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
中国共青团网->工作简报->学校工作简报 -> 正文
第 21 期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编
2010年08月16日
 

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三期学员重庆实践锻炼活动简报之三

在希望的田野上成长
——记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学员重庆“三进三同”活动

  新的一天在清脆的鸟鸣声中开始。来自同济大学的施卫国6点钟就起了床,却发现老乡们早已开始干活,便赶紧帮着生火做饭,掏灰挑水……几天前,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施卫国来到重庆农村,开始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活体验。

  施卫国的经历并非个别。连日来,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三期学员们都在经历着这种生活环境的改变。

  了解国情民情、体验基层生活、密切与基层和群众的联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骨干培养的重要目标。7月25日至8月1日,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三期学员深入重庆市南川区8个乡镇的40余个村庄128家农户,开展了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进三同”活动。学员们在农家院坝、田间地头,从简单生火做饭、洗碗刷锅、扫地清洁做起,到冒着炎炎酷暑、热情高涨地参与割草喂牛、上山砍柴、田间除草、松土修路等生产生活劳动。同时,学员们还带着“联系一所学校、结对一个留守儿童、开展一次慰问活动、写一份调研报告、提交一个建议”的“五个一”任务在乡村广泛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状况、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农户万元增收等专题社会调查,开展了支教、慰问“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学员们共走访农户826户,完成专题调查报告26份,提交镇、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议报告124份,撰写乡村日记和心得体会316份。此外,学员们重点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给196名留守儿童当了知心哥哥、知心姐姐,为留守儿童捐款近4万元,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服务基地2个,承诺“每个月一封信、工作以后每人从工资收入中提出100到200元资助各自联系的留守儿童,并且一定要连续坚持10年。”

  对于多数在城市长大的学员而言,在农田里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新奇的;而从未干过农活的他们也真切体会到了“汗滴禾下土”的不易。贵州财经大学的刘泽林在玉米地里埋头割草,并把割好的草放在背篓里运走,半小时内往返几趟,不觉汗水已浸透T恤衫。在当天的日记中,他写道:“只有自己真正在烈日炎炎下下农田干农活,才能如此深刻地体会到农民的艰辛,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忘记为我们提供衣食之本的农民的默默耕耘。”

  傍晚,学员们常常同老乡在院坝中摆起“龙门阵”。大家围坐在一起,从今年的收成聊到村里经济产业发展,从孩子的文化教育聊到农民的医疗卫生保障,从近年来家里的收入聊到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通过交流,学员们了解了农民最真实的想法、农村最真切的生活状况,感受到了农村的巨大变化。

  在对农村土地流转、农村教育、农民医疗卫生保障、留守儿童问题等专题进行深入调研的同时,学员们也为解决农村存在的问题积极出谋划策。北京化工大学博士肖勇从专业出发,提出金禾村沼气集中开发新思路,得到老百姓认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吴撼地博士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建议受到了当地领导的重视。

  浙江大学学生会主席褚涵文说:“短短几天,我们看到了很多,思考了很多。结合农村实际,我们对以前在书本上、报纸上看到的名词有了更深的理解。的确,不了解农村就不了解国情,大学生要到农村去上好这不可或缺的一课。”吉林大学学生会主席张天译表示,从老乡叔叔的身上,我懂得了奋斗的意义。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们有责任为这些老百姓奋斗,为国家更好地发展奋斗,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奋斗。

 

 
 相关链接:
[学校工作简报 第20期]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三期学员体验红色文化
[学校工作简报 第19期]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三期学员重庆实践锻炼活动启动
[学校工作简报 第18期]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王宪魁看望东华理工大学抗洪救灾青年志愿者
[学校工作简报 第17期]“我的青春故事”全国优秀中职毕业生报告团成员感人事迹
[学校工作简报 第16期]“我的青春故事”全国优秀中职毕业生报告团的总结报告
中国共青团网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        E-mail:gqt_1922@163.com
地址:中国北京前门东大街10号    邮编:10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