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主办  www.gqt.org.cn
中国共青团网->工作简报->学校工作简报 -> 正文
第 36 期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编
2011年08月19日
 

2011年“三下乡”工作专项简报之一

新媒体 新实践 新成效

2011“微说三下乡”现在进行时

  “路遥远,唯脚力,顶烈日,踏歌行”,“心触摸,脚丈量,讲党史,思英雄”,对于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赴富阳窈口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同学们来讲,今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显得别有新意。同学们在开展实践活动之余,把自己的经历、心情和感悟以“三字经”的形式发布在以“浙江师大微力量实践队”命名的团队微博上,引来了社会媒体和高校学生们的广泛关注。

  今年是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以来的第十五个年头,为了有效提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在宣传中取得更好的育人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团中央要求各级团组织更加广泛地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在实践活动的组织、宣传、动员中更加充分地发挥微博、博客、手机报等新媒体的力量,推动“三下乡”活动的进一步新颖化,时尚化;同时,团中央倡导广大青年学生以实践团队的名义开设微博,把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进行展示和分享,共同打造一期大学生暑期实践的嘉年华会。为此,团中央学校部联合新浪微博于6月下旬推出“微说三下乡”行动,开通了以“青春三下乡”命名的201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官方微博,7月中旬,“三下乡”官方微博专题网页也在新浪网正式上线。专题网页汇集了120支重点实践团队的微博接入口,并根据实践地点、服务内容对他们进行了分类;网页还在醒目位置设置了“三下乡”微博墙,实时播放各个实践团队发布的微博留言和图片,为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网下实践、网上交流”的新平台。

“第一次感受到了‘集团作战’的氛围”

  谈到今年的社会实践,中国海洋大学赴内蒙古阿拉善盟实践团队的带队老师侯玉玲深有感触,她说:“相比往年各学生实践团队的‘单打独斗’,‘三下乡’微博时代的到来让同学们第一次感受到了‘集团作战’的氛围。”以前各高校实践团队之间的横向联系非常有限,在同一地区开展实践活动的团队之间也缺少有效沟通,现在大家在微博里互相加为好友,及时沟通信息,展示团队风采,组成了一个社会实践的网络“集团军”。在团中央“青春三下乡”官方微博专题主页上,全国几十万支实践团队的精彩微博内容在这里实时更新,团队与团队之间、团队与队员之间、队员与队员之间的互动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风尚。川北医学院赴重庆永川实践团和扬州大学赴贵州雷山实践团从事的都是医疗实践服务活动,他们在微博中结识,彼此互为“粉丝”,交流了很多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扬州大学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在微博中提到:“在微博上发现还有那么多的兄弟团队和我们一起在做医疗服务,我们既互相打气,互通有无,又暗暗较劲,争取做出特色,感觉真的有很大提高。”

“被‘粉’的感觉,真好!”

  微博影响力的大小,“粉丝”的多少是关键。截至发稿时,团中央“青春三下乡”官方微博已有近7万名粉丝,而各学生实践团队微博的粉丝数量也从几十到上千不等。同学们互加关注,互为“粉丝”,很多学校团委书记、媒体记者和地方党政领导也成为实践团队的“粉丝”,时刻关注同学们实践活动的最新进展,与大家交流心得感受,这让同学们第一次找到了“被关注”的感觉,宣传效果也大大提升。由于微博的文体较为自由,发布方式极为便利,同学们能够随时记录和发布自己的即时状态和点滴感受,这大大鼓舞了大家的参与热情。有同学在微博里提到:“今年实践团队分工的最大变化就是宣传组的人数大大减少了,因为我们每一个成员都是一名‘随队记者’。”一位重庆教育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的志愿者告诉记者:“去年发活动简报,我们得到处找地方上网,今年可方便了,只要能用手机的地方,一下就搞定了,而且能随时与大家交流,还可以和团中央交流呢,我们的微博就被‘青春三下乡’转发啦!”微博的使用也使实践团队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发生着微妙的转变,以前是志愿者们拿着准备好的新闻材料到处联系记者,今年大家发现,很多媒体记者会特别关注做得比较精彩的微博,对同学们的活动主动予以报道。上海海洋大学的一位同学就兴奋地说:“以前大家的主要精力是到处去‘绑架记者’,现在是专心搞实践,精心做微博,昨天刚有一位记者加了我们的‘粉丝’,这种被‘粉’的感觉,真好!”

