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
中国共青团网->工作简报->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简报 -> 正文
第7期

 

共青团全国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06月12日
 

坚持“三带三推” 实现学校共青团工作新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党建带团建工作扎实推进

  华中师范大学历来十分重视党建带团建工作,特别是2005年以来,学校党委全面落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并结合学校实际,在“带”字上狠下功夫,重点围绕团建的工作方向、工作平台和工作保障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三带三推”工作格局。在党建的带动下,学校团建工作逐步形成了有重点、有看点、有亮点的鲜明特色,实现了创新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带方向:推进团建工作有效地切入学校中心工作

  当前高校中心工作主要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建与党建在工作方向上是一致的,即必须始终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各项工作。在党建的带动下,华中师范大学团建服务中心工作实现了三个方面的有效切入:

  一是有效切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2006年学校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明确将素质拓展学分和教学学分同时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能够毕业及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两个系列评价指标。素质拓展学分的认定成为学校团建的重要内容,不仅实现了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的量化评价,并且这种评价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007年学校明确教师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可以计入教学工作量,可从教学经费中支付社团指导教师的报酬,从而有效解决了学生社团活动与人才培养融合的瓶颈问题,促进了学生社团的大发展。2004年起,学校将团组织评定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直接纳入校级表彰序列,并与奖学金挂钩。2009年,校党委积极开展中层干部联系班团活动,动员全校200多名中层干部深入班团与学生开展交心谈心等活动,鼓励他们通过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来直接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

  二是有效切入学校科学研究工作。依托团组织动员和带领广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一直是学校党建带团建的重要内容。学校为之专门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基金,每年开展大学生“科研之星”和科研积极分子评选活动等。2008年,学校团委与教务处、学工部联合创办了全省第一家面向本科生、有正式内刊号的《大学生学报》,每年可发表学生论文近600篇。2007年以来,学校动员和鼓励教师通过设立科研助理岗位来带动学生的科研和就业工作。2008年,学校将农村法律援助重大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先后吸引了300多人次参与。2009年起,学校将“百村十年观察”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每年要组织大学生400人次奔赴全国100多个农村开展农村新医保、家电下乡等科研调查活动。同年底,参与“百村十年”的学生和青年教师撰写的调研报告有3篇先后被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批示。

  三是有效切入学校社会服务工作。带动和引导团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是学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先后在全国建立和建设了40多个教师教育创新综合改革与服务试验区、20多个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基地,每年要组织50多支服务队、2000多名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到这些试验区和基地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关注农民工子女、和谐社区建设、弱势群体救助等主题,先后成立了义务教育、和谐城管、心理援助等专业性志愿服务队,并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反响较大的志愿活动。特别是在2008年抗震救灾工作中,学校及时组织由青年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心理援助小分队在四川绵竹开展现场救助活动,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同时,学校还组织5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对来武汉救治的地震伤病员开展心理援助活动,被授予全省五四红旗奖状。

  二、带平台:推进团建工作平台的创新与拓展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全体”的团建目标,是对新形势下党建带团建提出的具体要求。学校党委着力为团组织搭建工作平台、拓展工作职能,不断扩大团的组织覆盖面、提高团的活动吸引力。

  一是创新“三位一体”的团建模式,扩大团的组织覆盖面。2008年和2010年,学校党委分别召开研究生团建和青年教职工团建推进会。学校团委先后成立研究生团工委和青年教职工团工委,并在全校8000多名研究生和800多名35岁以下的青年教职工中建立和健全了团的基层组织,从而基本形成本科生团建、研究生团建、青年教职工团建“三位一体”的团建模式,将团建的工作对象从本专学生,扩展到包括研究生和青年教职工在内的全校青年学生和干部。这一模式扩大了学校共青团的青年群众基础,不但实现了“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而且为学校党委做好研究生和青年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路径,使团委与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工会等部门在分工的基础上合作越来越紧密。

  二是拓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管理职能,提高团的活动吸引力。当前,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的一项工作。学校党委充分发挥团组织在项目化、基地化管理上的工作优势,不仅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管理职能交给校团委,而且专门拨付100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旨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零起步”的帮扶。2009年,学校先后建成校内、校外两个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心,面积近1000平方米,目前已有36个创业团队入驻,并成为湖北省青年企业孵化器的基地之一;2010年,学校又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60个大学生创新团队开展机器人制作、数字媒体资源制作、小发明制作等课外科技学术实践活动,目前基地已成为湖北省教育厅立项建设项目。团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创新学生骨干培养新的组织形式,有助于学生跨院系、跨专业之间的交流学习,同时成为共青团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新的增长点。

  三、带保障:推进团建实现可持续发展

  党建带团建,关键在带,根本在建。当前推进团建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党委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另一方面更需要团组织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

  一是提高待遇与加强培养相结合,不断提升基层共青团岗位的吸引力。学校党委在按规定配备和建设好校团委干部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校基层团委书记队伍,一方面提高基层团委书记的政治和经济待遇。2005年学校党委出台文件,明确基层团委书记落实七级职员(中级职员的最高档)待遇,并按七级职员津贴的1/3(每月460元)落实基层团委书记津贴;2010年学校党委再次出台政策,明确基层团委书记的任命由校党委下文批复,从而将基层团委书记队伍纳入学校中层后备干部培养序列。另一方面加大对基层团委书记的培养力度。2007年起,学校分期分批组织基层团委书记赴港澳、日韩等境外高校考察学习,目前学校2/3的基层团委书记都有港澳和国外高校的学习经历。此外,学校在中层干部的选拔、干部的业务培训和学历学习等方面,对基层团委书记都有政策倾斜。这些措施增强了基层共青团岗位的吸引力,为学校基层党委选拔和培养基层团干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增加团组织自身资源与提高团组织整合资源能力相结合,不断增强团的服务能力。为切实保障团组织工作的开展,学校一方面逐步加大对共青团的经费投入和其它方面条件的保障,另一方面不断鼓励团委自身提高整合校内外资源的能力,目前已形成了“有经费、有场地、有基地、有课题”保障格局。在经费方面,五年来,校团委预算内的工作经费增长了1.5倍,另外每年可从学校设备费中开支10万元用于学生设备的购买和维护,从教学经费中开支6万元用于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从勤工助学经费中开支5万元用于学生各类补助,预算总经费目前超过了200万元。在场地方面,校团委直接管理的学生活动空间五年来增长了5倍,达到了约5000平方米,拥有自己的报纸、网站、电视台、杂志、电影放映厅、大学生学报等阵地,同时学校所有公共活动空间全部免费对学生开放。在基地方面,近几年来学校团委与校外企业、单位合作,先后建设数字电影放映厅和大学生创业中心等校内阵地,先后建设武汉数字媒体公司等20多家校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和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2009年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还亲临学校校外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指导工作。在课题方面,通过湖北省教育厅支持,目前学校团委成为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研究会的秘书长单位;通过学校科研部门支持,学校团委成为学校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的牵头单位。2009年学校团委利用这两个平台争取课题经费20多万元。

 
 相关链接:
[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简报 第6期]探索行业建团模式 推进“两新”组织团建——天津市美发美容行业协会建立团组织
[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简报 第5期]天津静海县出台五项举措 全力抓好基层团建试点工作
[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简报 第4期] 全团第三批驻点工作成效明显
[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简报 第3期] 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党建带团建新格局
[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简报 第2期] 浙江建立推进试点工作考核评估办法推动各类试点工作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       
地址:中国北京前门东大街10号    邮编:100051