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互联网是共青团思想引导的重要阵地,也是提升共青团工作和建设水平的有效手段。在全团树立互联网思维、提升互联网工作能力,促进互联网技术与团的工作和建设融合发展,关系共青团事业长远发展。近年来,各地团组织积极探索互联网技术与共青团基本职能的有机对接,形成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做法。围绕“用互联网做什么”“互联网+模式怎么做”“互联网思维如何想”等问题,本期刊发《促进互联网与共青团工作有机融合》。
促进互联网与共青团工作有机融合
发掘和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促进互联网与共青团工作和建设有机融合,是同共青团网络思想引导并重的一项工作。近年来,各地团组织着力提高互联网思维和工作能力,围绕网络新媒体在团的基本职能领域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围绕“用网做什么”,提升共青团联系和服务青年水平
各地团组织以提高吸引力凝聚力、扩大工作有效覆盖面为目标,推进互联网技术、新媒体平台与共青团职能对接,探索形成共青团应用互联网的几类重点领域。
一是解决“找得到”问题。针对青年在现实生活空间分散、在网络虚拟空间集中的特点,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将互联网作为联系、动员青年的重要渠道,搭建交流平台,畅通联系渠道,创新动员方式,提高共青团网上组织动员能力。目前,团中央官方微博“粉丝”数量达到261万;“团学小微”微信公众号覆盖青年学生上千万人。重庆共青团利用微信移动场景宣传形式进行援外志愿者招募,信息推送数天内,相关移动场景被点击近10万次,报名人数突破500人。
二是解决“把得准”问题。针对青年通过网络新媒体表达诉求、反映问题的习惯,各地团组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探索发挥网络新媒体作为青年民情“听诊器”的作用。广州共青团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包括一个青少年信息库、一张青少年服务电子地图和一个开放式数据挖掘应用平台的广州青少年数据库,通过搜索、查询、统计、类分等应用功能,挖掘青少年兴趣爱好、研判青少年性格倾向、预测青少年发展趋势。江苏共青团授权专业机构和有关企业成立“江苏大学生数据挖掘中心”,依托“Poket University—江苏省大学生成长服务网络平台”的实名制优势和全省131所高校、170万大学生的实时活动数据,进行数据采集和二次挖掘,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偏好。
三是解决“听得进”问题。各地团组织运用青年喜爱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时尚元素,不断丰富网络新媒体文化产品供应,努力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上海共青团把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融入生动、精彩的新媒体内容和活动当中,推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卡通漫画》网络阅读量超过1亿人次,《一张图读懂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仅推出当天就有超过1万多人次的阅读量,设计的“树刮刮”环保电子奖券使5万多名青年在欢乐刮奖的同时传递了环保理念。贵州共青团运用新媒体和文化艺术手段,制作《寸心草》《愿望锁》等微电影作品,宣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理念,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四是解决“帮得上”问题。通过网络新媒体的先进技术手段,把共青团的信息服务、品牌活动、资源支持等有机整合,为青年提供“O2O”贴身服务,提高服务青年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及时性。广东共青团搭建青年创业服务“云平台”,集成资金、技术、渠道、品牌、导师等多种资源,为创业青年量身定制服务。重庆共青团创新开发大学生创业微店集群平台——“团团微购”,突出大学生特色,为创业学生免费提供店铺宣传、产品推介、客户引导等综合性服务,首批入驻店铺已达127家。
五是解决“管得好”问题。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推进“智慧团建”工程,提高团组织自身建设水平。中山共青团试点开发电子团员证,通过“我是青年”网站平台进行团员、团干部数据录入和团务管理。在此平台上,团员可以发起活动、提出建议;团组织可对团员的活动进行评价,设置积分制度,实现持续激励。广州共青团实施的“智慧团建”工程,以“联系零距离,组织无孤岛,扫一扫找团支部,摇一摇找团员”为目标,运用信息化技术推进团组织的扁平化、精细化管理。