微图微语有“微力”

  在“三下乡”的微博中,一组关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盲童的照片被多次转发。这是南京理工大学赴云南泸沽湖实践团队的同学们拍摄的,他们在图片下面的说明中写道:“当地生病只靠神佛,没有医疗,很多人患病。这是我们家访时见到的一个盲童,他非常爱笑。”这些“微图”和“微语”瞬间感动了很多人,许多实践团队相继予以转载,并纷纷写下了表示支持、祝福和求助的留言:“上天没有给他光明,他却让自己拥有了爱笑的眼睛。他比我们都坚强”,“他们真的太需要关怀了,请多帮帮他们!”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大家的“微图”“微语”显现出了巨大的“微力”,几天后,实践队的同学们兴奋地通知大家:“这个先天白内障的孩子,得到大家的关注,令人高兴的是,南京新协和医院已经和他家进行了联系,很有可能将他接到南京免费对他进行治疗,期待中…”,“希望南京新协和医院能让他重见光明!更希望社会更多组织更多人关注他们,帮助他们,我们的活动就有意义!”厦门大学赴贵州望谟县实践团队的同学们通过调研了解到,该贫困县在过去六年里发生了三次特大水灾,当地群众的生活非常困难,一些民族中学高中生的大学梦因为经济困难而无法实现。大家在微博中呼吁,希望社会各界人士都来关注贫困地区的学生,给他们力所能及的资助,为他们建起通向梦想的桥梁。多年来,团中央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作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宗旨,当学生们面对广大基层地区存在的贫困、医疗、环境等问题时,虽然他们自身的力量非常微薄,但他们却以新媒体为工具撬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为帮助基层排忧解难作出了切切实实的贡献。

“今天,你@青春三下乡了吗?”

  自6月25日“青春三下乡”官方微博开通以来,各级活动组织者和广大实践团队便迅速感受到了新媒体给传统工作项目带来的巨大生机和活力。团中央学校部和新浪网指派了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微博和官方专题网页的维护与更新,每天通过微博向广大“粉丝”发送活动通知,通报项目进展,开启讨论话题,分享精彩留言,成为广大同学们在实践期间普遍关注的“第一媒体”,而每天将自己的工作情况和所见所感精心编辑成140个字,在结尾注上“@青春三下乡”,点击“发布”则成为同学们社会实践期间的流行时尚。自7月初“三下乡”活动开展以来,“青春三下乡”官方微博每天都能收到两千多条来自全国各地同学们发来的新消息,至今已累计收到将近十二万条。“青春三下乡”的每一次转发和分享都会让某个远在田间地头、厂矿企业的实践团队兴奋不已,“今天,你@青春三下乡了吗”已然成为同学们挂在嘴上的口头禅。团中央学校部负责同志在接受采访时说:“以新媒体为工具,对共青团的传统工作项目进行创新,已经成为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新路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更大的力度、更加开放的心态用好新媒体,把‘三下乡’这一传统品牌项目进一步做深、做实、做新。”

 
 相关链接:
[学校工作简报 第35期]“与信仰对话——万场党史报告进校园”活动阶段性通报
[学校工作简报 第34期]“走进美好新家园”--全国百所高校学生记者四川地震灾区行活动成功举行
[学校工作简报 第33期]上海大学生何以“结缘”理论学习--上海大学生学习践行理论纪事
[学校工作简报 第32期]创新党史宣教方式 传承革命精神--全国大学生“党史我来讲”主题团日展示活动侧记
[学校工作简报 第31期]“90后”对话九十年讲坛举办全国大学生代表围绕信仰传承、责任担当进行探讨
中国共青团网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        E-mail:gqt@gqt.org.cn
地址:中国北京前门东大街10号    邮编:10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