多个分支机构,影响近百万青年。团山西省委选取唐久便利等连锁企业作为试点,派出团建指导员,为企业制定团建模板,实现了对总部和分店的组织覆盖。

  6.依托商业合作模式,通过龙头企业推动关联企业团建

  各级团组织依托龙头企业团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和产业影响力,加大了关联企业团建力度。团广东省委通过产业链辐射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对整条产业链上企业的影响力,带动建团;通过行业领头企业带动模式,发挥领头企业在行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利益关联企业推动模式,利用企业间因利益关联而产生的相互影响力,由具主导性的一方推动团建。

  7.植入团的工作品牌资源,促进“两新”组织建团

  各地团组织充分借助品牌活动的影响力,把品牌工作延伸与加强团建结合起来,有效推进了非公企业团建。山东、山西、河南、重庆、贵州等地团组织充分借助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工技能大赛、见习基地、小额贷款等工作品牌的作用,把推动“两新”组织团建作为品牌工作的重要内容,实现互促双赢。

  8.根据青年沟通、交流、联系和聚集的新方式推动建团

  各地团组织根据青年沟通、交流、联系和聚集的特点,超越传统的组织依附和行政格局,大力推动楼宇建团、市场建团、社会组织建团。广东、黑龙江等地团组织积极推进以青年兴趣、爱好和情感为纽带的团建模式,在志愿服务组织、青年兴趣协会、青年合作社等青年自组织中建立团的组织;湖北、浙江等地团组织积极推进在青年集中的商业大楼、写字楼建立团组织,深入探索商务楼宇建团模式。

  9.探索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构建团建长效工作机制。各地团组织在推进两新建团过程中,注重把推进建团与优化组织管理相结合,探索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模式。如:中国烹饪协会探索建立团工委,推进会员餐饮企业建团,既依托社会机理提高了建团效率,也开展了行业青工技术比武等行业特色活动,激发了团组织的活力。全国煤炭行业协会探索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依托青年工作委员会联系全行业煤炭企业的团组织,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全国煤炭行业协会团委承担,并建立稳定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大力深化安全生产示范岗等行业特色活动。河南、北京等地建立行业型团工委,借助行业力量推进行业团的组织建设,依托行业团工委对新建团组织进行联络管理。湖北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在科技类企业中建立共青团联席会议机制,联席会议采取主席轮值制,较好地强化其自我联系、自我管理的功能,增强了企业团组织的生命力。

  四、不断完善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1.建立工作考评机制。各地团组织层层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工作任务,严格责任追究,逐级建立了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浙江、广东、辽宁、重庆、河南、福建、江西、湖南等团组织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出台评价体系、将“两新”团建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等方式,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严格奖惩。

  2.建立调研督导机制。各地团组织通过不定期调研和督导,不断加强推动工作的力度和韧劲。团浙江省委、团福建省委建立了常委和部门负责人联系点制度,分别联系一个市(地)的“两新”组织团建工作,定期开展调研指导和督查,并不定期开展电话抽查和实地检查,各市县相应建立“两新”组织团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团山东、广东、黑龙江省委也建立了经常性督导制度。

  3.建立逐级核查制度。各地团组织通过电话随机抽查、实地核查等方式,使团建信息核查工作规范化、常态化、持续化,持续提高了两新组织团建数据库可靠度,为研究和部署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和重要参考。辽宁、浙江、福建、广东、黑龙江、山西等地的建团信息准确率相对较高。

  4.建立干部培训机制。各地团组织着力规范“两新”组织建团程序,编印工作手册,加强“两新”组织团干部培训,通过组织现场观摩、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加强新建团组织负责人的培训工作,逐步提升了团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团广东省委推动省市级团委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培训班60余期,培训非公有制企业团干部超过1万人次。团北京市委编写了《北京市共青团“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指导手册》,为“两新”组织团干部开展工作直接提供操作性依据。团浙江省委计划分期分批对全省新上岗的“两新”组织团干部进行免费集中培训,同时编发《“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指导手册》,帮助“两新”组织团干部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开展团的各项工作和建设。

  五、切实扩大覆盖,持续增强活力

  1.组织覆盖迅速扩大

  各级团组织高度重视、全力推进,不断扩大组织覆盖,广泛联系普通青年。浙江明确了块状特色产业、开发区、专业市场和行业体系四个主攻点,着力推进了重点领域“两新”组织团的建设;辽宁以“示范点”带动“联系点”,坚持示范引导,通过独立建、联合建、楼宇建、区域建、产业建等模式扩大了组织覆盖;广东通过党群一体化统筹建团、培育青年组织渗透建团、依托各类社会组织集约建团、借助行政服务推动建团、区域联动整合建团、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建团,实现了对“两新”组织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江苏紧扣本省开发区数量较多、规模较大、非公企业高度集聚的实际情况,按照“强区带企”的推进思路,积极推动开发区内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建团,取得了明显成效;广西以“上链(产业链)、下园(各类园区)、进圈(商业圈)、入会(行业协会)”为主要工作路径,集中推动非公企业团的组织覆盖;海南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成立了旅游行业团工委,迅速推进了对旅游行业非公企业团的组织覆盖。

  2. 凝聚青年方式多样

  各级团组织结合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分类教育引导青年、代表和反映青年普遍性利益诉求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增强了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和凝聚,受到了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青年的广泛欢迎。重庆在“两新”组织中大力推进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既解决了企业的用人 ,更为青年搭建了就业创业的平台,累计有219家“两新”组织建立了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贵州通过4000名在基层一线服务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研究生支教团青年志愿者,2100名基层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县选配的兼职团干部,和上千名青年春晖使者,有效充实工作力量,既直接服务了广大普通青年又扎实推进了非公团建工作。

  3.组织活力不断增强

  各级团组织着眼于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的本质功能,创造性地寻找共青团工作的切入点,积极引导新建团组织广泛开展思想性、技能性、娱乐性活动,不断扩大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等品牌活动的覆盖范围,将新建团组织纳入团的总体工作格局当中,共同推进建设,共同开展活动,使组织活力不断增强。辽宁通过为企业和青年送思路、送荣誉、送政策、送制度、送活动、送培训、送团旗团刊、送宣传,扩大组织和工作的影响范围,活跃新建团组织的工作。浙江推行团建工作主题教育法、班子带动法、典型感召法、文化引领法、建言献策法、素质提升法、关爱维权法,着力提高团建工作质量,提升组织活力。吉林省把团组织的传统品牌活动与组织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开展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宣传优势,有效推动了团的组织建设和工作。

  附:2010年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建团情况表(下载)

 
 相关链接:
[城市青年工作简报 第6期]明确“四大定位” 念好“四字口诀” 深化“四类担保” 宁波团市委扎实推进城市青年创业贷款工作
[城市青年工作简报 第5期]整体牵动 系统联动 示范带动 全面互动 扎实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
[城市青年工作简报 第4期]订单培训助就业 素质提升促成才
[城市青年工作简报 第3期]自下而上 先联后建 努力探索蓝领公寓团建新途径
[城市青年工作简报 第2期]坚持开展职业技能大赛 有效覆盖影响企业青年
中国共青团网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        E-mail:gqt@gqt.org.cn
地址:中国北京前门东大街10号    邮编:10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