二、围绕“互联网+模式怎么做”,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工作格局
“不通网线”不行,“不接地气”也不行——传统工作要上网,线上活动要落地,是全团开展网络新媒体工作的共识。近年来,各地团组织在如何促进线上线下工作融合的问题上动脑筋、下功夫、探路子,形成以下几类有代表性的模式。
一是“网络+网格”的叠加模式。通过“双网互动”网格划分、 “网上网下”互动, 改变组织资源的层级化概念,实现网格内资源共享共用,同时改变团干部工作方式。浙江共青团实施“双网互动”工程,一方面,通过“网络+网格”,在原有纵向到底的体制性组织网络基础上,建立以“网格”为单位的横向无缝覆盖青年的新的组织载体,通过纵向和横向的组织互动,实现团组织对青年“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一重或多重覆盖。另一方面,“网上+网下”则是在原有现实组织中,通过运用新媒体手段,创新组织动员方式,向网上虚拟组织渗透团的工作和影响力,实现虚实融合、贴近需求的团组织影响。
二是“网上发动+网下跟进”的衔接模式。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优势,增强工作信息传导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再以线下活动配合跟进,提高活动影响力。本溪共青团依托微信公众号,首先在线上开展“寻找乡村好青年·集赞青春正能量”活动,集中发布乡村好青年候选人信息,累计阅读量3万余人次、点赞2万余人次;在网上预热达到预期效果后,在线下跟进举办“乡村好青年——传递核心价值观”分享会,将活动推向新的高潮,延伸了活动的影响力周期。
三是“网上出题+网下作答”的“点菜”模式。利用网络新媒体广泛收集青年热点诉求,让青年在网上“点菜”,共青团在网下提供针对性服务。河南共青团在推进“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时,在各级团组织网站上统一开设征集意见专栏,并发放网络调查问卷,广泛了解青年民意,再通过制度化渠道,将收集到的青年诉求转化为共青团、青联在“两会”上的集中呼吁。
四是“线下行动+线上造势”的议题设置模式。主动设置网上议题,通过网络手段为网下活动助威造势,形成良好导向。西安共青团将线下开展的“米粒行动示范店”创建活动延伸到网上,使这项倡导勤俭节约的活动发展为网络热点话题,产生了积极导向作用。
三、围绕“互联网思维如何想”,形成共青团用网新思路
针对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各地团组织不仅将网络新媒体定位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更是着重从价值、观念、模式、规则、机制等层面来理解和运用互联网思维,将其贯穿于团的工作与建设之中。
一是善于将工作对象转化为工作力量。“众筹”是当前互联网领域的热词,也是对互联网思维核心观念的实际运用。这一思路带给共青团工作的主要启发,是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平等性等特征,发挥青年主体作用,构建“汇聚众智,集合众力”的有效机制,将工作对象转化为工作力量,使青年群众工作更好体现群众性。在各地团组织网络新媒体工作的成功案例中,“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让一部分青年教育帮助另一部分青年”等思路是值得推广的重要经验。
二是注重将“最后一公里”融入“最先一公里”。做好团的网络新媒体工作,思路转换有时比技术应用更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相分离的惯性思维,认识到在充满互动性、即时性的互联网世界,“最先一公里”必须充分考虑“最后一公里”,忽略用户体验、叠床架屋的活动设计会“输在起跑线上”。各级团组织特别是团的领导机关要改变层级化思维惯性,注重按照“极简”“极便”“极速”等原则来设置主题、设计思路、开展活动,使团的网上工作和活动真正符合互联网规律。
三是应当让“为我所有”服从“为我所用”。面对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专业化、跨界式发展,共青团单凭一己之力“包打天下”已不再现实。各级团组织要树立作为互联网时代“大客户”的平常心态,除在部分关键、敏感领域坚持自主开发、“为我所有”外,更应以开放的心态广泛、大胆地应用“互联网红利”,提升团的工作水平。
四是强调既要见物更要见人。网络新媒体工作跨越了复杂的层级环节,直接面向广大青年,青年们时刻都在用“网上的脚”(如注意力、点击量、参与率等)进行投票,考验着团的网络新媒体工作。因此,如果团干部缺乏密切联系青年、与普通青年平等相待的主观意识,网上阵地再完善、网络技术再发达,仍然不能吸引和凝聚青年,仍然做不好网络新媒体工作。树立共青团工作的互联网思维,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广大团干部要牢固树立起群众观点,坚定践行群众路线,全身心投入网上青年群众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