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河北省张家口市委着力深化“推优”工作
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源源不断地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是共青团所承担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深化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团河北省张家口市委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载体,着力深化“推优”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和团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积极争取党组织支持,使“推优”成为农村党员发展的主渠道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大量农村青年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或流入城市务工经商,张家口市农村党员发展源头不活、后继乏人的现象日趋严重,加之部分村党组织对发展青年党员不够重视,农村党员队伍出现了文化水平偏低、致富能力偏低、带富能力偏低、年龄偏高的“三低一高”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已成为制约农村党建的“瓶颈”问题。2003年,全市14.35万名农村党员中,60岁以上的占33 %,初中文化以下的占73 %,有“双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仅占18.9%。针对这一问题,中共张家口市委以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领富能力强的“三强”型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为目标,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以实施团组织向党组织推荐优秀青年作党的发展对象的“推优”工程为突破口,努力把更多的农村优秀青年集聚到党组织周围,不断巩固和扩大党在农村的青年群众基础。2003年,市委常委会两次专门研究了在最基层加强党的建设问题,通过了《关于在最基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共青团组织‘推优’工程,建立农村优秀青年基本信息库,县(区)团委每年要向县(区)委组织部至少推荐行政村数4倍的优秀团员青年”。 随后,市委组织部和团市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发展农村党员工作的通知》。
为推动“推优”工程深入实施,市委对团组织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一是政策支持,先后下发了《“党建带团建”三年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的意见》、《关于市管党费支持共青团工作的意见》等十多个文件,从组织建设、队伍培养、经费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二是责任落实,确定各县(区)委组织部和团县(区)委是实施“推优”工程的第一责任单位,要求团市委与各团县(区)委签定“推优”责任状。三是阵地建设,将党、团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2006年,共为421个村新建了活动场所,对78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了修缮,全市4176个行政村都有了党支部、团支部办公室、党团员活动室。此外,市、县两级财政和党费还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专门资金,支持村级党、团组织搞好阵地建设和开展活动。
二、进一步完善“推优”工作机制
一是普遍建立农村青年信息库。为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市委组织部和团市委联合研发推广了农村团员青年信息统计软件,对全市17—35岁以下的农村优秀青年进行“拉网”式登记。全市县、乡、村(产业链、外出务工)三级团组织,按照农村种养加销致富能手、优秀外出务工经商青年、乡土人才等类型,层层建立了农村青年基本信息库,储备了一大批优秀农村青年。基层团组织每半年从中向党组织推荐一批优秀青年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重点培养教育。目前,拥有13万人的全市农村优秀青年基本信息库,为“推优”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储备。
二是进一步加大“育优”力度。为抓好“推优”前的“育优”环节,团市委广泛开展把农村能人、致富能手培养成团员,把团员培养成农村能人、致富能手,把团员农村能人、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的“三培养”活动。在此基础上,依托党员培训基地、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大力实施“青年农民素质工程”,切实加强对团员青年的经常性教育。三年来,累计举办各种农村青年短期培训班1520期次,共培训7.52万人次;依托河北北方学院、东北农大等高校,对7651名青年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了正规的大学学历教育。会同市委组织部、市教育部门举办“弹性学制、累计学分”的农村优秀青年职业高中班,累计培训5.1万名农村青年。组织全市200名经过“推优”的农村后备干部到江苏省华西村学习考察。多渠道的“育优”,使“推优”工作进入了“推荐—培育—选用”的良性循环。
三是建立激励帮扶机制,不断增强党团组织的吸引力。在市委组织部的倡导下,各县(区)普遍建立了“农村党员创业基金”,累计筹集基金780万元,用于农村党员和“推优”团员在发展生产过程中提供贷款利息补助(贴息、补息或免息),为他们干事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目前,共为1227名农村党员和1127名“推优”团员致富能手提供担保贷款1842万元。协调各县区在扶贫资金、农业项目、实用技术等方面对党员致富能手和优秀团员青年进行倾斜。协调金融部门对信誉度好的党团员致富能手,在贷款时给予优先照顾,增强他们的政治荣誉感和对党团组织的向心力。全市先后有5.3万名农村优秀团员青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申请入党人数比三年前增加了一倍多。
