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实名推荐逾40万人次 大学生寻访身边自强典型活动很“给力”
2006年,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在广大高校学生中弘扬自立自强精神,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会同中国青年报,共同开展了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这项活动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心,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同志曾亲切会见获奖学生代表,并为他们颁奖。寻访活动已组织开展了四届,共产生了40名“自强之星标兵”、400名“自强之星”,树立了北京大学余明发、清华大学杨帆、北京科技大学徐洪业等一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学生典型,受到青年学生的普遍欢迎。
本届寻访活动在2010年12月初启动,由团中央和全国学联主办,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承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协办。目前,学生报名及网络实名推荐环节已结束,共有来自全国1092所高校的7727名大学生报名,网络实名推荐的数量为447251人次,页面累计访问量超过100万人次。《中国青年报》1月19日头版报道了这个消息后,先后被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和人人网等SNS社区转载,受到社会和广大同学普遍关注。
一、适应青年特点,尊重学生群体的主体性
网络实名推荐是2010年度寻访活动的一大亮点,即所有报名者须先拿到不少于100个网络实名支持,才有资格进一步获得学校团委的推荐, 后续推荐环节也会参考网络实名推荐的结果。这一调整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青年人热衷和熟悉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和参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生许大卉是网络实名推荐环节的“人气王”,目前她已获得了3200多个网络实名推荐。另外,活动定位在“寻访”,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评比、评选,寻访的主体与对象都为大学生群体,就是基于尊重大学生群体意识的考虑,实名推荐的方式能确保报名者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清华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韩标说,“很多自强表现突出的同学并不喜欢把自己的事情说出来,我们设立了自主报名和院系推荐两个渠道,把低调的同学发掘出来。”
二、创新网络手段,提高学生参与的广泛性
2010年寻访活动采取传统的组织动员与新的网络动员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运用网络手段的方面做了较多创新。首先,本次活动是由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共同承办,一方面是考虑到中青报在青年学生中具有很强影响力,对学生的广泛参与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记者深度参与,用他们自己的感受将寻访活动在校园中进行广泛宣传。其次,充分利用博客、微博、QQ、人人网、开心网等青年学生喜爱的网络手段进行实名推荐,四十多万份微博和帖子传递着各地大学生对自己心目中自强典型的支持,学生参与程度高,活动效果非常好。鞍山师范学院的徐旭主动发起了“自强之星”活动的QQ组群作为网上“自强之家”。他与西安欧亚学院的李梅、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孙随前等学生,与其他报名者交流自强故事,相互激励。“没想到这个‘非官方’的交流平台一下子火了。”交流群从1个发展为3个,有400多名参选者加入。河南省有71所高校的869名大学生报名参加了“自强之星”活动。团河南省委学校部部长王宏琳说:“活动口碑好,学生参与性强,所以报名人数不少。”
三、深化思想内涵,提高活动引导的实效性
这次寻访活动,将“自强之星”的内涵进行了深化,不再局限于克服家庭经济困难、身残志坚等类型的学生典型,而是所有有梦想并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爱国奉献、科研创新、自主创业、志愿公益等方面,表现出非同一般的顽强毅力,有突出的自强事迹或个人成就的同学,都可以来参与这项活动。同时,报名的同学通过博客、微博、网络日志等方式,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呈现出来,对广大青年学生也是一种教育、激励的过程。寻访活动结束后,还将组织历届“自强之星”开展2011“梦想之旅”----中国大学生励志系列报告会,并将历届“大学生自强之星”的优秀事迹集结出版,切实增强活动引导的实效性。五邑大学有204名同学报名,该校团委的何亚宏老师介绍说:“各个院系都进行了内部评议和推荐,活动揭晓后我们将整理出本校自强之星的自强事迹,出版宣传册在全校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