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主办  www.gqt.org.cn
中国共青团网->工作简报->学校工作简报 -> 正文
第 5 期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编
2015年06月02日
 

“普育 选育 优育”构筑 “135”塔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江苏大学共青团主动融入发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国家的发展在于创新,希望在于人才。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推进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这不仅是面向全社会的一次创新创业的总动员,更是新常态下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江苏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将为社会培养输送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使命,以创建本科教学质量名校为抓手,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大众化创新创业知识素质教育与创业精英化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135塔式”立体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江苏大学“135”塔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江苏大学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植入了“优秀”的基因,学校团委在创新创业“种子”的选育、精英的优育过程中形成了“135”塔式工作机制。 “135”塔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夯实“塔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引导的100%全覆盖,筑强“塔身”——五大平台培养30%创新创业精英,塑造“塔尖”——孕育5%优秀创新创业实践人才。

  “1”代表100%,即让所有的学生接受创新创业知识普及、素质普升教育。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塔基”,目的在于培育学校创新创业的土壤,为学生成长植入创新创业的基因。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了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创业管理》、教育部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创业人生》等为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编写出版了《创造学基础》、《创业案例集》、《创业基础》等12本创新创业教育专门教材。此外,学校还研究出台了《江苏大学本科生课外创新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江苏大学关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实施意见》、《江苏大学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政策,建立了面向每一个本科生的创新学分考核管理机制。学校要求,理工医类本科生必须获得2个创新学分,经管文科类学生必须获得1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

  “3”代表30%,即让30%左右具有明显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接受系统化、专业化创业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使其具备较强的创新素质和创业技能。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塔身”,目的在于选育创新创业的“种子”。“5”代表5%,即为5%左右具有明确创业诉求的大学生特制创业实战方案,创造“下水游泳”、“真刀真枪”创业实战的机会。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塔尖”,目的在于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果实”。

  二、江苏大学共青团在“135”模式中的作用发挥

  江苏大学团委通过搭建平台,分层分类培养,为解决高校共青团如何实现有效覆盖提供了重要载体;通过深入指导,加强能力提升,为提高高校共青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供了重要渠道;通过坚持培育,构建长效机制,为解决共青团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了重要路径。

  (一)打造平台,以学生第二课堂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抓手,选好“种子”

  1.以全国“挑战杯”、“创青春”为导向平台,达成共识、引领方向。充分学习和领会“挑战杯”竞赛的规则和作品申报书要求,运用个人自由申报和单位重点推荐的方式,依次挑选备赛项目、准参赛项目和参赛项目积极备赛;加大了奖励力度,对指导参赛作品的老师给予工作量认定和经费奖励,对参赛获奖学生不仅给予一定额度的奖金,还在免试推研、直博和优秀毕业生等方面给予较好的激励政策。“挑战杯”、“创青春”一直以来发挥着“龙头”作用,引领学生科技创新的航向。

  2.以校内“星光杯”为练兵平台,浓厚校园科技文化氛围。江苏大学“星光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两项赛事,完全模拟全国“挑战杯”竞赛、“创青春”大赛。科技作品竞赛在学校体育馆进行封闭评审,邀请校内外专家评委对全校各学院作品和同学进行问辩,全校同学可以到场观摩学习。创业大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进行,要求每支创业团队成员结构合理、创业计划书完善;决赛由企业家、风投专家组成的评审团队,对每个团队举办进行指导、评审。所有“星光杯”竞赛获奖团队、作品代表学校参加第二年的“挑战杯”、“创青春”大赛。

  3.以“专项学校群”为培训平台,培养广大同学的创新精神。江苏大学共青团依托创新创业学校、菁英学校、团校和“耶鲁学堂”等专项学校做好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2002年11月14日,江苏大学创新创业学校正式成立。创新创业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每年举办一期。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通过创业形势报告、企业家论坛、科技创新讲座、创业以及挂职锻炼等形式。从2010年开始,开始先后引入创业模拟实训、SIYB培训、KAB培训,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创业教育,实现了学员的“双证”培训。目前已开展12期培训工作,先后共5000余名同学获得了结业证书。菁英学校成立于1996年,由“21世纪人才学院”改建成立,是集中全校优质办学资源,专门针对优秀学生培养的基地。每年招收200-300名学员,进行为期一年培训,通过模块化培养、学员导师制、菜单式自学、开放式交流等创新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有坚定理想信念、能引领社会发展、能适应国际竞争的时代精英。团校是开展专职团干部和学生干部培训的基地。具体课程有马列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形势政策解读、团章内容、共青团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团干部能力提升与素质拓展、研讨交流、参观实践等。“耶鲁学堂”是学校为了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而举办,开展包括国际名校课程学习、提升英语交流能力、开拓国际视野等工作。