四是着力实施“五步推优法”的“推优”新模式。第一步,村团支部、产业团支部、外出务工团支部、学校团支部等基层团组织摸底调查,筛选出初步“推优”人选名单,上报乡镇团委;第二步,乡镇团委对“推优”名单进行汇总, 对“推优”对象进行初选,名单报县区团委;第三步,县区团委根据全县青年基本信息库,按照“推优”人员文化、技能等结构进行分类筛选,确定“推优”对象名单,报县(区)委组织部核准;第四步,县(区)委组织部把“推优”人选名单,按居住地管理原则,批复到乡镇党委或龙头产业党组织;第五步,乡镇党委或龙头产业党组织根据乡镇发展党员年度计划,把“推优”人选名单分别批复到农村、产业、外出务工和学校党支部,由基层党支部把他们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重点培养教育。这种新的“推优”模式,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有效提高了县乡两级党委发展年轻党员的主动性,扭转了想发展年轻党员又无人培养的问题,使一大批农村青年致富能手和优秀外出务工青年进入县乡两级党组织视野,初步缓解了农村党员发展人选少、数量小、质量低的问题。
五是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推优”“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市委组织部把“推优”工程实施情况列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规定凡是“推优”工作不达标的,党建工作不得评优,同时加大“推优”的考核权重,考核分值占到了总分值的10%。团市委与各团县(区)委每年签订“推优”责任状,对“推优”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凡是完不成“推优”任务的,一律视为团建工作不达标。在党、团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团组织建设述职中,建立互评制度,上级党委组织部负责人点评团委书记“推优”工作成效,上级团委书记点评下级党委书记“推优”发展党员情况。在基层党(团)建工作督导检查中,把“推优”工作与其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奖惩,为“推优”工作建立了有效的保障机制。
三、以“推优”工程促进农村基层党、团组织建设
经过几年的努力,张家口市“推优”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基层党、团组织建设。
一是党员队伍结构逐步改善,农村党组织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推优”工程为党组织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三年来,全市累计“推优”6.7万名,其中3.83万名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2003年,全市发展农村青年党员不足1000名;到2006年,全市发展农村青年党员10300名(其中经过团组织“推优”的8000名),增长了近10倍,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68%,农村党员队伍存在的“三低一高”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同时,全市建起一支2.09万人的年龄较轻、素质较高、“双带”能力较强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2006年换届后,全市村级“两委”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的5428名,占43.3%,比换届前提高了31.5个百分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9058名,占72.3%,比换届前提高了38.6个百分点,切实扭转了农村党支部班子年龄老化、观念落后、带富能力弱、发展能力不足的趋势。
二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通过大力实施“推优”工作,进一步配强了基层团支部书记,壮大了团员队伍,带活了基层团组织。2006年,市委组织部在《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村党支部班子成员至少有一名在35岁以下,并拟提名为村团支部书记人选”。随后团市委又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农村团支部换届工作的通知》,推动农村团支部全面换届。换届后,村团支部书记全部是党员,全部在35岁以下、全部达到高中以上学历、全部进入了村“两委”班子,其中党团书记“一人兼”的479名,占3.8%。各级党委在调整设置党组织的同时,同步调整设置团组织,建立村与村联合党总支68个,同步建立联合团委68个;建立产业基地(园区)党支部223个,同步建立团组织218个;建立特色产业党组织382个,同步建立团组织356个;建立驻外党组织156个,同步建立团组织141个。
三是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通过“推优”,不仅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输送了大批新鲜血液,还把广大农村党员和优秀青年的注意力吸引到发展上,把思想转变到进步上,形成了全市上下共谋发展的合力,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开展农村无职党团员“明岗定责考评创星”活动中,全市14.9万名农村党员和10.9万名优秀团员青年主动认领了科技示范推广、农业信息服务、公共事务管理、民情民意反馈、党务村务监督、民事纠纷调解等岗位,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共与7.1万多个农户结成生产发展、项目合作、科技互助和扶贫济困对子,累计为群众办实事4.8万多件,为8.6万多名农民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外出务工岗位,先后涌现出1.3万名农村党团员“岗位明星”和一大批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团员“双带”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