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扎实推进街道区域化团建工作 (一)
编者按:2014年,共青团中央将在全国152个城市(区)的4004条街道开展区域化团建工作。自《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城市街道开展区域化团建工作的通知》(中青发【2014】6号)》下发以来,各地结合工作实际,细化工作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街道区域化团建的路径和方法。现将各地的推进情况和典型做法整理刊发供学习借鉴,以期促进工作交流、推进工作落实。
北京市:团市委成立推进区域化团建专项工作组,负责协调推动全市区域化团建工作。工作组由团市委书记任组长,团市委书记会其他成员任副组长,成员由团市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区县团委书记组成。突出重点,将创新区域青年组织体系作为区域化团建的重点任务来抓。一是建立区县青联的街乡委员会,把驻区单位青年骨干、非公有制企业优秀青年、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流动青年代表等各类在青年中有影响力的优秀人才吸纳到组织中来,指导推动区县青联委员与属地建立固定联系。二是建立街乡青年社会组织联合会,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引导、服务工作, 每个街乡至少直接联系2个区域内有影响的青年社会组织。摸清底数,掌握区域内各类青年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加强与骨干成员的沟通联系。通过建立团组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做好吸引、凝聚和引导服务工作。同时探索建立区域青年社会组织联合会。三是加强社区青年汇建设。2014年将社区青年汇规模扩大到500家,最终实现1000家的远期目标。进一步优化青年汇活动体系,逐步完善青年汇会员组织功能,发挥社区青年汇联系流动团员和流动青年的阵地作用。
河北省:团省委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提出“完成‘三个一'管理模式、‘两新增'工作指标和‘七包含'联络机制,形成区域工作品牌”的区域化团建目标。即各街道团工委完成1个信息登记单、建立1个区域青年工作共建委员会、拓展1个青年工作阵地;每个团工委专兼职委员负责新建2个直属团组织,每个社区协调新增1名青少年社工(或专职志愿者);联系辖区内各类组织团体和青年群体,包含机关、企业、商户、社区、学校、园区、青年社会组织(每个街道至少联系2个青年社会组织)。突出街道团工委的枢纽功能,实现区域内团组织全覆盖,力争在城市街道形成网格化管理、阵地化服务、社会化运作、功能化发展的区域整体性工作格局,并整合服务资源,设计活动项目,形成区域工作品牌。
江苏省:在全省城市街道实施区域化团建“五联五化”工程。即强调社会化运作和功能化发展,努力建设服务型团组织,推动区域内组织联建、干部联动、资源联享、阵地联用、工作联抓,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在全省城市街道形成组织网格化、力量枢纽化、阵地有形化、资源均衡化、工作品牌化的区域整体性工作格局。同时强调属地化原则,检验和巩固街道团的组织格局创新成果,打破行业、层级、所有制界限,形成和巩固街道在区域化团建中的枢纽功能。
吉林省:团省委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在省内城市街道开展区域化团建工作的通知》,坚持党建带团建,组建以街道团工委为核心的共建委员会。积极探索区域化工作新渠道、新方法、新机制,一是以青年兴趣为切入点,以比赛、交流会等活动为抓手,建设“吉林省青少年兴趣组织大联盟”,成立“小组”、“联盟”两级团组织,探索兴趣建团实现路径。二是加强凝聚青年社会组织,依托省青联"组织再造工程",在省青联中设立青年社会工作者界别,广泛吸纳青年社会组织骨干成员。三是在“青年岗位能手”评选表彰中拿出一定名额表彰优秀青少年社工、青年社团骨干及青年志愿者,加大对其培养使用力度,制定相应的评价激励措施,使之成为开展区域化团建的有生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