  4.以科研立项为指导平台,激发广大同学的创新热情。江苏大学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工作自2002年开始启动,到目前已经开展到第14批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科研立项工作坚持完善标准申报、科学评审、落实中期检查、严格结题认定手续的工作体系,积极促成课题的成果转化。例如在评审环节,申报项目首先按照学科类别分组,每组邀请3名专家进行匿名评审,严格按照评审分数进行立项。参与立项的大部分同学发表了科研论文,其中有多篇为全国核心期刊论文,有的还被EI检索;多项发明制作获专利证书。目前,每批次有近2000件作品够得到立项支持,全校参与受益人数达到万余人。

  5.以创新学分认定为普及平台,培养每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创新学分认定工作是在2009年出台的管理办法,在2013届毕业生全面实施。要求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课外参加学校认定的各类竞赛、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社会实践、发表论文等方面的成果,通过申请和认定后所获得的相应学分。其中理工医科类专业学生不低于2个学分,人文经管类专业学生不低于1个学分。各学院成立由教学院长、专业负责人等组成的创新学分审核认定小组,具体负责本学院学生创新学分的评定,学校专家组对各学院上报的学生创新学分认定结果进行审核。

  (二)建设基地,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平台,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果实”

  校内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以“创业成就梦想、创新引领未来”精神为指引,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服务的公益性载体。基地被授予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由学生社团——创业联盟开展日常的自我管理与服务。基地建于2010年12月,设有30间创业工作室、1间网络创业实验室,以及1个“一站式”创业服务中心。入驻项目均为“产品开发型”和“专业服务型”两类较为成熟的创业项目。学校先后遴选110支大学生创业团队滚动入驻基地进行创业实践,涌现一批以马正军、秦谦、周成林为代表的大学生创业典型。

  1.高标准征集创业项目。学校每年两次面向全校学生征集大学生创业项目,重点吸纳在“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科研立项等活动中涌现出来的较为成熟项目。专门组织项目评审答辩会。邀请管理咨询、财务会计、风险投资专家、企业家以及地方创业园负责人参与的项目评审,按照“成熟一个入驻一个”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遴选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基地。

  2.全方位扶持创业实践。推行“零成本起步+保姆式服务”,给入驻团队免租金配备独立工作室,配套桌椅、文件柜、网络等基本设备,提供一定数额的创业初始补贴。联合地方政府为每个创业团队申领正式的营业执照,引导创业者挑战自我、直面商海、高效运营。组织校内外创业理论与实践师资,为每个创业团队“1+1”配备创业导师,全程跟踪与指导创业实践。定期组织创业沙龙、开设创业讲座、组织专项培训,提升创业素质与能力,分析探讨创业难点与问题,分享创业感悟与收获。

  3.助力优秀项目加速孵化。个性化指导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各级政府、各地创业园区组织的创业项目评比和遴选,推荐成熟项目“落户”校外创业园。加强与学校周边科技孵化器的互动合作,对孵化情况良好、市场前景广阔的大学生项目,积极引导其入驻国家大学生创业园、科技新城孵化基地、京口软件园等校外孵化“加速器”,促进更多学生毕业之后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相关链接:
[学校工作简报 第4期]共青团沧州市委、沧州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职学校推行班主任兼任班级团支部辅导员制度的实施方案》
[学校工作简报 第3期]2014年学校共青团创新试点工作总结会暨2015年重点工作部署会交流发言材料(二)
[学校工作简报 第2期]2014年学校共青团创新试点工作总结会暨2015年重点工作部署会交流发言材料(一)
[学校工作简报 第1期]2015年学校共青团工作要点
北海青年创业园签约仪式顺利举行
中国共青团网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        E-mail:gqt@gqt.org.cn
地址:中国北京前门东大街10号    邮编:10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