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志愿服务精神培养“顶天立地”人才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王传中 (2013年4月16日)
自2003年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来,在团中央和团省委的关心和指导下,武汉大学已连续派出十批共计2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祖国西部,服务地涵盖新疆、内蒙古、贵州、广西、甘肃、陕西等西部省区以及湖北省内的恩施、罗田等欠发达地区,开展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志愿服务。 下面,就武汉大学的相关作法做简要汇报。 一、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动员学生参与有保障 一是党政部门联席办公制度。学校成立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组织部、教务部、研究生院、招生就业工作处、财务部、团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西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学校项目办挂靠在校团委。领导小组召开会议讨论决定西部计划工作的重大事项,并形成会议纪要,由校团委负责督办落实。 二是严格志愿者招募选拔制度。在西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安排下,经广泛宣传、个人申报、支部考核、院系推荐、成绩审查、笔试面试、心理测验和网上公示等环节的严格考核、认真酝酿,最终选拔出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作为入选志愿者。
三是志愿者培训实习制度。学校将武汉大学附属中小学、附属医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作为培训和实习基地,为志愿者上岗前设计一整套培训实习方案。
四是志愿者管理考核制度。学校对志愿者的绩效考核分为“基本任务完成情况”、“吸纳社会捐助情况”、“开展业余活动情况”、“宣传工作完成情况”和“服务地反馈情况”五个方面。考核分为中期考核和最终考核两部分。
五是志愿者跟踪服务制度。学校对志愿者的基本信息、就业去向、学习情况等进行动态的跟踪和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定期到服务点看望在当地服务的志愿者,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
2011年,学校总结经验,出台学字号文件《武汉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实施办法》,形成了志愿者日常管理体系、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信息管理体系、服务保障体系、考核激励体系等五大体系,确保了西部计划的高效运行和科学发展。
二、以阵地建设为平台,动员学生参与有途径
一是强化活动阵地作用,创造活跃的志愿文化氛围。学校利用西部计划的影响力,通过社会实践由点连线,由线成面,组成我校志愿服务体系。
二是强化宣传阵地作用,扩大志愿文化传播范围。未来网、《武汉大学报》和《珞珈青年报》开辟专栏登载志愿者事迹和心得,利用微博、人人网、网络电视台等新媒体形式营造志愿服务文化氛围。
三是强化组织阵地作用,稳固志愿工作成效。学校建立“校—院—班”三级青年志愿者组织机制,在“班级自主,学院协调,学校统筹”的方针指导下,建有小亭志愿服务总队、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总队、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总队等近十个志愿服务总队,每个总队包括近百个分队。
三、以典型示范为引领,动员学生参与有实效
一是实践育人显成果。学校将西部计划作为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来抓,鼓励大学生在西部计划中建功立业。志愿者中涌现出“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赵小亭,“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 “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赵书影,“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冠军队员张文逸等一大批优秀分子。
二是服务社会显成效。武汉大学西部计划还培育出“梦想花开-大山里的魔法教室”、“种太阳”等新型志愿服务项目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大山里的魔法教室”先后筹资85万,在湖北恩施、武汉、黄冈、十堰、四川和重庆等地建成20间农村中小学生艺术体育教室,团中央和教育部给予了简报报道。
以上是我校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和工作开展情况。2013年,武汉大学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我们将在团中央和团省委的指导下,一如既往地做好西部计划工作,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武大梦和中国梦有机结合,培养顶天立地人才,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